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五加皮

汉语拼音:Wǔ Jiā Pí 别名:五加皮(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)。 性味:辛,温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五加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五加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五加皮的功效_五加皮的用量和禁忌_五加皮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南五加皮(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、刺五加、糙叶五加、轮伞五加等的根皮。夏、秋采挖,剥取根皮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Wǔ Jiā Pí

原形态:①五加(《本经》),又名:豺漆(《本经》),文章草(《巴蜀异物志》),五花(《雷公炮炙论》),豺节(《别录》),木骨、追风使、刺通(《本草图经》),白刺(《纲目》),茨五甲(《草木便方》),白竻树、五叶路刺、细柱五加、老虎獠、五花眉、水面油、白芦刺、五加花、鸡脚风。

资源分布:主产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陕西、四川、江苏、广西、浙江等地亦产。

性味:辛,温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壮筋骨,活血去瘀。治风寒湿痹,筋骨挛急,腰痛,阳痿,脚弱,小儿行迟,水肿,脚气,疮疽肿毒,跌打劳伤。

归经:入肝、肾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男子妇人脚气,骨节皮肤肿湿疼痛,进饮食,行有力,不忘事:五加皮四两(酒浸),远志(去心)四两(酒浸令透,易为剥皮)。上曝干,为末,春秋冬用浸药酒为糊,夏则用酒为糊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四、五十丸,空心温酒送下。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五加皮丸)

性状:干燥根皮呈卷筒状,单卷或双卷,长7~10厘米,筒径约6毫米,厚约1~2毫米。夕表面灰褐色,有横向皮孔及纵皱,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;淡灰黄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涩。以粗长、皮厚、气香、无木心者为佳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用水洗净,稍润后切片,干燥。

注意: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南五加皮(《科学的民间药草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、刺五加、糙叶五加、轮伞五加等的根皮。夏、秋采挖,剥取根皮,晒干。

原形态:①五加(《本经》),又名:豺漆(《本经》),文章草(《巴蜀异物志》),五花(《雷公炮炙论》),豺节(《别录》),木骨、追风使、刺通(《本草图经》),白刺(《纲目》),茨五甲(《草木便方》),白树、五叶路刺、细柱五加、老虎獠、五花眉、水面油、白芦刺、五加花、鸡脚风。
落叶灌木,高2~3米。茎直立或攀援,分枝无刺或有外曲刺,刺通常单生于叶柄的基部。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;叶柄长4~9厘米,光滑或疏生有小刺;掌状复叶,小叶5枚,少有3或4枚,顶端1枚较大,两侧小叶渐次较小,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近菱形,长3~8厘米,宽1.5~4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两面光滑或仅沿脉上有锈色绒毛;小叶无柄。伞形花序,单生于叶腋或短枝末梢,花序柄长1~3厘米,果时伸长;花多数,黄绿色,直径约2厘米,花柄柔细,光滑,长6~10毫米;萼5齿裂,裂片三角形,直立或平展;花瓣5片,着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,卵状三角形,顶端尖,开放后反卷;雄蕊5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枚,分离,柱头圆头状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,侧向压扁,直径约5毫米,熟时紫黑色,近中央有纵脉3条。种子2粒,细小,半圆形而扁,淡褐色。花期5~7月。果期7~10月。
生长于山坡上或丛林间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本植物的叶(五加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②无梗五加
灌木,高至4米。枝上有锥形的硬刺或无刺。掌状复叶,小叶3~5枚,矩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至矩圆状倒披针形,长3~8厘米,有不规则锯齿,几无毛;叶柄长3~6厘米。花暗紫色,几无柄,成密生球形头状花序生于有细毛的短梗上,通常数个生于小枝顶端。果黑色,阔椭圆形,长10~14毫米。花期8月。果期9月。
生于山地林下,林缘。分布东北、华北等地。
③刺五加
灌木,高1米许。小枝密生细刺毛或刺。掌状复叶,小叶3~5枚,椭圆状倒卵形至矩圆形,长6~12厘米,有双重锐锯齿,上面散生毛,下面幼时沿叶脉有带褐色细毛。伞形花序球形;花紫黄色;花梗长1~2厘米。果近球形,径约8毫米。花期7月。果期10月。
生于山地林下、林边。分布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扛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④糙叶五加
灌木,高至3米.小枝细时有粗糙细毛,后变为黄灰色,渐脱落,有粗壮微反曲刺。掌状复叶,小叶5枚,几无柄,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3~6厘米,有细锯齿,上面粗糙,下面有细毛;叶柄长4~7厘米,粗糙。伞形花序数个生枝顶,总梗长1~3厘米,有毛;花梗长8~15毫米,微有毛或无毛。花期8月。果期10月。
分布河北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安徽等地。
⑤轮伞五加
灌木,高2~3米。枝棕褐色,枝和叶柄基部有小倒刺。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;掌状复叶,小叶3~5片,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,齿端有小刺毛,基部楔形或斜形,叶脉上有刺毛,主脉于下面稍突起。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,多成轮状排列;花小,多数;花瓣5,黄绿色。果近球形,熟时紫黑色;内有种子2粒。
多生于山坡丛林间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
资源分布:主产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陕西、四川、江苏、广西、浙江等地亦产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根皮呈卷筒状,单卷或双卷,长7~10厘米,筒径约6毫米,厚约1~2毫米。夕表面灰褐色,有横向皮孔及纵皱,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;淡灰黄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涩。以粗长、皮厚、气香、无木心者为佳。

