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蒜的功效_石蒜的用量和禁忌_石蒜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石蒜

汉语拼音:Shí Suàn 别名:老鸦蒜、乌蒜、银锁匙、独蒜、山鸟毒、九层蒜、鬼蒜、山蒜、溪蒜、龙爪草头、红花石蒜、野蒜、秃蒜、朋红、三十六桶、壁蛇生 性味:辛;甘;温;有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石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石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老鸦蒜、乌蒜、银锁匙、独蒜、山鸟毒、九层蒜、鬼蒜、山蒜、溪蒜、龙爪草头、红花石蒜、野蒜、秃蒜、朋红、三十六桶、壁蛇生

英文名:Shorttube Lycoris , Shorttube Lycoris Bulb, Bulb of Shorttube Lycoris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植物石蒜或中国石蒜的鳞茎。

化学成分:1.石蒜 鳞茎含果糖(fructose),葡萄糖(glucose),蔗糖(sucrose),伪石蒜碱(pesudolvcorine),去甲雨石蒜碱(norpluviine),去甲高石蒜碱(demethyl homolycorine),石蒜碱(lycorine),高石蒜碱(homolycoring),雨石蒜碱(pluviine),石蒜伦碱(lycorenine),多花水仙碱(tazetting),石蒜胺(lvcoramine),雪花莲胺碱(galanthamine),小星蒜碱(hippeastrine),表雪花连胺碱(2-epigalanthamine),条纹碱(vittatine),网球花定碱(haemanthiding),石蒜西定醇(lycoricidinol),石蒜西定(lycoricidine)。又含对-羟基苯乙酸(p-hydroxyphenylacetic acid),O-去甲基石蒜胺(O-demethyllycoramine)即O-去甲基二氢雪花莲胺碱(O-demethyldihydrogalanthamine),前多花水仙碱(pretazettine),O-β-呋喃果糖基-(2→1)-O-β-D-呋喃果糖基-α-D-呋喃葡萄糖甙(O-β-D-fructofuranosyl-(2→1)-O-β-D-fructofuranosyl-α-D-glucopyranoside),O-β-呋喃果糖基-[(2→1)-O-β-D-呋喃果糖基]3-α-D-吡喃葡萄糖甙(O-β-D-fructofuranosyl-[(2→1)-O-β-D-fructofuranosyl]2-α-D-glucopyranoside),O-β-D-呋喃果糖基-[(2→1)-O-β-D-呋喃果糖基]3α-D-吡喃葡萄糖甙(O-β-D-fructofuranosyl-[(2→1)-O-β-D-frutofuranosyl]3α-D-glucopyranoside),O-β-D-呋喃果糖基[(2→1)-O-β-呋喃果糖基]4-α-D-吡喃葡萄糖甙(O-β-D-frutofuranosyl-[(2→1)-O-β-D-fructofuranosyl]4-α-D-glucopyranoside),石蒜-R-葡萄甘露聚糖(lycoris-R-glucomannan)。 2.中国石蒜 鳞茎含抗肿瘤化合物水仙克拉辛(narciclasine),石蒜碱,雪花莲胺碱,石蒜胺,表石蒜胺(epilycoramine),高石蒜碱,文殊兰碱(crinine),网球花定碱,小星蒜碱,雨石蒜碱及石蒜伦碱。

汉语拼音:Shí Suàn

原形态:1.石蒜,多年生草本,鳞茎宽椭圆形或近球形,直径约2-4cm。外皮紫褐色。秋季出叶,叶基生;叶片狭带状,长15-40cm,宽0.4-1cm,先端钝,全缘;中脉明显,深绿色,被粉。花葶在叶前抽出,实心,高25-60cm;总苞片2,披针形,长约3.5cm,宽约4mm,干膜质;伞形花序,有花4-7朵;花被裂片6,红色,狭倒披针形,长2-4.5cm,宽3-7mm,广展而强度反卷,边缘皱波状;花被管绿色,长3-7mm;雌雄蕊显着伸出于花被外,长约为花柱的2倍,雄蕊6,着生于花被管近喉部,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纤弱,柱头极小。花期8-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1.石蒜生长于山地阴湿处或林缘、溪边、路旁,庭园亦栽培。 2.中国石蒜生于山坡阴湿处。
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:取粗粉10g,用乙醇50ml加热回流1h,放冷过滤,滤液减压浓缩至10ml,加乙醇10ml使淀粉沉淀,过滤,滤液减压浓缩至干,取少量浓缩物加乙醇溶解供点样用。以石蒜碱、伪石蒜碱为对照品。吸取上述2种溶液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,以氯仿-丙酮-甲醇(80:10:10)为展开剂,展距6cm。用蒸气显色。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处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
性味:辛;甘;温;有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-3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绞汁涂;或煎水熏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祛痰催吐;解毒散结。主喉风;单双乳蛾;咽喉肿痛;痰涎壅塞;食物中毒;胸腹积水,恶疮肿毒;痰核瘰疬;痔漏;跌打损伤;风湿关节痛;顽癣;烫火伤;蛇咬伤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图经》:主敷贴肿毒。

