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刺槐花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刺槐花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刺槐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刺槐、洋槐、胡藤。
英文名:Flower of Black Locust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。
化学成分:花含洋槐甙(robinin),刀豆酸(canaline),蓖麻毒毒蛋白(ricin),鞣质类,黄酮类。
汉语拼音:Cì Huái Huā
原形态:刺槐 落叶乔木,通常高约15m。树皮灰褐色,深纵裂;小枝暗褐色,具刺针,无毛;冬芽小,在落叶前藏于叶柄基部内。奇数羽状复叶,叶轴具浅沟,基部膨大;小叶7-19椭圆形、长圆形或卵圆形,长2-5.5cm,宽1-2cm,先端圆形或微凹,时有小尖刺,基部圆或宽楔形,全缘,上面无毛或幼时背面微有细毛;小叶柄长约2mm,具刺状小托叶。总状花序腋生,下垂,长10-20cm,花轴有毛,花梗长7mm,有密毛;花萼钟状,先端浅裂成5齿,微呈二唇形,具柔毛;花冠白色,芳香,旗瓣近圆形,有爪,基都有2黄色斑点,翼瓣弯曲,龙骨瓣向内弯,下部连合;雄蕊10,二体,上部分离或半分离;花柱头状,先端具柔毛。荚果条状长椭圆形,扁平,长5-10cm,宽l-1.5cm,赤褐色,腹缝线上有窄翅,种子间不具横隔膜。种子3-10颗,肾形,黑褐色,有微小黑斑。花期4-6月,果期7-8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公路旁及村舍附近。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:取样品的甲醇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上,用正丁醇-冰醋酸-水(4:1:1)展开,然后喷1%三氯化铝(ALCL3)的乙醇溶液,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,洋槐甙的Rf=0.46,若改用(4:1:2)的展开剂Rf=0.54,以异丙醇-水(7.6:2.4)为展开剂时Rf=20.7O。
性味:味甘;性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;或泡茶饮。
功效与作用:止血。主咯血;大肠下血;吐血;崩漏
各家论述: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止大肠下血,咯血,又治妇女红崩。
归经:肝经
出处:出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飞鸟状或未开放者为钩镰状,长1.3-1.6cm。下部为钟状花萼,棕色,被亮白色短柔毛,先端5齿裂,基部有花柄,其近上端有1关节,节上略粗,节下狭细。上部为花冠,花瓣5,皱缩,有时残破或脱落,其中旗瓣1枚,宽大,常反折,翼瓣2枚,两侧生,较狭,龙骨瓣2枚,上部合生,约镰状,雄蕊10枚,9枚花丝合生,1枚花丝下部参与连合,子房线形棕色,花柱弯生,先端有短柔毛。质软,体轻。气微,味微甘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。6~7月采。
化学成分:花含刀豆酸、鞣质、黄酮类、蓖麻毒蛋白。
汉语拼音:Cì Huái Huā
原形态:刺槐,又名:洋槐、胡藤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功效与作用: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止大肠下血,咯血,又治妇女红崩。"
出处: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刺槐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