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橡实

汉语拼音:Xiànɡ Shí 别名:芧栗(《庄子》),橡栗(《吕氏春秋》),梂(《尔雅》),皂斗(《吕氏春秋》高诱注),橡子(《庄子》司马彪注),杼斗(《唐本草》),橡斗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,柞子(《纲目》),栎子(《医林纂要》),麻沥果(《纲目拾遗》)。 性味:苦涩,微温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橡实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橡实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芧栗、橡栗、(木求)、皂斗、橡子、栎子、抒斗子、栎木子、柞子、麻枥果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麻栎或辽东栎的果实。

化学成分:麻栎种子含淀粉50.4%,脂肪油5%-20%。叶含鞣质。花粉含无羁萜酮(friedelin),β-香树脂酮(β-amyrenone),羽扇烯酮(lupeno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阿拉伯聚糖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有机酸类台枸橼酸、苹果酸及氨基酸类。

汉语拼音:Xiànɡ Shí

原形态:1.落叶乔木,高15-30m,树皮深灰色,或灰黑色,具不规则深裂;幼枝黄褐色绒毛;后脱落。冬芽圆锥形,灰褐色,鳞片阔卵形、有毛。叶互生,叶柄长2-3cm,有毛;叶革质,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8-19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具芒状锯齿,侧脉13-18对,直达齿端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幼时有黄色短细毛,后脱落,仅脉腋有毛,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长6-12cm,为葇荑花序,通常数个集生于新枝下部叶腋,被柔毛,花被通常5列,雄蕊4,稀较多;雌花1-3个集生于新枝叶腋,子房3室,花柱3。壳斗杯状,包围坚果的约1/2,小苞片钻形、反曲,被灰白色绒毛;坚果卵球果或卵状长圆形,直径1.5-2cm,高1.7-2.2cm,先端圆形,果脐突起,栗褐色。花期3-5月,果期翌年9-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200-2200m的山地、丘陵与针叶林、阔叶林中。

性味:苦;涩;性微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,每次1.5-3g。外用:适量,炒焦研末调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收敛固脱;止血;解毒。主泄泻痢疾;便血;痔血;脱肛;小儿疝气;疮痈久溃不乳腺炎;睾丸炎;面(黑干)

各家论述:1.《唐本草》:主下痢,厚肠胃,肥健人。

归经:脾;大肠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;1.陆玑《诗疏》:栩,今柞栎也。徐州谓栎为杼,或谓之为栩,其子为皂,或言皂斗。今京洛及河内言杼斗,或云橡斗,读栎为杼,五方通语也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1.麻栎实 坚果卵状球形至长卵形,长约2cm,直径1.5-2cm;表面淡褐色,果脐突起。种仁白色。气微,味淡、微涩。

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橡实,去粗皮一重,取橡实蒸,从巳至未出,锉作五片用之。

注意:痢疾初起,有湿热积滞者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^栗(《庄子》),橡栗(《吕氏春秋》),W(《尔雅》),皂斗(《吕氏春秋》高诱注),橡子(《庄子》司马彪注),杼斗(《唐本草》),橡斗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,柞子(《纲目》),栎子(《医林纂要》),麻沥果(《纲目拾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麻栎的果实。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,连壳斗摘下,晒干后除去壳斗,再晒至足干,贮放通风干燥处。