性味:辛,温。
①《本经》:味辛,温。
②《别录》:苦,微寒,无毒。
③《药性论》:有小毒。
④《医林纂要》:苦微辛,寒。
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温,味甘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壮筋骨,活血去瘀。治风寒湿痹,筋骨挛急,腰痛,阳痿,脚弱,小儿行迟,水肿,脚气,疮疽肿毒,跌打劳伤。
①《本经》:主心腹疝气,腹痛,益气疗L,小儿不能行,疽疮阴蚀。
②《别录》:疗男子阴痿,囊下湿,小便余沥,女人阴痒及腰脊痛,两脚疼痹风弱,五缓虚羸,补中益精,坚筋骨,强志意。
③《药性论》:能破逐恶风血,四肢不遂,贼风伤人,软脚,臀腰,主多年瘀血在皮肌,治痹湿内不足,主虚羸,小儿三岁不能行。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明目,下气,治中风骨节挛急,补五劳七伤。
⑤《纲目)):治风湿痿痹,壮筋骨。
⑥《本草再新》:化痰除湿,养肾益精,去风消水,理脚气腰痛,治疮疥诸毒。
⑦《陕西中草药》:活血消肿。治风湿关节痛,阴囊湿疹,跌打损伤,水肿,小便不利。’
⑧《云南中草药》:治跌打损伤,骨折,疮毒,疟疾。

用药禁忌: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远志为使。畏蛇皮、玄参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下部无风寒湿邪而有火者不宜用,肝肾虚而有火者亦忌之。
③《得配本草》:肺气虚、水不足二者禁用。

归经:入肝、肾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肺、肾二经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入足少阴、厥阴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男子妇人脚气,骨节皮肤肿湿疼痛,进饮食,行有力,不忘事:五加皮四两(酒浸),远志(去心)四两(酒浸令透,易为剥皮)。上曝干,为末,春秋冬用浸药酒为糊,夏则用酒为糊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四、五十丸,空心温酒送下。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五加皮丸)
②治一切风湿痿痹,壮筋骨,填精髓:五加皮,洗刮去骨,煎汁和曲米酿成饮之;或切碎袋盛,浸酒煮饮,或加当归、牛膝、地榆诸药。(《纲目》五加皮酒)
③治腰痛:五加皮、杜仲(炒)。上等分,为末,酒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温酒下。(《卫生家宝方》五加皮散)
④治鹤膝风:五加皮八两,当归五两,牛膝四两,无灰酒一斗。煮三炷香,日二服,以醺为度。(《外科大成》五加皮酒)
⑤治四、五岁不能行:真五加皮、川牛膝(酒浸二日)、木瓜(干)各等分。上为末,每服二钱,空心米汤调下,一日二服,服后再用好酒半盏与儿饮之,仍量儿大小。(《保婴撮要》五加皮散)
⑥治虚劳不足:五加皮、枸杞根皮各一斗。上二味细切,以水一石五斗,煮取汁七斗,分取四斗,浸麴一斗,余三斗用拌饭,下米多少,如常酿法,熟压取服之,多少任性。(《千金方》五加酒)
⑦治妇人血风劳,形容憔悴,肢节困倦,喘满虚烦,吸吸少气,发热汗多,口干舌涩,不思饮食:五加皮、牡丹皮、赤芍药、当归(去芦)各一两。上为末,每服一钱,水一盏,将青铜钱一文,蘸油入药,煎七分,温服,日三服。(《局方》油煎散)
⑧治损骨:小鸡一只,约重五、六两(连毛),同五加皮一两,捣为糊,搦在伤处,一炷香时,解下后,用山栀三钱,五加皮四钱,酒一碗,煎成膏贴之,再以大瓦松煎酒服之。(梅氏《验方新编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南五加皮、刺五加、刺五甲

