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茱萸的功效_吴茱萸的用量和禁忌_吴茱萸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吴茱萸

汉语拼音:Wú Zhū Yú 别名:食茱萸吴萸、茶辣、漆辣子、优辣子、曲药子、气辣子。 性味:辛;苦;热;小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吴茱萸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食茱萸吴萸、茶辣、漆辣子、优辣子、曲药子、气辣子。

英文名:Medcinal Evodia Fruit, Fruit of Medicinal Evodia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2.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var.officinalis (Dode)Huang3.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var.bodinieri (Dode)Huang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、石虎及毛脉吴茱萸未成熟的果实。

采收和储藏:栽后3年,早熟品种7月上旬,晚熟品种8月上旬,待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未分离时采收,在露水未干前采摘整串果穗,切勿摘断果枝,晒干,用手揉搓,使果柄脱落,扬净。如遇雨天,用微火抗干。

化学成分:种子含顺式-5,8-十四碳二烯酸(cis-5,8-tetradecadienic acid)。果实的挥发油中含吴茱萸烯(evodene),吴茱萸内酯醇(evodol),柠檬苦素(limonin)。果实中含吴茱萸碱(evodiamine),吴茱萸次碱(rutaecarpine),吴茱萸卡品碱(evo-carpine),羟基吴茱萸碱(hydroxyevodiamine),吴茱萸因碱(wuchuyine),罗勒烯(ocimene),吴茱萸啶酮(evodione),吴茱萸精(evogin),吴茱萸苦素(rutaevin),7-羧基吴茱萸碱(7-car-boxyevodiamine),二氢吴茱萸次碱(dihydrorutaecarpine),14-甲酸吴茱萸次碱(14-formyl rutaecarpine),1-甲基-2-壬基-4(1H)-喹诺酮[1-methyl-2-nonyl-4(1H)-quinolone],N,N-二甲基-5-甲氧基色胺(N,N-dimethyl-5-methoxytryptamine),N-甲基邻氨基苯甲酸胺(N-methylanthranoylamide),辛弗林(synephrine),去氢吴茱萸碱 (dehydroevodiamine),吴茱萸酰胺(evodiamide),去甲基吴茱萸酰胺[N-(2-methylaminobenzoyl)tryptamine],6a-乙酸氧基-5-表柠檬苦素(6a-acetoxy-5-epi-limonin),6β-乙酰氧基-5-表柠檬苦素(6β-acetoxy-5-ePi-limonin),黄柏酮(obacunone),罗旦梅交酯(jangomolide),吴茱萸苦素乙酸酯(rutaevine acetate),臭辣树交酯A(graucin A),12a-羟基柠檬苦素(12a-hydroxylimonin),12a-羟基吴茱萸内酯醇(12a-hydroxyevodol),1-甲基-2[(Z)-6-十一碳烯]-4(1H)-喹诺酮{1-methyl-2[(Z)-6-undecenyl]-4(1H)-quinolone},1-甲基-2-[(Z)-10-十五碳烯]-4(1H)-喹诺酮{1-methyl-2-[(Z)-10-pentadecenyl]-4(1H)-quinolone},1-甲基-2-[(Z)-6-十五碳烯]-4(1H)-喹诺酮{1-methyl-2-[(Z)-6-pentadecenyl]-4(1H)-quinolone},1-甲基-2-[(6Z,9Z)-6,9-十五碳二烯]-4(1H)一喹诺酮{1-methyl-2-[(6Z,9Z)-6,9-pentadecadienyl]-4(1H)-quinolone},1-甲基-2-[(4Z 7Z)-4,7-十三碳二烯]-4(1H)-喹诺酮{1-methyl-2-[(4Z,7Z)-4,7-tridecadienyl]-4(1H)-quinolone},吴茱萸果酰胺Ⅰ(goshuyuamide Ⅰ),吴茱萸果酰胺Ⅱ(goshuyuamide Ⅱ)。此外,果实中还含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色氨酸(tryptophan),苏氨酸(threonine),丝氨酸(serine),及胱氨酸(cystine)等十八种氨基酸。

