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苦树皮

汉语拼音:Kǔ Shù Pí 别名:苦皮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山熊胆(《新医学》(3):26,1972),赶狗木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)。 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寒,味苦,有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苦树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苦树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苦树皮的功效_苦树皮的用量和禁忌_苦树皮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苦皮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山熊胆(《新医学》(3):26,1972),赶狗木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)。

药材基源: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树皮、根皮或茎木。

原形态:苦木,又名:黄楝树、崖漆树、苦檀木、苦皮树、臭辣子、苦树、鱼胆树、青鱼胆、狗胆木、苦胆木、山苦楝。
灌木或落叶小乔木,高7~10米。树皮灰黑色;幼枝灰绿色,无毛,具明显黄色皮孔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常集生于枝端,长20~30厘米,小叶11~13;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,长4~10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长尖,基部阔楔形,两侧不对称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;柄极短或几无柄。花黄绿色而小,雌雄异株,6~8朵集成腋生聚伞花序,总梗长达12厘米,密生短柔毛;花萼4~5,卵形,有时被细毛;花瓣4~5,倒卵形,比萼片长约2倍;雄蕊4~5,着生在4~5裂的花盘基部;雌花较雄花小,子房卵形,4~5室,花柱4~5,彼此相拥扭捩,基部连合。核果倒卵形,肉质,红色,基部具宿存花萼。花期4~5月。果期8~9月。

资源分布:生长于湿润而肥沃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溪边、路旁等地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寒,味苦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燥湿,解毒杀虫。治菌痢,胃肠炎,胆道感染,蛔虫病,急性化脓性感染,疥癣,湿疹,烧伤。
①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:泻湿热,杀蛔虫,治疥癣。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’消炎解毒。治痧气及胃肠炎,肺炎,恶性疟疾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洗疮毒,治虫疮。
④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:清热解毒,消肿,止痛,去湿止痒。治毒蛇咬伤,烧伤,皮肤湿疹。

用药禁忌:孕妇忌服。

出处:《中国药植志》

附方:治急性化脓性感染:苦木二份,金樱根一份。水煎三次,第一次煮沸二小时,第二、三次各煮沸一小时半,过滤并合并过滤,浓缩成膏。外敷。(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59,1972)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苦皮子。

英文名:Indian Quassiawood, Bark of Indian Quassiawood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crasma quassioses (D.Don)Benn.[Rhus ailanthoides Bunge;Picrasma ailanthoides(Bunge)Planch.]

药材基源: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ses (D.Don)Benn.的茎皮。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皮,切段晒干。

化学成分:含苦木西藏(picrasidine)I、J、K、T。

汉语拼音:Kǔ Shù Pí

原形态:苦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7-10m。树皮灰黑色,幼枝发绿色,无毛,具明显的黄色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常集生于枝端,长20-30cm;小叶9-15,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,长4-10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两侧不对称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。二歧聚伞花序腋生,总花梗长达12cm,密被柔毛;花杂性,黄绿色;萼片4-5,卵形,被毛;花瓣4-5,倒卵形,比萼片长约2倍;雄蕊4-5,着生于4-5裂的花盘基部;雌花较雄花小,子房卵形,4-5室,花柱4-5,彼此相拥扭转,基部连合。核果倒卵形,肉质,蓝至红色,3-4个并生,基部具宿存花萼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湿润而肥沃的山地、林缘、溪边、路旁等处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呈单卷状、槽状或长片状,长20-55cm,宽2-10cm,大多数已除去栓皮。未去栓皮的幼皮表面棕绿色,皮孔细小,淡棕色,稍突起;未去栓皮的老皮表面棕褐色,圆形皮孔纵向排列,中央下凹,四周突起,常附有白色地衣斑纹。内表面黄白色,平滑。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略粗糙,可见微细的纤维。气微,味苦。
显微鉴别 皮横切面:木栓层由10多层细胞组成,壁木栓化,内含黄棕色物质;木栓形成层不明显;栓内层薄壁组织中散布草酸钙簇晶及单晶,较老的树皮中尤多,并含少量淀粉粒。中柱鞘纤维束稀疏散列,由20-60

性味:苦;寒;小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9g;研末,每次1.5-3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撒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燥湿;解毒杀虫。主湿疹;疮毒;疥癣;蛔虫病;急性胃肠炎

各家论述:1.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:泻湿热,杀蛔虫,治疥癣。
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消炎解毒。治痧气及胃肠炎,肺炎,恶性疟疾。
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洗疮毒,治虫疮。
4.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:清热解毒,消肿,止痛,去湿止痒。治毒蛇咬伤,烧伤,皮肤湿疹。

用药禁忌:孕妇忌服。

归经:肝;脾经

出处:出自《中国药植志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呈单卷状、槽状或长片状,长20-55cm,宽2-10cm,大多数已除去栓皮。未去栓皮的幼皮表面棕绿色,皮孔细小,淡棕色,稍突起;未去栓皮的老皮表面棕褐色,圆形皮孔纵向排列,中央下凹,四周突起,常附有白色地衣斑纹。内表面黄白色,平滑。质脆,易折断,折断面略粗糙,可见微细的纤维。气微,味苦。

注意: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苦通皮、马断肠、吊杆麻、菜虫药、老虎麻

药材基源: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.,以根或根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Kǔ Shù Pí

性味:苦,平。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研粉调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,杀虫。用于黄水疮,头癣,骨折肿痛,阴痒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苦皮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山熊胆(《新医学》(3):26,1972),赶狗木(广西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树皮、根皮或茎木。

化学成分:木材含苦木素、异苦木素。又含苦树素A、苦树素B、苦树素C、苦树素D、苦树素E、苦树素F、苦树素G、苦木半缩醛A、苦木半缩醛B、苦木半缩醛C、苦木内酯A、B、C、E、F、H、J、K、M、N等。并含倍半萜醇苦木萜醇、生物碱苦木酮碱、甲基苦木酮碱。此外,又含无苦味的四种结晶物质:色素成分2,6-二甲氧基-p-苯醌、三萜类、4,5-二甲氧基铁屎米酮、2,4-二氯-6-氨基吡啶。

汉语拼音:Kǔ Shù Pí

原形态:苦木,又名:黄楝树、崖漆树、苦檀木、苦皮树、臭辣子、苦树、鱼胆树、青鱼胆、狗胆木、苦胆木、山苦楝。

资源分布:生长于湿润而肥沃的山坡、山谷、林缘、溪边、路旁等地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,有毒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敷。
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细菌性痢疾

出处:《中国药植志》

附方:治急性化脓性感染:苦木二份,金樱根一份。水煎三次,第一次煮沸二小时,第二、三次各煮沸一小时半,过滤并合并过滤,浓缩成膏。外敷。(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59,1972)

注意:孕妇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苦树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