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杨木的功效_黄杨木的用量和禁忌_黄杨木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黄杨木

汉语拼音:Huánɡ Yánɡ Mù 别名:黄杨、千年矮、小黄杨、细叶黄杨、瓜子黄杨、乌龙木。 性味:苦;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黄杨木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黄杨木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
原形态:黄杨(《酉阳杂俎》),又名:山黄杨(《履f岩本草,),千年矮、小黄插(《分类草药性》),百日红、万年青、豆板黄杨、瓜子黄杨。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1~3米。树皮灰色,栓皮成有规则的剥裂,茎枝均呈四棱,小枝和冬芽的外鳞有短毛。叶对生,革质,圆形或倒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通常中部以上较宽,先端稍凹,基部狭楔形,长1~3厘米,宽7~15毫米,下面中脉的基部和叶柄微有细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穗状花序腋生;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,萼片6,排成2列;雄花的萼片4,有退化子房与萼片等长。蒴果圆球形,由3心皮组成,沿室背三瓣裂,成熟时黑色,径约1厘米。花期4月。果熟期7月。

资源分布:生长于山地和多石的地方。分布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现各省均有栽培作观赏用。

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平,味苦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理气,止痛。治风湿疼痛,胸腹气胀,牙痛,疝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一切风湿,头痛,九种气痛,红白痢。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风湿,牙痛,气痛,庙痛,胸腹气胀,跌打损伤,妇人难产,及暑月疖疮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附方:治跌打损伤:㈠黄杨木泡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㈡黄杨木干枝叶一两,青石蚕(水龙骨)四至五钱,嫩竹叶、厚朴各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、晚空腹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Huánɡ Yánɡ Mù

原形态:黄杨(《酉阳杂俎》),又名:山黄杨(《履巉岩本草,),千年矮、小黄插(《分类草药性》),百日红、万年青、豆板黄杨、瓜子黄杨。

资源分布:生长于山地和多石的地方。分布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现各省均有栽培作观赏用。

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苦,无毒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理气,止痛。治风湿疼痛,胸腹气胀,牙痛,疝痛,跌打损伤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附方:治跌打损伤:㈠黄杨木泡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㈡黄杨木干枝叶一两,青石蚕(水龙骨)四至五钱,嫩竹叶、厚朴各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、晚空腹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山黄杨、千年矮、小黄杨、细叶黄杨、瓜子黄杨、乌龙木。

英文名:Chinese Box Twig, Twig of Harland Box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xus sinica (Rehd.et Wils.)M.Cheng [B.microphylla Sied.et Zucc.var.sinica Rehd.et wils.]

药材基源: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茎枝及叶。

采收和储藏:茎枝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木质部主要含环常绿黄杨碱 (cycloviro-buxine) D、C,环原黄杨碱(cycloprotobuxamine)A、C。叶含黄杨胺醇碱(buxaminol)E,环朝鲜黄杨碱(cycokorea-nine)B,黄杨酮碱(buxtauine),环常绿黄杨碱D,黄杨胺碱(buxamine)E,环小叶黄杨碱(buxpiine)。茎叶含坏原黄杨酰胺(cycloprotobuxinamine),小叶黄杨碱(buxmicrophylline)A,黄杨酮碱(buxtauine)M,异东在菪素(isoscopoletin),表羽扇豆醇(ePi-lupeol)。

汉语拼音:Huánɡ Yánɡ Mù

原形态:黄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1-6m。树皮灰色,栓皮成有规则的剥裂;枝圆柱形,有纵棱,灰白色,小枝四棱形,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,节间长0.5-2cm。叶对生;叶柄长1-2mm,上面被毛;叶片革质,阔椭圆形、阔倒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,通常中部以上较宽,先端圆或钝,常有小凹口,基部圆或楔形,长1-3cm,宽0.8-2cm,叶面光滑,中脉凸出,下半段常有微细毛,侧脉明显,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。穗状花序腋生,单性,雌雄同株,花密集,花序轴被毛;苞片阔卵形,长2-2.5mm,背部多少有毛;雄花约10朵,无花梗,外萼片卵状椭圆形,内萼片近圆形,长2.5-3mm,无毛,雄蕊连花药长达4mm,不育雌蕊有棒状柄,末端膨大,高2mm左右;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,萼片6,排成2列,长达3mm,花柱3,子房3室,子房较花柱稍长,无毛,柱头粗厚,倒心形,下延达花柱中部。蒴果近球形,长6-10mm,宿存花柱长2-3mm,由3心皮组成,沿室背3瓣裂,成熟时黑色,径约1cm。花期3-4月,果期5-7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2600m的山谷、溪边、林下,现可栽培作观赏用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有纵棱,小棱四棱形,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,叶片长1-3cm,宽0.8-2cm。阔椭圆形、阔倒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。先端圆或钝,常有小凹口,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,叶面光亮,中脉凸出,侧脉明显,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,中脉上常密被短线状钟乳体。革质。叶柄长1-2mm,上面被毛。气微,味苦,无毒。

性味:苦;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除湿;理气;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胸腹气胀;疝气疼痛;牙痛;跌打伤痛

各家论述: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一切风湿,头痛,九种气痛,红白痢。
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风湿,牙痛,气痛,疝痛,胸腹气胀,跌打损伤,妇人难产,及暑月疖疮。

归经:心;肝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
附方:治跌打损伤: 一、黄杨木泡酒服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二、黄杨木干枝叶一两,青石蚕(水龙骨)四至五钱,嫩竹叶、厚朴各三至四钱。水煎,早、晚空腹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有纵棱,小棱四棱形,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,叶片长1-3cm,宽0.8-2cm。阔椭圆形、阔倒卵形、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。先端圆或钝,常有小凹口,基部圆或急尖或楔形,叶面光亮,中脉凸出,侧脉明显,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,中脉上常密被短线状钟乳体。革质。叶柄长1-2mm,上面被毛。气微,味苦,无毒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黄杨木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