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竹壳的功效_斑竹壳的用量和禁忌_斑竹壳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斑竹壳

汉语拼音:Bān Zhú Ké 别名:斑竹衣 性味:苦;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斑竹壳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斑竹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英文名:sheaths of Giant Timber Bamboo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桂竹的箨叶。

汉语拼音:Bān Zhú Ké

原形态:桂竹 植株木质化,呈乔木状。地下茎(竹鞭)节晨长25-45mm,直径粗16-20mm,实心或中空,具芽一侧为深沟,微呈两侧压扁,每节除芽外,尚有小瘤状突起14-16个;芽单生,三角卵形,表面有光泽,长约1cm,中央有纵裂。竿高可达20m,粗达15cm,幼竿无毛;节间长达40cm,壁厚约5mm;竿环稍高于箨环;箨鞍革质,背面黄褐色,有时带绿色或紫色,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,流生脱落性谈褐色刺毛;箨导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,紫褐色,繸毛通常生长良好;箨舌拱形,淡褐色或带绿色,边缘生有纤毛;箨片带状,中间绿色,两侧紫色,边缘黄色,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、外翻。末级小技具2-4叶;叶耳半圆形,繸毛发达,常呈放射状;叶舌明显伸出,拱形或有时截形;叶片长5.5-15cm,宽15-2.5cm。花枝呈穗状,长5-8cm,基部有3-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;佛焰苞6-8片,叶耳小形或近于无,繸毛通常存在,短。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.基部收缩呈圆形,上端渐尖呈芒状,每片佛馅苞眼内具1校或有时:枚、稀可3枚的假小穗,推基部1-3片的苞胶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;小穗披针形,长2.5-3cm,含1或2(-3)朵小花;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.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,节间均具细柔毛;颖1片或无;外种长2-2.5cm,被微毛,先端渐尖呈芒状;内停稍短于外稃,除2脊外,通常先端有微毛;鳞被菱状长椭圆形,长3.5-4mm,花药长11-14mm:花柱较长,柱头3,羽毛状。笋期5月下旬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地均可见野生的植株。

性味:苦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9g;工烧灰存性中服。

功效与作用:凉血透疹。主热病身发斑疹

出处: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斑竹衣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箨。

汉语拼音:Bān Zhú K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(去毛),2~3钱;或烧灰冲服。

功效与作用:清血热;烧灰吃,透斑疹。

出处: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斑竹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