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乳菇的功效_白乳菇的用量和禁忌_白乳菇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白乳菇

汉语拼音:Bái Rǔ Gū 别名:羊脂菌、辣味乳菇、白奶浆菌、板栗菌、白蘑菇、石灰菌 性味:苦;辛;性温;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白乳菇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白乳菇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羊脂菌、辣味乳菇、白奶浆菌、板栗菌、白蘑菇、石灰菌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辣乳菇的子实体。

化学成分:本品含辣乳菇二醛(piperdial),辣乳菇醛醇(piperalol),绒白乳菇醛(velleral)和异绒白乳菇醛(isovelleral)等。

汉语拼音:Bái Rǔ Gū

原形态:菌盖宽5-15cm。中部下凹呈浅漏斗状。干,白色,无毛绒,无环纹。盖缘渐薄微上翘。菌肉白色,坚脆,伤后不变色。味辣。乳汁白色,不变色。菌褶白色,下延。柄短而粗,高4-6cm,粗1-3cm。孢子球形、阔椭圆形,(6-7)μm×(5-6)μm,壁具微疣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散生或群生于针、阔叶混交林下,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习见。为多种树种的外生菌根菌。6-10月常见。

性味:苦;辛;性温;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9g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腰腿疼痛;手足麻木;筋骨不舒;四肢抽搐

附方:该菌色白,有白色乳汁溢出,如羊脂,故有白乳菇、羊脂菌、白奶浆菌等名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,中央脐状,或呈近漏斗形,白色,稍带黄色。菌肉白色或淡黄色。菌褶密,分叉。蛋壳色或白色。菌柄短圆柱形,或向下渐细,长2-6cm,直径1-3cm,白色,内实。气微,味辣。

注意: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“患冷疾腹痛泄泻者忌食。”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辣味乳菇、蘑菇

药材基源: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(L. ex Fr.) Gray,以子实体入药。

资源分布:生于阔叶林内地上。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云南。

性味:苦,温。

功效与作用:追风,散寒,舒筋,活络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白乳菇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