英文名:CORTEX ACANTHOPANACIS

药材基源:本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.W. Smith的干燥根皮。夏、秋二季采挖根部,洗净,剥取根皮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Wǔ Jiā Pí

性状鉴别: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,长5~15cm,直径0.4~1.4cm厚约0.2cm。外表面灰褐色,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;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灰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

性味:辛、苦,温。

用法用量:4.5~9g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补肝肾,强筋骨。用于风湿痹痛,筋骨痿软,小儿行迟,体虚乏力,水肿,脚气。

归经:归肝、肾经。

性状:本品呈不规则卷筒状,长5~15cm,直径0.4~1.4cm厚约0.2cm。外表面灰褐色,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;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灰白色。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

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晒干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南五加皮、五谷皮、红五加皮

英文名: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Bark, Slenderstyle Acanthopanax Bark, Manyprickle Acanto Panax Root, Root-bark of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. W. Smith2.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(Rupr. Et Maxim.) Seem.
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根皮。

采收和储藏:栽后3-4年于夏、秋两季采收,挖取根部,除掉须根,刮皮,抽去木心,晒干或炕干。

化学成分:细柱五加根皮含丁香甙(syringin),刺五加甙(eleutheroside)B1,即是异春皮定-α-D-葡萄糖甙(isofraxidin-α-D-glucoside),右旋芝麻素(sesamin),16α-羟基-(-)-贝壳松-19-酸[16α-hydroxy-(-)-kauran-19-oic acid)[2]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 glucoside),硬脂酸(stearc acid)[1][1]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及维生素A、B1等[3]。还包含挥发渍,内有4-甲基水杨醛(4-methyl salicylaldehyde)等成分[3]。

汉语拼音:Wǔ Jiā Pí

原形态:1.细柱五加 灌木,有时蔓生状,高2-3m。枝灰棕以,无刺或在叶柄基部单生扁平的刺。叶为掌状复叶,在长枝上互生,在短枝上簇生;叶柄长3-8cm,常有细刺;小叶5,稀为3或4,中央一片最大,倒卵形至倒披针形,长3-8cm,宽1-3.5cm,先端尖或短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无毛,或沿脉上疏生刚毛,下面脉腋间有淡棕色簇毛,边缘有细锯齿。伞形花序腋生或单生于短枝顶端,直径约2cm;总花梗长1-2cm;花梗长6-10mm;萼5齿裂;花黄绿色,花瓣5,长圆状卵形,先端尖,开放时反郑;雄蕊5,花丝细长;子房2室,花柱2,分离或基部合生,柱头圆状状。核果浆果状,扁球形,直径5-6mm,成熟时黑色,宿存花柱反曲。种子2粒,细小,淡褐色。花期4-7月,果期7-10月。
2.无梗五加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树皮暗灰色或黑色,有纵裂纹,枝无刺或疏生粗壮刺,平直或弯曲。掌状复叶;柄长3-10cm,无刺或有散生的小刺。小叶3-5,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稀为椭圆形,长8-18cm,宽3-7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叶脉及边缘均有刚毛,边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深绿以,下面浅绿色,叶脉及边缘均有刚毛,边缘有不整齐锯齿。数个至10个头状药序组成圆锥花序,总花梗长5-30mm,必生短柔毛;萼绿色,密生白色绒毛,具5小齿;花深紫色或近于黑褐以,花瓣5,放形,长不及2mm,外面褐短柔毛,以后毛脱落;雄蕊5,长于花瓣;子房2室,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,仅柱头裂片离生。核果浆果状,卵椭圆形,成熟时黑色,具宿存花柱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
生态环境:1。生地海拔200-1600m的灌木丛林、林缘、山坡路帝和村落中。
2。生于海拔200-1600m的森林或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2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陕西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⑴细柱五加 根皮呈不规则又郑或单郑筒状,有的呈块片状,长4-15cm,直径0.5-1.5cm,厚1-4mm。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有不规则裂纹或纵皱纹及横长皮孔;内表面共同白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断面不整齐,灰白色或灰黄色。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
以皮厚、气香、断面灰白色为佳。
⑵无梗五加 根皮圆柱形或切成不规则块片。皮厚0.5-1mm。外表面灰褐色棕褐以,有纵向皱纹,皮孔色略浅,横向明显隆起。茎皮暗灰色或灰黑色;嫩茎上有刺,呈扁锥形,多数剥落,皮孔点状或径向椭圆形

