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除虫菊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除虫菊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除虫菊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除虫菊的头状花序和全草。
化学成分:花序主要含4种杀虫成分,除虫菊素(pyrethrin) Ⅰ、Ⅱ及灰菊素( cinerin)Ⅰ、Ⅱ;还含水苏碱(stachydrine),除虫菊醇(pyrethrol),除虫菊内酯(pyrethrosin,chrysan-thin),β-环除虫菊内酯(β-cyclopyrethrosin),另外含倍半萜内酯成分:(11R)-11,13-二氢塔揣定[(11R)-11,13-dihydrotatridin]A、B,(11R)-6-O-β-D-葡萄糖基-11,13-二氢塔揣定B[(11R)-6-O-β-D-glucosyl-11,13-dihydrotatridin B],塔揣定(tatridin)A、B,二氢-β-环除虫菊内酯(dihydro-β-cyclopyrethrosin);黄酮类成分:棕鳞矢车菊黄酮素(jaceidin),芹菜素-7-半乳糖醛酸甲酯(apigenin-7-galacturonic acid methyl ester),芹菜素-7-葡萄糖醛酸(apigenin-7-glucuronic acid),芹菜素(apigenin),木犀草素(luteolin)。
汉语拼音:Chú Chónɡ Jú
原形态:除虫菊 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。全株浅银灰色,被贴伏的丁字毛或顶端分叉的短柔毛。叶互生,银灰色,有腺点;基生叶长达20cm,宽1-2cm,卵形或椭圆形,沿有翅的羽轴作羽状全裂,一回羽片羽状或掌状再浅至深裂,末回羽片条形或长圆状卵形,先端钝或短渐尖。头状花序,单生或数个排成疏伞房状;总苞片约4层;舌状花白色,先端平截或微凹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有纵棱,冠状冠毛不不足1mm,边缘截齐或齿缺。花、果期5-8月。
资源分布:原产欧洲。我国南北各地区有栽培。
性味:味苦;性凉
用法用量:外用:适量,研粉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杀虫。主疥癣;并用于灭蚊;蝇;蚤;虱;臭虫;又为农用杀虫剂
性状:性状鉴别 头状花序呈扁球形,直径约1cm,总苞片40余枚,覆瓦近排列,2-4层。苞片近披针形,淡黄绿色,被短毛。花托扁圆形,边缘为一层舌状花,15-30朵,雌性,花冠淡黄色,先端3裂。中央管状花200-300朵,两性,花冠黄色,先端5裂,雄蕊5枚,具冠毛。气微香,味苦而辣。
注意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"本品常作蚊香原料,亦作粉剂或乳油剂。敏感者接触或吸入后,可出现皮疹、鼻炎、哮喘等。吸入较多或吞服,则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胃肠绞痛、腹泻、头痛、耳鸣、恶梦、晕厥等。婴儿还可出现面色苍白、惊厥等症。"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白花除虫菊
药材基源:菊科除虫菊属植物除虫菊Pyrethryum cinerariifolium Trev.[Chrysanthemum cinerariae folium Vis.],以花或全草入药。5~6月间,舌状花冠尚未全展开,筒状花冠已渐开展时,花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,为采收花的最适宜时间。将收得的花晒干或阴干,或用55~60℃的温度烘干。全草在夏秋采收,晒干。
性味:苦,凉。有毒。
用法用量:研粉调敷患处。制成煤油浸剂,喷射杀蚊、蝇、虱。研末撒入粪缸杀蛆;或制成熏烟剂以驱蚊。
功效与作用:杀虫。外用治疥癣。可杀蚊、蝇、虱;杀蛆;驱蚊。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除虫菊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