出处:出自1.《本草图经》:水麻,生鼎州。其根名石蒜,九月采。又金灯花,其根亦名石蒜,或云即此类也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石蒜 鳞茎呈广椭圆形或类球形,长4-5cm,直径2.5-4cm,顶端残留叶基,长约3cm,基部生多数白色须根。表面有2-3层暗棕色干枯膜质鳞片包被,内有10-20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,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,中央有黄白色的芽。气特异而微带刺激性,味极苦。 (2)中国石蒜 与上品相似,不同处为鳞茎卵球形,直径约4cm。以个大、均匀、肉质鳞片肥厚、少须根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石蒜 鳞片横切面:表皮为1列细小的薄壁细胞。叶肉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,细胞内充满淀粉粒,呈类圆形或多角形,直径20-40μm,脐点裂缝状或星状;并有粘液细胞,内含草酸钙针晶束,针晶长100-150μm。维管束为有限外韧型,散列于叶肉的内侧。

炮制:净制:将采挖之鳞茎,去掉泥沙,洗净,晾干入药。

注意:体虚,无实邪及孕妇禁服;皮肤破损者禁敷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老鸦蒜(《世医得效方》),乌蒜(《纲目》),银锁匙(《纲目拾遗》),独蒜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九层蒜、鬼蒜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龙爪草头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鳞茎。秋后采收,洗净,阴干。

原形态:石蒜,又名:水麻(《本草图经》),酸头草(《世医得效方》),一枝箭(《惠济方》),蒜头草、婆婆酸(《纲目》),蟑螂花(《纲目拾遗》),龙爪花、新米夜晚花、毛蟹花、野水仙、红花石蒜、三十六桶。
多年生草本,鳞茎阔椭圆形,或近球形,外被紫褐色鳞茎皮,直径通常1.4~4厘米。叶丛生,线形或带形,长14~30厘米,宽1~2厘米,肉质,上面青绿色,下面粉绿色,全缘。花茎在叶前抽出,实心,高约30厘米,伞形花序,有花4~6朵;苞片膜质,棕褐色,披针形;花两性,通常红色,或具白色边缘,长约3.5厘米,无香味;花被下有短管,上部6裂片排成2列,狭倒披针形,长约4厘米,向后反卷;雄蕊6,长约为花被裂片的2倍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纤弱,很长,柱头头状。蒴果背裂,种子多数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地阴湿处或路边、林缘。分布河南、陕西及华东、华南、西南各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鳞茎呈椭圆形或近球形,长4~5厘米,直径2.5~4厘米,顶端残留叶基长可达3厘米,基部着生多数白色须根。鳞茎表面有2~3层黑棕色的膜质鳞片包被;内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,着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;中央部有黄白色的芽。有特异蒜气,味辛辣而苦。
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。

性味:辛,温,有毒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辛,温,有小毒。
②《纲目》:辛甘,温,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祛痰,利尿,解毒,催吐。治喉风,水肿腹水,痈疽肿毒,疔疮,瘰疬、食物中毒、痰涎壅塞、黄疸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主敷贴肿毒。
②《纲目》:疔疮恶核,河水煎服,取汗,及捣敷之。又中溪毒者,酒煮半升服,取吐。
③《纲目拾遗》:治喉风,痰核,白火丹,肺痈,煎酒服。
④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治肋膜炎、腹膜炎的蓄水症。
⑤《陕西中药志》:祛痰,催吐,利尿,消痈肿。主治小便不利,咳嗽痰喘,食物中毒。
⑥《闽东本草》:清热,解毒,散结,消肿。治痢疾。