汉语拼音:Wú Zhū Yú

原形态:1.吴茱萸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10m。树皮青灰褐色,幼枝紫褐色,有细小圆形的皮孔;幼技、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,连叶柄长20-40cm;叶柄长4-8cm,小叶柄长2-5mm;小叶5-9,椭圆形至卵形,长5.5-15cm,宽3-7cm,先端骤狭成短尖,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,侧脉不明显,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,脉上尤多,有明显的油点,厚纸质或纸质。雌雄异株,聚伞圆锥花序,顶生;花轴粗壮,密被黄褐色长柔毛,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;萼片5,广卵形,长约1-2mm,被短柔毛;花瓣5,白色,长圆形,长4-6mm;雄花具5雄蕊,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,花药基着,椭圆形,花丝粗短,被毛,退化子房先端4-5裂;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,退化雄蕊鳞片状,子房上位,长圆形,心皮5,花后增宽成扁圆形,有粗大的腺点,花柱粗短,柱头先端4-5钱裂。果实扁球形,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,呈u果状,紫红色,表面有粗大油腺点,每分果有种子1个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
2.石虎 本变种与正种很相似。区别点为变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。小叶3-11,叶片较狭,长圆形至狭披针形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,侧脉较明显,全缘,两面密被长柔毛,脉上最密,油腺粗大。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。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。种子带蓝黑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3. 毛脉吴茱萸 与上种相似。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。叶轴被长柔毛;小叶5-11,叶形变化较大,长圆形、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,上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,下面脉上被短柔毛,侧脉清晰,油腺点小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
生态环境:1.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。
2.生于山坡草丛中。
3.生于村边路旁、山坡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2.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3.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及贵州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,直径2-5mm。表面暗绿黄色至褐色,粗糙,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油点。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,基部有花萼及果柄,被有黄色茸毛。质硬而脆。气芳香浓郁,味辛辣而苦。以饱满、色绿、香气浓郁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:类圆形,中央分为5室。外果皮表皮细胞1列,类圆形,排列整齐,大多含橙皮甙结晶;可见多数气孔和少数非腺毛及非腺毛脱落后的疤痕。中果皮较厚,散有纤维束和多数大型油室,直径120-180μm,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近内果皮尤密,簇晶直径12-16μm。

性味:辛;苦;热;小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-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,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散寒止痛;疏肝下气;温中燥湿。主脘腹冷痛;厥阴头痛;疝痛;脚气肿痛;呕吐吞酸,寒湿泄泻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衍义》:吴茱萸下气最速,肠虚人服之愈甚。
2.《医学启源》:《主治秘诀》云,(吴茱萸)气浮而味降,其用有四:去胸中寒一也;止心痛二也;感寒腹痛三也;消宿酒,为白豆蔻之佐四也。
3.王好古: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,宜以(吴茱萸)主之。故仲景吴茱萸汤、当归四逆汤方治厥阴病温脾胃,皆用此也。
4.《本草纲目》:茱萸,辛热能散能温,苦热能燥能坚,故所治之证,皆取其散寒温中,燥湿解郁之功而已。咽喉口舌生疮者,以茱萸末醋调,贴两足心,移夜便愈。其性虽热,而能引热下行,盖亦从治之义,而谓

用药禁忌:1.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2.《本草蒙筌》:肠虚泄者尤忌。
3.《本草纲目》:走气,动火,昏目,发疮。
4.《本草经疏》: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;咳逆上气,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;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;赤白下痢,因暑邪入于肠胃,而非酒食生冷、停滞积垢者不宜用;小肠疝气,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、二次者不宜用;霍乱转筋,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,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;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,法所咸忌。

归经:肝;胃;脾;大肠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果实类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,直径2-5mm。表面暗绿黄色至褐色,粗糙,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油点。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,基部有花萼及果柄,被有黄色茸毛。质硬而脆。气芳香浓郁,味辛辣而苦。以饱满、色绿、香气浓郁者为佳。

炮制:炙吴茱萸:取甘草煎汤,去渣取汤,加入净吴茱萸,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,微火焙干。(每吴茱萸100斤,用甘草6斤4两)。

注意:1.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吴萸(《草木便方》),左力(《南宁市蓟物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。8~10月,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。摘下晒干,除去杂质。如遇阴雨,用微火炕干。
除上述品种外,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,亦同等使用。

