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鮅鱼的功效_石鮅鱼的用量和禁忌_石鮅鱼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石鮅鱼

汉语拼音:Shí Bì Yú 别名:桃花鱼、双尾鱼、红翅子、七色鱼、鱲鱼 性味:味甘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石鮅鱼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石鮅鱼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桃花鱼、双尾鱼、红翅子、七色鱼、鱲鱼

英文名:pale chub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宽鳍鱲鱼的肉。

化学成分:宽鳍鱲含去甲肾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,乙酰胆碱(acetylcholine),芬妥胺(phentolamine)。烘干的宽鳍鱲含12种挥发性成分。

汉语拼音:Shí Bì Yú

原形态:宽鳍鱲鱼,休长而侧扁,腹部圆。体长约18cm。头短,吻钝。口斜端位,下颌稍短于上颌。唇厚,无须。眼较小,下咽齿3行,顶端尖,略弯。鳞片较大,略呈长方形,腹鳍基部有一延长的腑鳞。侧线在腹鳍处向下弯曲,侧线鳞41(8/3)50。背鳍2,7,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,胸鳍1,13-15,长而末端接近或达腹鳍起点。腹鳍1,8。臀鳍3,8-9。尾鳍分叉较深,下叶稍长于上叶,背部黑灰色,腹部银白色,体两侧各有12-13条垂直的黑色条纹,条纹间有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点。腹鳍淡红色。胸鳍有许多黑色斑点。背鳍、尾鳍灰,尾鳍后缘呈黑色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活于水流较急、底质为砂石的浅滩。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。生殖季节4-6月。

性味:味甘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外敷;或焙研撒敷。

功效与作用:解毒;杀虫。主疮疖;疥癣

归经: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拾遗》;石鮅鱼,出南海方山涧中。长一寸,背里腹下赤,南人取之作鲊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桃花鱼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宽鳍鱲鱼(《鱼类分类学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宽鳍鱲鱼的全体。

汉语拼音:Shí Bì Yú

原形态:体长而侧扁。腹部圆。体长约18厘米,头短,吻钝。口端位,稍向上倾斜,上颌稍长于下颌,上下颌平整无缺口。唇厚,上颌骨后延至眼后缘。眼位于头侧稍近吻端。下咽齿3行,顶端尖而微弯。鳞较大,腹鳍基部有一延长的腋鳞。侧线鳞41~50。背鳍Ⅱ7,起点在腹鳍前或相对。臀鳍Ⅲ8~9,生殖季节雄体臀鳙第1~4根不分枝,鳍条延长达到尾基;头部和臀鳍上都出现珠星。体色鲜艳,背部灰黑,腹部银白,体侧有12~13条蓝色的垂直条纹,在条纹间具多数不规则粉红色斑点,腹鳍淡红色,胸鳍上有黑色小斑,背鳍、尾鳍灰色,尾鳍后缘黑色。

资源分布:黑龙江、长江及珠江流域均有分布。

性味:味甘,平,有小毒。

功效与作用:主疮疥癣。

出处:《本草抬遗》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石鮅鱼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