化橘红的功效_化橘红的用量和禁忌_化橘红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化橘红

汉语拼音:Huà Jú Hónɡ 别名:化皮(《岭南杂记》),化州橘红(《岭南随笔》),化州陈皮(《本草从新》),柚皮橘红(《中药志》),毛化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 性味:苦辛,温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化橘红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化橘红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化皮(《岭南杂记》),化州橘红(《岭南随笔》),化州陈皮(《本草从新》),柚皮橘红(《中药志》),毛化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料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。7~8月摘取未成熟的果实,投入沸水中略烫后,即捞出,将果皮割成6~7瓣,除去果瓤及中果皮,然后晒干或焙干;再用水润透,对折,以木板压制成形,焙干。

化学成分:果实含柚皮甙、柚皮甙元;果皮含枸橼醛、香叶醇、芳樟醇、磷氨基苯甲酸甲酯等。

汉语拼音:Huà Jú Hónɡ

原形态:①化州柚,又名:化州仙橘(《岭南杂记》)。

资源分布:主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:苦辛,温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、散。

功效与作用:化痰,理气,健胃,消食。治胸中痰滞,咳嗽气喘,呕吐呃逆,饮食积滞。

出处:《识药辨微》

性状:干燥的外果皮,呈对折的七角,六角或五角星形,展开后直径13~20厘米,厚2~3毫米。化州柚的外皮黄色或黄绿色,密布毛茸,有皱纹及小凹点,多作成七角,习称"黄七爪"、"绿七爪";柚的外皮黄棕色,光而无毛茸,亦有皱纹及小凹点,多成五角形,习称"大五爪";加工为六角形者,称"六爪红",单片呈柳叶状者,习称"尖化红",或称"柳叶橘红"。内表面多为黄白色,有脉络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齐,外侧有一列不整齐的油点,内侧黄白色。气微香,味苦。以皮厚、多毛,气味浓厚者为佳。

炮制:拣去杂质,刷净,用时擘碎。

注意: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化皮、化州橘红、柚皮橘红、柚类橘红、兴化红、毛柑、毛化红、赖橘红。

英文名:Pummelo Peel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itus grandis (L.)Osbeck var.tomentosa Hort.2.Citrus grandis (L.)Osbecd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。

采收和储藏:10-11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收,置沸水中略烫后,将果皮割成5-7瓣,除去果瓤和部分中果皮,压制成形,晒干或阴干。化州柚的外果皮有毛,称毛橘红;柚的外果皮无毛,称光橘红。

化学成分:柚的外果皮含挥发油,主成分为柠檬醛(citral),牻牛儿醇(geraniol),芳樟醇(linalool),邻氨基本甲酸甲酯(methyl anthranilate)。另据报道,挥发油中主含柠檬烯(limonene),还含a-蒎烯(a-pinene)等。又谓挥发油中尚含丁香烯氧化物(caryophyllene oxide),芳樟醇单氧化物(linaloolmonoxide),顺式-3-己烯醇(cos-3-hexenol),荜澄茄烯(cadnene),二戊烯(dipentene)等。又含黄酮类成分:柚皮甙(naringin),新橙皮甙(neohesperidin),枳属甙(poncirin),福橘素(tan-geretin),川陈皮素(nobiletin),5,7,4’-三甲氧基黄酮(5,7,4'-trimethoxy flavone),5,6,7,3',4'-五甲氧基黄酮(5,6,7,3’,4'-pentamethoxy flavone),5,7,8,3,4’-五甲氧基黄酮(5,7,8,3',4'-pentamethoxy flavone),5,7,8,4'-四甲氧基黄酮(5,7,8,4'-te-tramethoxy flavone)等。还含水苏碱(stachydrine),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one),橙皮油内酯(aruapten),腐胺(prtrescine),焦性地茶酚(pyrocatechol),番茄烃(lycopene),甘氨酸(glycine),β谷甾醇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β-D-glucoside),二十九烷(nona-cosane)等。又含蛋白质,脂肪,糖类,胡萝卜素,维生素B1,B2,C,烟酸,钙,磷。

汉语拼音:Huà Jú Hónɡ

原形态:1.化州柚 常绿乔木,高5-10m。小枝扁,幼枝及新叶被短柔毛,有刺或有时无刺。单身复叶,互生;叶柄有倒心形宽叶翼,长1-4cm,宽0.4-2cm;叶片长椭圆形或阔卵形,长6.5-16.5cm,宽4.5-8cm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圆钝,边缘浅波状或有钝锯齿,叶背主脉有短柔毛,有半透明油腺点。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,腋生,白色;花萼杯状,4-5浅裂;花瓣4-5,长圆形,肥厚;雄蕊25-45,花丝下部连合成4-10组;雌蕊1,子房长圆形,柱头肩头状。柑果梨形、倒卵形或扁圆形,直径10-15cm,柠檬黄色。果枝、果柄及未成熟果实上被短柔毛。种子扁圆形或扁楔形,白色或带黄色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10-11月。
2.柚 常绿乔木,高5-10m。小枝扁,幼枝及新叶被短柔毛,有刺或有时无刺。单身复叶,互生;叶柄有倒心形宽叶翼,长l-4cm,宽0.4-2cm;叶片长椭圆形或阔卵形,长6.5-16.5cm,宽4.5-8cm,先端钝圆或微凹,基部圆钝,边缘浅波状或有钝锯齿,有疏柔毛或无毛,有半透明油腺点。花单生或为总状花序,腋生,白色;花萼杯状,4-5浅裂;花瓣4-5,长圆形,肥厚;雄蕊25-45,花丝下部连合成4-10组;雌蕊1,子房长圆形,柱头扁头状。柑果梨形、倒卵形或扁圆形,直径10-15cm,柠檬黄色。种子扁圆形或扁楔形,白色或带黄色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9-11月。