性味:味辛;苦;微甘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9g,鲜品加倍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或为末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;补肝肾;强筋骨;活血脉。主风寒湿痹;腰膝疼痛;筋骨痿软;小数点儿行迟;体虚赢弱;跌打损伤;骨折;水肿;脚气;阴下湿痒

各家论述:1.《本经》:主心腹疝气,腹痛,益气疗蹩,小儿不能行,疽疮阴蚀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五加皮,观《本经》所主诸证,皆因风寒湿邪伤于(足少阴、厥阴)二经之故,而湿气尤为最也。《经》云,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又云,地之湿气,感则害人皮肉筋脉。肝肾居下而主筋骨,故风寒湿之邪,多自二经先受,此药辛能散风,温能除寒,苦能燥湿,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悉瘳矣。又湿气浸淫,则五脏筋脉缓纵;湿气留中,则虚赢气乏。湿邪既去,则中焦治而筋骨自坚,气日益而中自补也。其主益精强志者,肾藏精与志也。
3.《别录》:疗男子阴

用药禁忌: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
归经:归肝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1.《本草图经》:五加皮,今江、淮、湖南州郡皆有之。春生苗,茎叶俱青,作丛,赤茎,又似藤蔓,高三、五尺,上有黑刺,叶生五叉,作簇者良。四叶、三叶者最多,为次。每一叶下生一刺。三、四月开白花,结细青子,至六月渐黑色。根若荆根,皮黄黑,肉白,骨坚硬。五月、七月采茎,十月采根,阴干用。蕲州人呼为木骨。一说乃有数种,京师、北地者,大片,类秦皮、黄柏辈,平直如板而色白,绝无气味,

附方:1.五加酒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:用治产后癖瘦。2.油煎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,治妇人血风劳,形容憔悴,肢体困倦,喘满虚烦,呼吸少气,发热汗多,口干舌涩,不思饮食。3.五加皮汤(《三因极一病症方论》),主治肾劳虚寒,恐虑失志,伤精损髓,嘘吸短气,遗泄白浊,小便赤黄,阴下湿痒,腰脊如折,颜色枯悴。4.五皮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。5.五加皮丸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),主治男子妇人脚气,骨节皮肤肿湿疼痛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⑴细柱五加 根皮呈不规则又郑或单郑筒状,有的呈块片状,长4-15cm,直径0.5-1.5cm,厚1-4mm。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,有不规则裂纹或纵皱纹及横长皮孔;内表面共同白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脆,断面不整齐,灰白色或灰黄色。气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用水洗净,稍润后切片,干燥。炒制:取原药材,用微火炒至变色。酒制:将五加皮片与黄酒拌匀,闷润至酒尽时,取出,晾干,每五加皮500g,用黄酒60g,亦可用酒洗。《本草述钩元》:五加皮,剥去骨,阴干酒洗,或用姜汁制。

注意: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五加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