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一味的功效_独一味的用量和禁忌_独一味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独一味

汉语拼音:Dú Yí Wèi 别名:巴拉努努、吉布孜、麦朵昌巴、哈努巴拉、札江温保、哈吾巴拉、达干木、达折合巴、野秦艽、大巴、打布巴 性味:味甘;苦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独一味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独一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巴拉努努、吉布孜、麦朵昌巴、哈努巴拉、札江温保、哈吾巴拉、达干木、达折合巴、野秦艽、大巴、打布巴

英文名:Common Lamiophlomis, Root of Common Lamiophlomis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独一味的根及根茎或全草。

化学成分:叶含木犀草素(luteolin),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O-glucoside),槲皮素quercetin),槲皮素-3-O-阿拉伯糖甙(quercetin-3O-glucoside),槲皮素(quercetin),槲皮素-3-O-阿拉伯糖甙(quercetin-3-O-arabinoside),芹菜素-7-O-新陈皮甙(api-genin-7-O-neohesperidoside)[1]。

汉语拼音:Dú Yí Wèi

原形态:多年生无茎矮小草本。根及根茎圆柱状,强直,直径可达2cm。叶于基部丛生,常4枚,呈辐射状平展,圆形或肾形,质厚,长6-13cm,宽6-12cm,边缘具圆齿,上面密被白色疏柔毛,下面网脉多凹陷,密被绒毛。轮伞花序组成头状或短穗状,长3.5-7cm;苞片丝状,先端针形;花萼紫绿色,漏斗状,长约8mm,被粗硬毛,具短裂齿,齿端刺状;花冠唇形,淡紫红色,上唇近圆形,边缘具齿牙,自内面密被柔毛,下唇3裂,中裂片较大,外被微柔毛,内面在中裂片中部被毛;雄蕊4;前对稍长,花药2室,室汇合,极叉开;花柱先端2浅裂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,包被于突萼内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-4500m的高原或高山上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石质山草甸、河滩地。
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(1)本品粉末置紫外光灯下,显黄色荧光。

性味:味甘;苦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或作散剂,3-6g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化瘀;消肿止痛。主跌打;筋骨疼痛;关节肿痛;痛经;崩漏

各家论述:1.《四川中药志》:活血行瘀,止痛,行气,消肿,续筋接骨。治跌伤筋骨及闪腰挫气等症。

出处: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
性状: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,长10-15cm,直径7-16mm,表面棕黄色,具浅槽、棱及皱纹;质脆,易折断,断面边缘浅棕色,内环黄白色,中心枯朽。茎呈方柱形,表面粗糙,被毛。叶暗绿色或褐绿色,多皱缩。完整者展平后呈鞭形、扇形、肾形或三角形,长5-12cm,宽6-15cm,先端圆,边缘有钝齿,两面均有毛。轮伞花序,花序轴密生短柔毛;花冠二唇形,紫色,多已脱落;宿萼聚集,表面观呈蜂窝状,萼齿5,外被疏刚毛,齿端具刺尖。气微香,味微甜,后微涩。

注意:《四川中药志》:无瘀滞及孕妇勿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种植物独一味的根及根茎或全草。9~10月采,拔取全株,去净泥土,截去叶及须根,晒干。

原形态:多年生矮小草本。根及根茎直立,较粗,横径可达2厘米左右,表面有棱起皱纹。无茎。单叶基生,4枚,辐状两两相对,平展;菱状圆形或肾形,质厚,径6~12厘米,边缘具圆齿,下面网脉多凹陷,密被绒毛;叶柄宽。轮伞花序组成头状或短穗状,长3.5~7厘米;苞片丝状,先端针形;花萼紫绿色,漏斗状,长约8毫米,疏被粗硬毛,具短裂齿,齿端刺状;花冠小,淡红紫色,唇形,上唇盔被短毛;雄蕊4;花柱着生于子房基底,顶端2裂。小坚果卵圆形。花期5~7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高山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高山草地。分布西藏、四川、甘肃等高原地区。产四川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根长约7~15厘米,粗约1~2厘米。表面枯黄色至黄褐色,根茎剐、或无,全体扭曲而粗糙,有纵纹,尾端细小,少有2~3分枝,多已断碎。质坚硬,干枯,断面木质部多已腐朽,呈乌褐色。外围肉质暗淡,无光泽。气腥臭,味苦,入口久则有麻痹感。以根条粗壮、匀净者佳。

性味:苦,微寒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苦,微寒,有小毒。
②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:苦,温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或入散剂,1~2钱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,行瘀,消肿,止血。治跌伤筋骨,闪腰挫气,关节积黄水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活血行瘀,止痛,行气,消肿,续筋接骨。治跌伤筋骨及闪腰挫气等症。
②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:补髓,止血。治浮肿后流黄水,关节积黄水,骨松质发炎。

用药禁忌:《四川中药志》:无瘀滞及孕妇勿服。

出处:《四川中药志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药材基源:唇形科植物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(Benth.) Kudo,以根及根状茎入药。9~10月采收,拔起全株,抖去泥沙,晒至五成干时,截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再晒至足干即成。

汉语拼音:Dú Yí Wèi

性味:苦,微寒。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1~2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祛瘀,消肿止痛。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腰部扭伤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种植物独一味的根及根茎或全草。9~10月采,拔取全株,去净泥土,截去叶及须根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Dú Yí Wèi

原形态:多年生矮小草本。根及根茎直立,较粗,横径可达2厘米左右,表面有棱起皱纹。无茎。单叶基生,4枚,辐状两两相对,平展;菱状圆形或肾形,质厚,径6~12厘米,边缘具圆齿,下面网脉多凹陷,密被绒毛;叶柄宽。轮伞花序组成头状或短穗状,长3.5~7厘米;苞片丝状,先端针形;花萼紫绿色,漏斗状,长约8毫米,疏被粗硬毛,具短裂齿,齿端刺状;花冠小,淡红紫色,唇形,上唇盔被短毛;雄蕊4;花柱着生于子房基底,顶端2裂。小坚果卵圆形。花期5~7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高山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高山草地。分布西藏、四川、甘肃等高原地区。产四川。

性味:苦,微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浸酒或入散剂,1~2钱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,行瘀,消肿,止血。治跌伤筋骨,闪腰挫气,关节积黄水。

出处:《四川中药志》

性状:干燥根长约7~15厘米,粗约1~2厘米。表面枯黄色至黄褐色,根茎剐、或无,全体扭曲而粗糙,有纵纹,尾端细小,少有2~3分枝,多已断碎。质坚硬,干枯,断面木质部多已腐朽,呈乌褐色。外围肉质暗淡,无光泽。气腥臭,味苦,入口久则有麻痹感。以根条粗壮、匀净者佳。

注意:《四川中药志》:"无瘀滞及孕妇勿服。"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独一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