生态环境:栽培于丘陵或低山地带。

资源分布:1.栽培于广东化州、廉江、遂溪、徐闻,广西南宁及博白等地。
2.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毛橘红果皮呈对折的七角、六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,也有单片者呈柳叶形。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-28cm,厚0.2-0.5cm。外表面黄绿色,密生茸毛,有皱纹及小油点。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脉络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外缘有1列不平整的凹下油点,内侧稍柔而有弹性。气香,味苦、微辛。
(2)光橘红外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,无毛。均以片薄均匀、气味浓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:(l)化州柚(毛橘红)表皮细胞1列,外被冷质层,有时可见1-5细胞的非腺毛,长至110μm。中果

性味:苦;辛;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

功效与作用:燥湿化痰;理气;消食。主风寒咳喘痰多;呕吐呃逆;食积不化;脘腹胀痛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拾遗》:治痰症,消油腻、谷食积,醒酒,宽中,解蟹毒。
2.《本草从新》:化州陈皮,消痰至灵,然消伐太峻,不宜轻用。

用药禁忌: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。

归经:脾;肺经

出处:出自《识药辨微》

附方:1.二陈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,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,治湿痰咳嗽。2.导痰汤(《妇人良方》),燥湿祛痰,行气开郁,主治痰涎壅盛,胸膈痞塞,或咳嗽恶心,饮食少思,以及肝风挟痰,呕不能食,头痛头晕,甚或痰厥者。3.贝母瓜蒌散(《医学心悟》),润肺清热,理气化痰,治肺燥有痰。4.涤痰汤(《济生方》),涤痰开窍,治中风痰迷心窍,舌强不能言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毛橘红果皮呈对折的七角、六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,也有单片者呈柳叶形。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-28cm,厚0.2-0.5cm。外表面黄绿色,密生茸毛,有皱纹及小油点。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脉络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外缘有1列不平整的凹下油点,内侧稍柔而有弹性。气香,味苦、微辛。

炮制:1.拣去杂质,刷净,用时擘碎。

注意: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化皮(《岭南杂记》),化州橘红(《岭南随笔》),化州陈皮(《本草从新》),柚皮橘红(《中药志》),毛化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料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。7~8月摘取未成熟的果实,投入沸水中略烫后,即捞出,将果皮割成6~7瓣,除去果瓤及中果皮,然后晒干或焙干;再用水润透,对折,以木板压制成形,焙干。

原形态:①化州柚,又名:化州仙橘(《岭南杂记》)。
常绿小乔木,高约3~3.5米。枝条粗壮斜生,幼枝被浓密柔毛,并有微小针刺。叶互生;叶柄的叶翼倒心脏形;有毛,主脉及叶翼边缘尤多;叶片长椭圆形,长8~13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浑圆或微凹入,基部圆钝,边缘浅波状,两面主脉上均有柔毛;叶质肥厚柔软。花极香,单生或腋生花序;萼4浅裂;花瓣白色,矩圆形;雄蕊20~25;子房圆形,花柱柱状,柱头极大。果实圆形或略扁,一般高10~15厘米,宽11~13厘米,柠檬黄色,油室大而明显,幼果密被白色绒毛;果顶圆钝,顶端内凹,果蒂四周略有棱起;果皮不易剥离,厚约2厘米;瓤囊16瓣,中心柱充实,果肉浅黄色,汁胞长大似纺锤形,味被酸。种子80粒以上,扁圆形,合点浅紫色。花期3月。果期8~9月。
本植物的花(柚花)、未成熟的幼小果实(橘红珠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②柚,详柚条。

资源分布:主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的外果皮,呈对折的七角,六角或五角星形,展开后直径13~20厘米,厚2~3毫米。化州柚的外皮黄色或黄绿色,密布毛茸,有皱纹及小凹点,多作成七角,习称黄七爪、绿七爪;柚的外皮黄棕色,光而无毛茸,亦有皱纹及小凹点,多成五角形,习称大五爪;加工为六角形者,称六爪红,单片呈柳叶状者,习称尖化红,或称柳叶橘红。内表面多为黄白色,有脉络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齐,外侧有一列不整齐的油点,内侧黄白色。气微香,味苦。以皮厚、多毛,气味浓厚者为佳。

性味:苦辛,温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味苦辛。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味苦辛,性温平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、散。

功效与作用:化痰,理气,健胃,消食。治胸中痰滞,咳嗽气喘,呕吐呃逆,饮食积滞。

用药禁忌: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。

出处:《识药辨微》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化州桔红、橘红、毛橘红、光七爪、光五爪

英文名:EXOCARPIUM CITRI GRANDIS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 (L.)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。前者习称毛橘红,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。夏季果实未成熟时采收,置沸水中略烫后,将果皮割成5或7瓣,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,压制成形,干燥。

汉语拼音:Huà Jú Hón

性状鉴别:化州柚: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,单片呈柳叶形。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~28cm,厚0.2~0.5cm。外表面黄绿色,密布茸毛,有皱纹及小油室;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脉络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外缘有1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,内侧稍柔而有弹性。气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
柚:外表面黄绿色黄棕色,无毛。

性味:辛、苦,温。

用法用量:3~6g。

功效与作用:散寒,燥湿,利气,消痰。用于风寒咳嗽,喉痒痰多,食积伤酒,呕恶痞闷。

归经:归肺、脾经。

性状:化州柚:呈对折的七角或展平的五角星状,单片呈柳叶形。完整者展平后直径15~28cm,厚0.2~0.5cm。外表面黄绿色,密布茸毛,有皱纹及小油室;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脉络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外缘有1列不整齐的下凹的油室,内侧稍柔而有弹性。气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化橘红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