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红毛五加皮

汉语拼音:Hónɡ Máo Wǔ Jiā Pí 别名:川加皮,刺加皮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刺五甲、毛五甲皮、刺甲皮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 性味:性温,味辛,无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红毛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红毛五加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红毛五加皮的功效_红毛五加皮的用量和禁忌_红毛五加皮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川加皮,刺加皮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刺五甲、毛五甲皮、刺甲皮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红毛五加的树皮。6~7月间,砍下茎枝,用木棒敲打,使木部与皮部分离,剥取茎皮晒干。

原形态:落叶灌木,高达3米。枝黄棕色,密被刚毛状针刺。掌状复叶,互生;叶柄长3~7厘米,通常具2~3刚毛状针刺,基部近枝处具一轮红棕色刚毛状针刺;小叶五片,罕有3~4片,无柄或近无柄,近基部背面通常簇生刺毛状针刺;小叶片近膜质,倒卵形或倒披针形,有时稍呈菱形,长2.5~5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为不整齐的重锯齿,两面光滑,幼时下面主脉具刺毛。伞形花序单生,着生于枝的顶端;总花梗短;花多数,甚小;萼片5,具不明显的5齿裂;花瓣5,倒卵形;雄蕊5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,下部结合,中部以上分离。浆果近球形,只5梭,花柱宿存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8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地灌木林中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主产四川。

性状鉴别:干燥茎皮呈细简状,长短不一,完整者长20~30厘米,直径0.7~1.2厦米,厚约0.5毫米。外表面黄色,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,茎皮上有突起状芽,节间长5~13厘米。内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,光滑。质脆,易折断。气微味弱。以皮完整,洁净、无术心者为佳。

性味:性温,味辛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4钱;浸酒或入丸剂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通关节,强筋骨。治痿痹,拘挛疼痛,风寒湿痹,足膝无力,皮肤风湿及阴痿囊湿。(性味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
用药禁忌:《四川中药志》: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
归经:入肝、肾经。

出处:《中药志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五爪刺、川加皮、刺加皮、五加皮、蜀五加

英文名:Bark of Girald Acanthopanax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[A.giraldii Harms var.inermis Harms et Rehd.; Elutherococcus gi-raldii (Harms)Nakai]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红毛五加的茎皮或根皮。

采收和储藏:6-7月间,砍下茎枝,用木棒敲打,使木部与皮部分离,剥取茎皮晒干。

化学成分:红毛五加的茎皮含丁香树脂酚(syringa-resinol),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,常春藤皂甙元3-O-β-D-吡喃葡萄糖基-(1→2)α-L-吡喃拉阿伯糖甙[hederagenin-3-O-Βd-glu-copyranosyl-(1→2)-α-L-arabinopyranoside],齐墩果酸3-O-β-D-吡喃葡萄糖基-(1→2)-α-L-arabinopyranoside][1],常春藤皂甙元-3-O-α-L-arabinopyrano-side),常春藤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6)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hederagenin-3-O-α-L-arabinopyranosyl-28-O-L-rhamnopyrano-syl-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基-(1→6)-β-D-吡喃葡萄糖甙[hederagenin-3-O-α-L-arbinopyranosyl-28-O-L-rhamnopyrano-syl-(1→4)-β-D-glucopyranosyl-(1→6)-β-D-glucopyranoside],常春藤皂甙元-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-(1→6)-α-L-吡喃阿拉伯糖甙[hederagenin-3-O-α-L-rhamnopyranosyl-(1→2)-α-L-arabinopyra-noside],丁香酚葡萄糖甙(syringol-glucoside)[2],另外还含胸腺嘧啶(thymine),尿嘧啶(uracil),黄嘌呤(xanthine),腺嘌呤(ade-nine),次黄嘌呤(hypoxanthine),腺甙(adenosine),丙三醇(prepane-triol),鹅掌楸甙(liriodendrin),尿囊素(allantoin),D-甘露醇(D-mannitol)[3]和多糖(polysaccharide)[4]。

