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南天竹子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南天竹子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南天竹子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红杷子(王玷桂《不药良方》),天烛子(《三奇方》),红枸子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南竹子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钻石黄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季采收,晒干,置干燥处,防蛀。
化学成分:含生物碱,主为南天竹碱甲醚。其他尚有原阿片碱、异紫堇定、南丁宁碱、南天竹碱等。又含蹄纹天竺素-3-木糖葡萄糖甙、翠菊甙。
汉语拼音:Nán Tiān Zhú Zi
原形态:南天竹,又名:蓝田竹(《竹谱详录》),杨桐(《纲目》),阑天竹(《群芳谱》),大椿(《花镜》),猫儿伞、小铁树、老鼠刺、珍珠盖凉伞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,多栽培于庭园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产江苏、浙江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:酸甘,平,有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5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涂。
功效与作用:敛肺,止咳,清肝,明目。治久咳,喘息,百日咳,疟疾,下疳溃烂。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附方:①治小儿天哮:经霜天烛子、蜡梅花各三钱,水蜒蚰一条。俱预收,临用水煎服。(《三奇方》)
性状:干燥果实,近球形,直径6~9毫米,外表棕红色或暗红色,光滑,微只光泽,顶端宿存微突出的柱基,基部留有果柄或其残痕。果皮质脆易碎。种子扁圆形,中央略凹。昧酸涩。以干燥、色红、完整者佳。
注意:外感风寒咳嗽不宜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红杷子(王玷桂《不药良方》),天烛子(《三奇方》),红枸子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南竹子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钻石黄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季采收,晒干,置干燥处,防蛀。
原形态:南天竹,又名:蓝田竹(《竹谱详录》),杨桐(《纲目》),阑天竹(《群芳谱》),大椿(《花镜》),猫儿伞、小铁树、老鼠刺、珍珠盖凉伞。
常绿灌木,高约2米,平滑无毛。茎直立,少分枝,幼枝常为红色。叶通常为2~3回单数羽状复叶,各级羽状叶均对生,最末的小羽片具小叶3~5枚;小叶椭圆状披针形,长3~10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革质,深绿色,冬季变红色;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,包围茎上,叶柄及总轴有纵条纹。圆锥花序顶生;萼片多轮,每轮3片,渐移变为花瓣,花瓣6,白色;雄蕊6,分离;子房1个,花柱短。浆果球形,鲜红色,含种子2颗。花期5~7月。果期8~10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,多栽培于庭园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产江苏、浙江、广西等地。
性状鉴别:乾燥果实,近球形,直径6~9毫米,外表棕红色或暗红色,光滑,微只光泽,顶端宿存微突出的柱基,基部留有果柄或其残痕。果皮质脆易碎。种子扁圆形,中央略凹。昧酸涩。以干燥、色红、完整者佳。
性味:酸甘,平,有毒。
①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酸甘。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苦酸涩,先毒。
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味酸甘,性干,有毒。
④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苦涩微甘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5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涂。
功效与作用:敛肺,止咳,清肝,明目。治久咳,喘息,百日咳,疟疾,下疳溃烂。
①《王圣俞手集》:明目乌须,解肌热,清肝火,活血散滞。
②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:为镇咳药,用于气喘症。
③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能止泄提神,强筋益气。
④《药材学》:敛肺。治久咳自汗,并治阴萎。
用药禁忌:外感风寒咳嗽不宜。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附方:①治小儿天哮:经霜天烛子、蜡梅花各三钱,水蜒蚰一条。俱预收,临用水煎服。(《三奇方》)
②治百日咳:南天竹干果实三至五钱。水煎调冰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三阴疟:南天竹隔年陈子,蒸熟。每岁一粒,每早晨白汤下。(《文堂集验方》)
