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麦门冬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麦门冬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麦门冬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麦冬(《药品化义》)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。商品大多为栽培品。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时采挖,称杭麦冬;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,称川麦冬。野麦冬多在清明后挖取,习称土麦冬。麦冬挖起后,剪下块根,洗净泥土,暴晒3~4天,堆通风处,使其反潮,蒸发水气,约3日,摊开再晒,如此反复2~3次。晒干后,除净须根杂质即可。
原形态:沿阶草(《江西通志》),又名:羊韭、马韭、羊荠、爱韭、禹韭、忍陵、不死药、仆垒、随脂(《吴普本草》),羊耆、禹葭(《别录》),阶前草(《纲目》),书带草、秀墩草(《群芳谱》),马粪草、家边草、韭叶麦冬。
多年生草本,高15~40厘米。地下具细长匍匐枝,节上被膜质苞片:须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。叶丛生,窄线形,长,15~40厘米,宽1~4毫米,先端钝或锐尖,基部狭窄,叶柄鞘状,两侧有薄膜。花茎长6.5~14厘米;总状花序顶生;苞片膜质,每苞腋生1~3花;花淡紫色,偶为白色,形小,略下垂;花被6片,开展,卵圆形;雄蕊6,花丝不明显,较短于花药,花药先端尖;子房半下位,3室。浆果球状,成熟时深绿色或黑蓝色,直径5~7毫米。花期7月。果期11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,或为栽培。主产浙江、四川。此外,江苏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地亦产,但多野生,少有栽培。
性状鉴别:①杭麦冬
又名:笕麦冬、浙麦冬。干燥块根呈纺锤形,两头钝尖,中部肥满,微弯曲,长2厘米左右,有的可达4厘米,中部直径4~6毫米。表面黄白色,半透明,有不规则的纵皱纹。未干透时,质较柔韧,干后质坚硬。折断面黄白色,角质状。横断面中央有细小的木质部。气微香,味微甜。
②川麦冬形状与杭麦冬相似而较短粗。表面乳白色,有光泽。质较坚硬;香气较小;味较淡,少粘性。
③土麦冬
表面粗糙皱缩,黄黑色,形体瘦小,纤维性强。
以上均以表面淡黄白色、肥大、质柔、气香、味甜、嚼之发粘者为佳。瘦小、色棕黄、嚼之粘性小者为次。
性味:甘微苦,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
②《别录》:微寒,无毒。
③《医学启源》:气寒,味微苦。
④《医林纂要》:甘淡微苦,微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,散。
功效与作用:养阴润肺,清心除烦,益胃生津。治肺燥干咳,吐血,咯血,肺痿,肺痈,虚劳烦热,消渴,热病津伤,咽干口燥,便秘。
①《本经》:主心腹结气,伤中伤饱,胃络脉绝,羸瘦短气。
②《别录》:疗身重目黄,心下支满,虚劳客热,口干燥渴,止呕吐,愈痿蹶,强阴益精,消谷调中,保神,定肺气,安五脏,令人肥健。
③《药性论》:治热毒,止烦渴,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,下水。治肺痿吐脓,主泄精。
④《本草拾遗》:治寒热体劳,下痰饮。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五劳七伤,安魂定魄,时疾热狂,头痛,止嗽。
⑥《本草衍义》:治心肺虚热。
⑦《珍珠囊》:治肺中伏火,生脉保神。
⑧《医学启源》:《主治秘诀》云,治经枯乳汁不下。
⑨《用药心法》: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。
⑩《南京民间药草)):治妇女湿淋。
⑾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能清心益肝,利尿解热,治小便淋闭,小儿肝热。
⑿《安徽药材》:治咽喉肿痛。
用药禁忌:凡脾胃虚寒泄泻,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地黄、车前为之使。恶款冬、苦瓠。畏苦参、青囊。
②《药性论》:恶苦b。畏木耳。
③《纲目》: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。
归经:入肺、胃、心经。
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手太阴经。
②《本草蒙筌》:入手太阴、少阴。
③《本草经疏》:入足阳明,兼入手少阴、太阴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燥伤肺胃阴分,或热或咳者:沙参三钱,麦冬三钱,玉竹二钱,生甘草一钱,冬桑叶一钱五分,扁豆一钱五分,花粉一钱五分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沙参麦冬汤)