原形态:吴茱萸,又名:辣子、臭辣子树、气辣子、曲药子、茶辣。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.5~5米。幼枝、叶轴、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对生;小叶2~4对,椭圆形至卵形,长5~15厘米,宽2.5~6厘米,先端短尖,急尖,少有渐尖,基部楔形至圆形,全缘,罕有不明显的圆锯齿,两面均密被淡黄色长柔毛,厚纸质或纸质,有油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聚伞花序,偶成圆锥状,顶生;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,上部的苞片鳞片状;花小,黄白色.萼片5,广卵形,外侧密披淡黄色短柔毛;花瓣5,长圆形,内侧密被白色长柔毛;雄花有雄蕊5枚,长于花瓣,花药基着,椭圆形,花丝被毛,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,被毛,先端4~5裂;雌花较大,具退化雄蕊5枚,鳞片状,子房上位,圆球形,心皮通常5枚,花柱粗短,柱头头状,蒴果扁球形,长约3毫米,直径约6毫米,熟时紫红色,表面有腺点,每心皮有种子1枚,卵圆形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本植物的根(吴茱萸根)、叶(吴茱萸叶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野生于山地、路旁或疏林下。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。主产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陕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,直径2~5毫米,高约1.5~3毫米。表面绿色或绿褐色,粗糙,有细皱纹及鬃眼(油室);顶平,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,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,基部有花萼及果柄,果柄方圆形,长3毫米,棕绿色,密布毛茸。横切面,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~2枚。种子富油性,质坚易碎。香气浓烈,味苦微辛辣。以色绿、饱满者为佳。

性味:辛苦,温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辛,温。
②《别录》:大热,有小毒。
③《药性论》:味苦辛,大热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蒸热熨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温中,止痛,理气,燥湿,治呕逆吞酸,厥阴头痛,脏寒吐泻,脘腹胀痛,经行腹痛,五更泄泻,高血压症,脚气,疝气,口疮溃疡,齿痛,湿疹,黄水疮。
①《本经》:主温中下气,止痛,咳逆寒热,除湿血痹,逐风邪,开腠理。
②《别录》:主痰冷,腹内绞痛,诸冷实不消,中恶,心腹痛,逆气,利五脏。
③《药性论》:主心腹疾,积冷,心下结气,疰心痛;治霍乱转筋,胃中冷气,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;疗遍身顽痹,冷食不消,利大肠拥气。
④《本草拾遗》:杀恶虫毒,牙齿虫匿。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健脾通关节。治腹痛,肾气,脚气,水肿,下产后余血。
⑥王好古:治痞满塞胸,咽膈不通,润肝燥脾。
⑦《纲目》:开郁化滞。治吞酸,蹶阴痰涎头痛,阴毒腹痛,疝气,血痢,喉舌口疮。

用药禁忌: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蓼实为之使。恶丹参、消石、白垩,畏紫石英。
②《本草蒙筌》:肠虚泄者尤忌。
③《纲目》:走气,动火,昏目,发疮。
④《本草经疏》: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;咳逆上气,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;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;赤白下痢,因暑邪入于肠胃,而非酒食生冷、停滞积垢者不宜用;小肠疝气,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、二次者不宜用;霍乱转筋,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,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;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,法所咸忌。