用药禁忌:体虚,无实邪及素有呕恶的患者忌服。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附方:①治双单蛾:老鸦蒜捣汁,生白酒调服,呕吐而愈。(《神医十全镜》)
②治痰火气急:蟑螂花根,洗,焙干为末,糖调,酒下一钱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食物中毒,痰涎壅塞:鲜石蒜五分至一钱,煎服催吐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④治水肿:鲜石蒜八个,蓖麻子(去皮)七十至八十粒。共捣烂罨涌泉穴一昼夜,如未愈,再罨一次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⑤治疔疮肿毒:石蒜适量捣烂敷患处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⑥治便毒诸疮:一枝箭捣烂涂之。若毒太盛者,以生白酒煎服,得微汗愈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对口初起:老鸦蒜捣烂,隔纸贴之,干则频换。(《周益生家宝方》)
⑧洗痔漏:老鸦蒜、鬼莲蓬。捣碎,不拘多少,好酒煎,置瓶内先熏,待半日汤温,倾出洗之,三次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⑨治产肠脱下:老鸦蒜一把,以水三碗,煎一碗半,去滓熏洗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⑩便毒诸疮。用石蒜捣烂涂搽。毒重者,把石蒜洗净,以生白洒煎服,汗出为好。
⑾产肠脱下。用石蒜一把,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,去渣,熏洗患处。
⑿小儿惊风,一叫而绝。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,又在胁下缠一圈,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。同时,用石蒜(晒干)、车前子,等分为末,水调匀贴手心。再在手足心、肩膀、眉心、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,可使病儿复苏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乌蒜、老鸦蒜、蒜头草、龙爪花、蟑螂花、野蒜、一枝箭[江西]、避蛇生[湖北]

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石蒜属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(L. Herit.)Herb.的鳞茎。秋季挖出鳞茎,选大者洗净晒干入药,小者做种。野生品四季均可采挖,鲜用或洗净晒干备用。

汉语拼音:Shí Suàn

性味:辛、甘,温。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消肿,杀虫。外用治淋巴结结核,疔疮疖肿,风湿关节痛,蛇咬伤,水肿,灭蛆、灭鼠。

用药禁忌:石蒜碱有强力催吐作用,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,催吐用3~5钱。除此之外,一般不作内服。

注意:石蒜碱有强力催吐作用,故有用石蒜治食物中毒者,催吐用3~5钱。除此之外,一般不作内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老鸦蒜(《世医得效方》),乌蒜(《纲目》),银锁匙(《纲目拾遗》),独蒜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九层蒜、鬼蒜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龙爪草头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植物石蒜的鳞茎。秋后采收,洗净,阴干。

化学成分:鳞茎中含多种生物碱,主要的有高石蒜碱、石蒜伦碱、多花水仙碱、石蒜胺碱、石蒜碱、伪石蒜碱和雪花莲胺碱。还含雨石蒜碱、去甲雨石蒜碱、去甲基高石蒜碱、小星蒜碱、表雪花莲胺碱、条纹碱和网球花定等生物碱。此外,含淀粉约20%;又含两种有抑制植物生长和抗癌作用的成分石蒜西定醇、石蒜西定。叶和花瓣中含糖类和糖甙

汉语拼音:Shí Suàn

原形态:石蒜,又名:水麻(《本草图经》),酸头草(《世医得效方》),一枝箭(《惠济方》),蒜头草、婆婆酸(《纲目》),蟑螂花(《纲目拾遗》),龙爪花、新米夜晚花、毛蟹花、野水仙、红花石蒜、三十六桶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地阴湿处或路边、林缘。分布河南、陕西及华东、华南、西南各地。

性味:辛,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
功效与作用:祛痰,利尿,解毒,催吐。治喉风,水肿腹水,痈疽肿毒,疔疮,瘰疬、食物中毒、痰涎壅塞、黄疸。

出处:《本草图经》

附方:①治双单蛾:老鸦蒜捣汁,生白酒调服,呕吐而愈。(《神医十全镜》)

性状:干燥鳞茎呈椭圆形或近球形,长4~5厘米,直径2.5~4厘米,顶端残留叶基长可达3厘米,基部着生多数白色须根。鳞茎表面有2~3层黑棕色的膜质鳞片包被;内有10多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片,着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;中央部有黄白色的芽。有特异蒜气,味辛辣而苦。

注意:体虚,无实邪及素有呕恶的患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石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