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白杨树皮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白杨树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白杨树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白杨皮、山杨皮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。
汉语拼音:Bái Yánɡ Shù Pí
原形态:乔木。高达25cm。树皮光滑;灰褐色或灰白色,老树基部黑色粗糙;树冠圆形。小枝圆筒形,光滑,赤褐色,萌枝被柔毛。芽卵形或卵圆形,无毛,微有粘质。中互生;叶柄侧扁,长2-6cm;叶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,长宽近等,长3-6cm,先端钝尖,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波状浅齿,萌枝叶大,三角状卵圆形,下面被柔毛,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;苞子片棕褐色,掌状条裂,边缘有长毛;雄花序长5-9cm,雄蕊5-12,花药紫红色;雌花序长4-7cm;子房圆锥形,柱头2深裂,带红色。果序长达12cm;蒴果卵状圆锥形,长约5mm,有短柄,2瓣裂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3800m的山坡、山脊和沟谷地带,常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。
性味:苦;性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30g;或研末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;或浸洗,或研末调敷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活血;清热利湿;驱虫。主风痹;脚气;扑损瘀血;痢疾;肺热咳嗽;口疮;牙痛;小便淋沥;蛔虫病
各家论述:1.《唐本草》:主久风脚气肿,四肢缓弱不随,毒气游易在皮肤中,痰癖等。酒渍服之。
出处:出自1.《唐本草》。
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白杨树皮以铜刀刮粗皮蒸,从巳至未,出,用布袋盛,于屋东挂干用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白杨皮(《梅师集验方》)。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。
汉语拼音:Bái Yánɡ Shù Pí
原形态:山杨,又名:大叶杨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明杨。
资源分布:生于山坡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:苦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两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含漱或浸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,行瘀,消痰。治风痹,脚气,扑损瘀血,妊娠下痢,牙痛,口疮。
出处:《唐本草》
附方:①治项下瘿气:秫米三斗,炊熟,取圆叶白杨皮十两,勿令见风,切,水五升,煮取二升,渍曲末五两,如常酿酒,每旦一盏,日再服。(《外台》)
炮制: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白杨树皮以铜刀刮粗皮蒸,从巳至未,出,用布袋盛,于屋东挂干用。"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白杨树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