归经:入肝、胃经。
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经。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肝、脾、胃、大肠、肾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肾气上哕,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,逆气连属而不能吐,或至数十声,上下不得喘息:吴茱萸(醋炒)、橘皮、附子(去皮)各一两。为末,面糊丸,梧子大。每姜汤下七十丸。(《仁存堂经验方》)
②治醋心,每醋气上攻如酽醋:茱萸一合。水三盏,煎七分,顿服。纵浓,亦须强服。(《兵部手祭方》)
③治食已吞酸,胃气虚冷者:吴茱萸(汤泡七次,焙)、干姜(炮)等分。为末,汤服一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肝火:黄连六两,吴茱萸一两或半两。上为末,水丸或蒸饼丸。白汤下五十丸。(《丹溪心法》左金丸,一名回令丸)
⑤治呕而胸满,及干呕吐涎沫,头痛者:吴茱萸一升,人参三两,生姜六两,大枣十二枚。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吴茱萸汤)
⑥治头风:吴茱萸三升。水五升,煮取三升,以绵拭发。根。(《干金翼方》)
⑦治痰饮头疼背寒,呕吐酸汁,数日伏枕不食,十日一发:吴茱萸(汤泡七次)、茯苓筹分。为末,炼蜜丸悟子大。每热水下五十丸,(《朱氏集验方》)
⑧治多年脾泄,老人多此,谓之水土同化:吴茱萸三钱。泡过,煎汁,入盐少许,通口服,盖茱萸能暖膀胱,水道既清,大肠自固,他药虽热,不能分解清浊也。(《仁存堂经验方》)
⑨治脾受湿气,泄利不止,米谷迟化,脐腹刺痛;小儿有疳气下痢,亦能治之:黄连(去须)、吴茱萸(去梗,炒)、白芍药各五两。上为细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浓煎米饮下,空心日三服。(《局方》戊己丸)
⑩治脚气入腹,困闷欲死,腹胀:吴茱萸六升,木瓜两颗(切)。上二味,以水一斗三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相去如人行十里久,进一服,或吐、或汗、或利、或大热闷,即瘥。(《千金方》苏长史茱萸汤)
⑾治脚气疼痛,如人感风湿流注,脚足痛不可忍,筋脉浮肿,宜服之:槟榔七枚,陈皮(去白)、木瓜各一两,吴茱萸、紫苏叶各三钱,桔梗(去芦)、生姜(和皮)各半两。上细切,水煎,次日五更,分作三、五服,只是冷服。冬天略温服亦得。(《证治准绳》鸡鸣散)
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,偏坠搐疼,脐下撮痛,以致闷乱,及外肾肿硬,日渐滋长,阴间湿痒成疮:吴茱萸(去枝梗)一斤(四两用酒浸,四两用醋浸,四两用汤浸,四两用童子小便浸,各浸一宿,同焙干),泽泻(去灰土)二两。上为细末,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。(《局方》夺命丹)
⒀治小儿肾缩(乃初生受寒所致):吴茱萸、硫黄各半两。同大蒜研涂其腹,仍以蛇床子烟熏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⒁治口疮口疳:茱萸末,醋调涂足心。亦治咽喉作痛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⒂治牙齿疼痛:茱萸煎酒含漱之。(《食疗本草》)
⒃治湿疹:炒吴茱萸一两,乌贼骨七钱,硫黄二钱。共研细末备用。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;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,隔日一次,上药后用纱布包扎。(《全展选编・皮肤科》)
⒄治阴下湿痒生疮:吴茱萸一升,水三升,煮三、五沸,去滓,以洗疮。诸疮亦治之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⒅中风(口角偏斜,不能语言)。用茱萸一升、姜豉三升、清酒五程式,合煎开数次,冷后每服半升。一天服三次。微汗即愈。
⒆全身发痒。用茱萸一升,加酒五升,煮成一升半,乘温擦洗,痒即停止。
⒇冬月感寒。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,以出汗为度。
(21)呕吐、胸满、头痛。用茱萸一升、枣二十枚、生姜一两、人参一两,加水五升煎成三升,每服七合,一天服二次,此方名吴茱萸汤。
(22)心腹冷痛。用吴茱萸五合,加酒三升煮开,分三次服。
(23)小肠疝气(偏坠疼痛,睾丸肿硬,阴部湿痒)。用吴茱萸(去梗)一斤,分作四份。四两泡酒,四两泡醋,四两泡开水,四两泡童便。经一夜后,都取出焙干,加泽泻二两,共研为末,以酒和粉调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服,盐汤或酒送下。此方名夺命丹,亦名星斗丸。
(24)妇女阴寒,久不受孕。用吴茱萸、川椒各一升,共研为末,加炼蜜做丸子,如弹子大。裹棉肉纳入阴道中,令子宫开即可受孕。
(25)胃气虚冷,口吐酸水。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,取出焙干,加干姜(炮),等分为末。每服一钱,热汤送下。
(26)转筋入腹。用茱萸(炒)二两,加酒二碗,煎成一碗,分二次服。得泻即愈。
(27)老人多年水泄。用吴茱萸三钱,泡过,取出,加水煎嗔,放一点盐后服下。
(28)赤白痢(脾胃受湿,下痢腹痛,米谷不化)。用吴茱萸、黄连、白芍药各一两,同炒为末,加蒸饼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米汤送下。此方名戊己丸。又方:用川黄连二峡谷、吴茱萸二两(汤沁七次),同炒香,分别研为末,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,收存备用。每服三十丸。赤痢,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;白痢,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;赤白痢,两丸各用十五粒,米汤送下。此方名变通丸。又方:用吴茱萸二两、黄连二两,同炒香,各自为末。以百草霜二两,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;以白芍药末二两,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,各如梧子大,收存备用。每服五十丸。赤痢,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;白痢,以米汤送服茱芍丸;赤白痢,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。此方名二色丸。
(29)腹中积块。用茱萸一升捣烂,和酒同煮,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,冷则炒热再熨。块如移动,熨也移动,直至积块消除。
(30)牙齿疼痛。用茱萸煎酒含漱。
(31)老小风疹。用茱萸煎酒涂搽。
(32)痈疽发背。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,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。
(33)寒热怪病(发寒发热不止,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,敲起来发铜器声,日渐瘦弱)。用茱萸、木香等分,煎激发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吴萸、茶辣、辣子、臭辣子、吴椒、臭泡子