原形态:麻栎,又名:栩、栎(《诗经》),橡(《庄子》),杼(《毛诗传》),柞树(《尔雅》郑玄注),柞栎(陆玑《诗疏》),枥(《本草拾遗》),橡栎(《本草图经》),橡子树(《救荒本草》),紫栎、橡碗树、青刚、黄麻栎、栎子树。
落叶乔木,高15~20米,直径约60厘米。树皮灰黑色,具不规则深裂;小枝暗灰褐色,无毛,具多数浅黄色皮孔;幼枝黄褐色,有绒毛;冬芽圆锥形,灰褐色,鳞片阔卵形,有毛。叶互生,革质,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9~15厘米,宽2.5~3.6厘米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先端渐尖;边缘有刺状锯齿,侧脉12~17对,直达齿尖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幼时有黄色短细毛,后脱落,仅脉腋有毛;叶柄长2~3厘米,有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成柔荑花序,通常数个集生于新枝下部叶腋,长6~12厘米,被柔毛,花被通常5裂,雄蕊4,罕较多;雌花1~3集生新枝叶腋,子房3室,花柱3;壳斗杯状,包坚果约1/2弱,鳞片狭披针形,呈覆瓦状排列,反曲,被灰白色柔毛,坚果卵球形或卵状长圆形,淡褐色。花期5月。果期次年9~10月。
本植物的根皮或树皮(橡木皮)、壳斗(橡实壳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生于丘陵或山坡疏林中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台湾等地。

性味:苦涩,微温。
①《唐本草》:味苦,微温,无毒。
②《玉楸药解》:味苦,气涩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或入散剂。外用:醋磨涂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涩肠固脱。治泻痢脱肛,痔血。
①《唐本草》:主下痢,厚肠胃,肥健人。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涩肠止泻。
③《本草经疏》:涩精。
④《纲目拾遗》:治胎疝。

用药禁忌:痢疾初起,有湿热积滞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疏》:湿热作痢者,不宜用。
②《本草汇》:病齿匿及火病人忌之。

归经:《本草经疏》:入手阳明、足太阴、少阴经。

出处:《雷公炮炙论》

附方:①治水谷痢,日夜百余行:橡实二两,干楮叶一两(炒炙)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每服一钱,不计时候,煎乌梅汤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神妙橡实散)
②治小儿红白痢疾:橡实、生姜、红糖,煎水服。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
③治痔疮出血:橡子粉、糯米粉各一升。炒黄,滚水调作果子,饭上蒸熟食之。(《怪证奇方》)
④治下痢脱肛:橡斗子烧存性研末,猪脂和敷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⑤治石痈坚如石,不作脓者:栎子一枚,以醋于青石上磨之,以涂肿上,干更涂。(《千金方》)
⑥治婴儿眙疝,小儿初生,止见啼哭,不见病形,后至一、二岁,始知是疝:用麻沥树上之鸳鸯果一对,一对可治三人,加荔枝核七枚(杵碎),平地木三钱。同煎饮。外用柏香熏洗。(《养生经验合集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芧栗(《庄子》),橡栗(《吕氏春秋》),梂(《尔雅》),皂斗(《吕氏春秋》高诱注),橡子(《庄子》司马彪注),杼斗(《唐本草》),橡斗子(《日华子本草》),柞子(《纲目》),栎子(《医林纂要》),麻沥果(《纲目拾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麻栎的果实。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,连壳斗摘下,晒干后除去壳斗,再晒至足干,贮放通风干燥处。

化学成分:种子含淀粉50.4%,脂肪油约5%。产于江苏西南部的含油量达15~20%。壳斗含鞣质19~29%。树叶含鞣质5~10%。

汉语拼音:Xiànɡ Shí

原形态:麻栎,又名:栩、栎(《诗经》),橡(《庄子》),杼(《毛诗传》),柞树(《尔雅》郑玄注),柞栎(陆玑《诗疏》),枥(《本草拾遗》),橡栎(《本草图经》),橡子树(《救荒本草》),紫栎、橡碗树、青刚、黄麻栎、栎子树。

资源分布:生于丘陵或山坡疏林中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、台湾等地。

性味:苦涩,微温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或入散剂。外用:醋磨涂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涩肠固脱。治泻痢脱肛,痔血。

归经:《本草经疏》:"入手阳明、足太阴、少阴经。"

出处:《雷公炮炙论》

附方:①治水谷痢,日夜百余行:橡实二两,干楮叶一两(炒炙)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每服一钱,不计时候,煎乌梅汤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神妙橡实散)

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橡实,去粗皮一重,取橡实蒸,从巳至未出,锉作五片用之。"

注意:痢疾初起,有湿热积滞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橡实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