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岩筋菜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岩筋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岩筋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岩梅科植物白奴花的全草。夏、秋采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约20厘米。根茎扭曲或具短的地上茎,顶端具狭卵状披针形的鳞片。叶基生,革质,倒卵状匙形,长6~10厘米,全缘,有网脉,上面绿色,下面白绿色,两面光滑;叶柄粗壮,带红色,基部半抱茎。花为总状花序式的头状花序,顶生;有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;花梗细长,稀被短曲柔毛;萼有鳞片状的苞片,5深裂;花冠5裂,裂片倒卵形,全缘,覆瓦状排列;雄蕊5,另有5枚退化,匙形,被毛,雄蕊合生成一环,生于花冠的基部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1,柱头盘状。蒴果。花期5~7月。果期7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、灌木林中阴暗处。分布西藏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:辛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功效与作用:散寒,平喘。治感冒风寒咳嗽,劳伤,哮喘,跌打损伤。
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岩梅科植物白奴花的全草。夏、秋采全草,晒干。
汉语拼音:Yán Jīn Cài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约20厘米。根茎扭曲或具短的地上茎,顶端具狭卵状披针形的鳞片。叶基生,革质,倒卵状匙形,长6~10厘米,全缘,有网脉,上面绿色,下面白绿色,两面光滑;叶柄粗壮,带红色,基部半抱茎。花为总状花序式的头状花序,顶生;有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;花梗细长,稀被短曲柔毛;萼有鳞片状的苞片,5深裂;花冠5裂,裂片倒卵形,全缘,覆瓦状排列;雄蕊5,另有5枚退化,匙形,被毛,雄蕊合生成一环,生于花冠的基部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1,柱头盘状。蒴果。花期5~7月。果期7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、灌木林中阴暗处。分布西藏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:辛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功效与作用:散寒,平喘。治感冒风寒咳嗽,劳伤,哮喘,跌打损伤。
出处: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药材基源:岩梅科岩筋菜属植物岩筋菜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.[Shortia thibetica (Decne.)Frachn.]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晒干。
汉语拼音:Yán Jīn Cài
性味:辛,平。
用法用量:2~3钱。
功效与作用:散寒,平喘。用于风寒感冒,咳嗽,哮喘,跌打损伤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白奴花、岩菠菜、石莲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.[Shortia thi-betica (Decne.)Franch.;Berneuxia yunnanensis Li]
药材基源:为岩梅科植物岩匙的全草。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化学成分:地上部分含有岩筋菜素(berneuxin),21-巴豆酰基玉蕊皂甙元(21-tigloylbarringtogenol)C,2α,3α-二羟基熊果酸(2α,3α-dihydroxyursolic acid)和2α,3β-二羟基熊果酸(2α,3β-dihydroxyursolic acid)[1]。
汉语拼音:Yán Jīn Cài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10-25cm。根茎长,近直立,粗3-4mm,有宽卵状鳞片,顶端发出6-10片成莲座状的叶丛。叶基生;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略超过叶片;叶片革质,倒卵状匙形,长约5-10cm,宽2.5-3.5cm,先端宽钝形,有凸尖,向基部渐狭成狭楔形并下延于叶柄,无毛,上面深绿色,下面灰绿色,叶脉两面不甚明显,全缘。花葶长往往几等于叶,花后伸长,有花8-12朵,成伞形总状花序;花梗长6-11mm,常带红色,有短硬毛,基部有1大苞片,中部有2小苞片;花白色,两性;萼片5,卵形,长4-5mm,宿存;花冠钟状,5深裂,裂片舌形;雄蕊5,花丝颇宽,下都有微睫毛,与花冠裂片对生;子房扁球形,3室,花柱单一,长等于花冠(在果期伸长到9mm)蒴果圆球形,直径3mm,包于萼内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阴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:辛;性微温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~9g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散寒;止咳平喘;活血通络。主风寒感冒;咳嗽;哮喘;跌打损伤
出处: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岩筋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