英文名:FRUCTUS EVODIAE

药材基源: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(Juss.)Benth.、石虎Evodia rutaecarpa(Juss.)Benth. var. officinalis (Dode)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 var. bodinieri (Dode)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。8~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,剪下果枝,晒干或低温干燥,除去枝、叶、果梗等杂质。

汉语拼音:Wú Zhū Yú

性状鉴别: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,直径2~5mm。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,粗糙,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。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,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。质硬而脆,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。气芳香浓郁,味辛辣而苦。

性味:辛、苦,热;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1.5~4.5g;外用适量。

功效与作用: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。用于厥阴头痛,寒疝腹痛,寒湿脚气,经行腹痛,脘腹胀痛,呕吐吞酸,五更泄泻,外治口疮;高血压。

归经:归肝、脾、胃、肾经。

性状: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,直径2~5mm。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,粗糙,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。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,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。质硬而脆,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。气芳香浓郁,味辛辣而苦。

炮制:吴茱萸:除去杂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吴萸(《草木便方》),左力(《南宁市蓟物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。8~10月,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。摘下晒干,除去杂质。如遇阴雨,用微火炕干。

化学成分: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、罗勒烯、吴茱萸内酯、吴茱萸内酯醇等。还含吴茱萸酸。又含生物碱:吴茱萸碱、吴茱萸次碱、吴茱萸因碱、羟基吴茱萸碱、吴茱萸卡品碱。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。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:吴茱萸啶酮和吴茱萸精。又含吴茱萸苦素。

汉语拼音:Wú Zhū Yú

原形态:吴茱萸,又名:辣子、臭辣子树、气辣子、曲药子、茶辣。

资源分布:野生于山地、路旁或疏林下。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。主产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、陕西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

性味:辛苦,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蒸热熨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高血压病

归经:入肝、胃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肾气上哕,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,逆气连属而不能吐,或至数十声,上下不得喘息:吴茱萸(醋炒)、橘皮、附子(去皮)各一两。为末,面糊丸,梧子大。每姜汤下七十丸。(《仁存堂经验方》)

性状: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,直径2~5毫米,高约1.5~3毫米。表面绿色或绿褐色,粗糙,有细皱纹及鬃眼(油室);顶平,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,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,基部有花萼及果柄,果柄方圆形,长3毫米,棕绿色,密布毛茸。横切面,子房5室,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~2枚。种子富油性,质坚易碎。香气浓烈,味苦微辛辣。以色绿、饱满者为佳。

炮制:炙吴茱萸:取甘草煎汤,去渣取汤,加入净吴茱萸,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,微火焙干。(每吴茱萸100斤,用甘草6斤4两)

注意: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吴茱萸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