④治下疳久而溃烂,名蜡烛疳:红把子烧存性一钱,梅花冰片五厘。麻油调搽。(王玷桂《不药良方》)
⑤解砒毒,食砒垂死者:南天竹子四两,擂水服之。如无鲜者,即用于子一、二两煎汤服亦可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⑥治八角虱:红杷子同水银捣烂擦之。亦可浸酒,去风痹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红杷子、天烛子、天竺子、红枸子、南竹子、钻石黄。
英文名:Common Nandina, Fruit of Common Nandina,Heavenly Bamboo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andina domestica Thunb.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实。
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季采收,晒干,置干燥处,防蛀。
化学成分:南天竹果实含南天宁碱(O-methyldomestic-inenantenine),原阿片碱(protopine)、异紫堇定碱(isocorydine),南天竹种碱(domesticine),南天竹碱(nandinine),南天表碱(nandazurine),药根碱(jatrorrhizine),此外尚含脂肪酸,翠菊甙(callistephin),蹄纹天竺素木糖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xylosylglucoside)。N-去甲南天宁碱(N-nornantenine),去氢南天宁碱(dyhydronantenine),4,5-二氧代去氢南天宁碱(4,5-dioxodehydronantenine),1,2-二甲氧基-9,10-亚甲二氧基代二苯[de,g]喹啉[1,2-dimethoxy-9,10-methylene-dioxy-7-oxodibenzo[de,g]quinoline]。
汉语拼音:Nán Tiān Zhú Zi
原形态:南天竹 常绿灌木,高约2m,茎直立,圆柱形,丛生,分枝少,幼嫩部分常红。叶互生,革质有光泽;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;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,长30-50cm,小叶3-5片,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,基闻楔形,全缘,两面深绿色,冬季常变为红色。花成大型圆锥花序,长13-25cm,花直径约6mm,萼片多数,每轮3片,内两面三刀轮呈白色花瓣状;雄蕊6,离生,花药纵裂;子房1室,有2个胚珠,花柱短。浆果球形,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,直径6-7mm,内含种子2颗,种子扁圆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态环境: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,多栽培于庭院。
资源分布:分布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浆果球形,直径6-9mm,表面黄红色、暗红色或红紫色,平滑,微具光泽,有的局部下陷,先端具突起的宿存柱基,基部具果柄或其断痕。果皮质松脆,易破碎。种子两面三刀粒,略呈半球形,内面下凹,类白色至黄棕色。气无,味微涩。
以粒圆、色红、光滑、种子色白者为佳。
显微鉴定 粉末特征:①石细胞众多,无色、淡黄色、棕黄色;类圆形、椭圆形或类方形,长径15-30um,壁厚3-10um,孔沟明显。②果皮表皮细胸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。另有小形螺纹螺纹导管,直径8-12um。
性味:味酸;甘;性平;有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g;或研末
功效与作用:敛肺止咳;平喘。主久咳;喘息;百日咳
各家论述:1.《王圣俞手集》:明目乌须,解肌热,清肝火,后血散滞。
2.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:为镇咳药,用于气喘症。
3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能止泄提神,强筋益气。
4.《药材学》:敛肺。洽久咳白汗,并治阴萎。
用药禁忌:外感咳嗽初起慎服。本品有毒,过量服用,能合中枢神经系统兴奋,产生痉挛。严重时,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,心力衰竭而死亡。
归经:肺;肝经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1.《竹谱详录》:蓝田竹,在处有之,人家喜栽花圃中。本身上生小枝,叶叶相对而颇类竹。春花穗生,色白微红,结子如豌豆,正碧色,至冬色惭变如红宝颗,圆正可爱,腊后始雕。世传以为子碧如玉,取蓝田种玉之义,故名。或云,此本是南天笠国来,自为南天竺,人讹为蓝田竺。
2.《纲目拾遗》:南天竹子,白色者名为玉珊瑚。
性状:性状鉴别 浆果球形,直径6-9mm,表面黄红色、暗红色或红紫色,平滑,微具光泽,有的局部下陷,先端具突起的宿存柱基,基部具果柄或其断痕。果皮质松脆,易破碎。种子两面三刀粒,略呈半球形,内面下凹,类白色至黄棕色。气无,味微涩。
注意:外感咳嗽初起慎服。本品有毒,过量服用,能合中枢神经系统兴奋,产生痉挛。严重时,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,心力衰竭而死亡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南天竹子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