汉语拼音:Hónɡ Máo Wǔ Jiā Pí

原形态:灌叶灌木,高1-3m。老枝灰色,新枝黄棕以,无刺或密被细长刚毛状针刺,刺向下或开展。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,掌状复叶;柄长3-7cm,无毛或疏生短刺毛,基部近枝处具一轮红棕色刚毛状针刺;小叶通常5,稀3-4,无柄或几无柄,近基部背面常簇生刺毛状针刺,叶片倒卵形或倒披针形,有时略呈菱形,长2.5-5cm,宽1.5-2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脉上均疏生短刚毛,边缘有锯齿;侧脉约5对。伞形药序单生于枝端,直径约2cm,总花梗长约7mm,偶达2cm;花多数,甚小,白绿色;萼筒与子房合生,边缘有不明显的5小齿;花瓣5,倒卵形,雄蕊5,花丝细长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,下部结合,中部以上分离。核果浆果状,近球形,直径可达8mm,有5棱,成熟时黑色,具宿存花柱。花期5-7,果期6-10月。

生态环境:生地海拔1300-3500m的丘陵、林缘或灌木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青海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茎皮呈郑筒状,长20-30cm,直径0.5-1.5cm,厚0.5-1mm。外表面黄以或黄棕色,密生黄棕色、红棕以或棕黑色的皮刺;皮刺下向,细长针形,长3-7mm,基部直径约0.5mm;节部有芽良及叶柄痕。内表面共同绿以或淡棕色,平滑。体轻质脆,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。气微,味淡。
显微鉴别 茎皮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外被角质层;皮刺由纤维组成,纤维有1-3横隔。下皮为6-10列细胞,淡黄色或横榨菜色,细胞类多角形,微向延长,壁木化,具斜纹孔。木栓层细胞3-6列,厚壁者1-5列,切向壁增

性味:味辛;微苦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;强筋骨;活血利水。主风寒湿痹;拘挛疼痈;艋骨痿软;足膝无力;心腹疼痛;疝气;跌打损伤;骨折;体虚浮肿

用药禁忌:《四川中药志》: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
归经:归肝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中药志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茎皮呈郑筒状,长20-30cm,直径0.5-1.5cm,厚0.5-1mm。外表面黄以或黄棕色,密生黄棕色、红棕以或棕黑色的皮刺;皮刺下向,细长针形,长3-7mm,基部直径约0.5mm;节部有芽良及叶柄痕。内表面共同绿以或淡棕色,平滑。体轻质脆,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。气微,味淡。

炮制:酒洗或用姜汁炒后入药。

注意:《四川中药志》: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川加皮,刺加皮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刺五甲、毛五甲皮、刺甲皮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红毛五加的树皮。6~7月间,砍下茎枝,用木棒敲打,使木部与皮部分离,剥取茎皮晒干。

汉语拼音:Hónɡ Máo Wǔ Jiā Pí

原形态:落叶灌木,高达3米。枝黄棕色,密被刚毛状针刺。掌状复叶,互生;叶柄长3~7厘米,通常具2~3刚毛状针刺,基部近枝处具一轮红棕色刚毛状针刺;小叶五片,罕有3~4片,无柄或近无柄,近基部背面通常簇生刺毛状针刺;小叶片近膜质,倒卵形或倒披针形,有时稍呈菱形,长2.5~5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为不整齐的重锯齿,两面光滑,幼时下面主脉具刺毛。伞形花序单生,着生于枝的顶端;总花梗短;花多数,甚小;萼片5,具不明显的5齿裂;花瓣5,倒卵形;雄蕊5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,下部结合,中部以上分离。浆果近球形,只5梭,花柱宿存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8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地灌木林中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主产四川。

性味:性温,味辛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4钱;浸酒或入丸剂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通关节,强筋骨。治痿痹,拘挛疼痛,风寒湿痹,足膝无力,皮肤风湿及阴痿囊湿。(性味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
归经:入肝、肾经。

出处:《中药志》

性状:干燥茎皮呈细简状,长短不一,完整者长20~30厘米,直径0.7~1.2厦米,厚约0.5毫米。外表面黄色,密被褐色或淡黄棕色刺毛,茎皮上有突起状芽,节间长5~13厘米。内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,光滑。质脆,易折断。气微味弱。以皮完整,洁净、无术心者为佳。

炮制:酒洗或用姜汁炒后入药。

注意:《四川中药志》:"阴虚火旺者忌用。"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红毛五加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