②治吐血,衄血不止:生麦门冬汁五合,生刺蓟汁五合,生地黄汁五合。相和,于锅中略暖过,每服一小盏,调伏龙肝末一钱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麦门冬饮子)
③治衄血不止:麦门冬、生地黄,每服一两,水煎。(《济生方》麦门冬饮)
④治齿缝出血成条:人参八分,茯苓、麦冬各一钱。水煎温服。(苏轼麦门冬汤)
⑤治骨蒸肺痿,四肢烦热,不能食,口干渴:麦门冬(去心,焙)、地骨皮各五两。上二味粗捣筛,每服五钱匕。先以水二盏,煎小麦一合,至一盏半,去麦入药,煎至一盏,去滓,分温二服,空腹食后各一。(《圣济总录》麦门冬汤)
⑥治肺痈涕唾涎沫,吐脓如粥:麦门冬(去心,焙)二两,桔梗(去芦头)五两,甘草(炙,锉)三分。上三味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青蒿心叶十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。稍轻者粥饮调下亦得。(《圣济总录》麦门冬汤)
⑦治火逆上气,咽喉不利:麦门冬七升,半夏一升,人参二两,甘草二两,粳米三合,大枣十二枚。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麦门冬汤)
⑧治虚热上攻,脾肺有热,咽喉生疮:麦门冬一两,黄连五钱。上为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麦门冬汤下。(《普济方》麦门冬丸)
⑨治患热消渴:黄连一升(去毛),麦门冬五两(去心)。上二味,捣筛,以生地黄汁、栝楼根汁。牛乳各三合和,顿为丸如梧子,一服二十五丸,饮下,日再服,渐渐加至三十丸。(《外台秘要方》)
⑩治消渴,喉干不可忍,饮水不止,腹满急胀:麦门冬(去心,焙),乌梅(去核取肉,炒)各二两。上二味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叠,煎至半盏,去滓,食后温服,日三。(《圣济总录》麦门冬汤)
⑾治阳明温病,无上焦症,数日大便不通,当下之,若其人阴素虚,不可行承气者:元参一两,麦冬八钱,生地八钱。水八杯,煮取三杯,口干则与饮令尽,不便,再作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增液汤)
⑿治疟伤胃阴,不饥,不饱,不便,潮热,得食则烦热愈加,津液不复者:麦冬五钱(连心),火麻仁四钱,生白芍四钱,何首乌三钱,乌梅肉二钱,知母二钱。水八杯,煮取三杯,分三次温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麦冬麻仁汤)
⒀治燥伤胃阴:玉竹三钱,麦冬三钱,沙参二钱,生甘草一钱,水五杯,煮取二杯,分二次服。(《温病条辫》玉竹麦门冬汤)
⒁治热伤元气,肢体倦怠,气短懒言,口干作渴,汗出不止,脚欹眼黑,津枯液涸:人参五钱,麦门冬(去心)三钱,五味子二钱(碎)。水煎,不拘时温服。(《千金方》生脉散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冬、不死药、禹余粮
英文名:Dwarf Lilyturf Tuber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Ophiopogon japonicus(L.f.)Ker-Gawl. 2.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.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或沿阶草的块根。
采收和储藏:四川在栽后第2年4月下旬收获,浙江在第3年或第4年收获。选晴天挖取麦冬,抖去泥土,切下块根和须根,洗净泥土,晒干水气后,揉搓,再晒,再搓,反复4-5次,直到去尽须根后,干燥即得。浙江是将洗净的块根晒3-5d,放在萝筐内闷放2-3d,再翻晒3-5d,剪去须根,晒干或鲜用。
化学成分:麦冬块根含多种糖甙:甙元为罗斯考皂甙元(ruscogenin)的有麦冬皂甙(ophiopogonin)B、D;甙元为(22S,24S,25S)-23-24-二羟基罗斯考皂甙元[(23S,24S,25S)-23,24-dihydroxyruscogenin]的有(23S,24S,25S)-23,24-二羟基罗斯考皂甙元-1-O-[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2)][β-D-吡喃木糖基(1→3)]-α-L-吡喃阿拉伯糖甙-24-O-β-D-吡喃岩藻糖甙
汉语拼音:Mài Mén Dōnɡ
原形态:麦冬 多年生草本,高12-40cm,须根中部或先端常膨大形成肉质小块根。叶从生;叶柄鞘状,边缘有薄膜;叶片窄长线形,基部有多数纤维状的老叶残基,叶长15-40cm,宽1.5-4m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绿白色并稍扩大。花葶较叶为短,长7-15cm,总状花序穗状,顶生,长3-8cm,小苞片膜质,每苞片腋生1-3朵花;花梗长3-4mm,关节位于中倍以上或近中部;花小,淡紫色,略下垂,花被片6,不展开,披针形,长约5mm,雄蕊6,花药三角状披针形;子房半下位,3室,花柱长约4mm,基部宽阔,略呈圆锥形。浆果球形,直径5-7mm,早期绿色,成熟后暗蓝色。花期5-8月,果期7-9月。 2.沿阶草 形态与上种相似,主要区别为:花葶通常稍短于中或近等长;花被片在花盛开时多少展开;花柱细长,圆柱形,基部不宽阔。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阴湿处、林下或溪旁,或栽培。 2.生于海拔600-3400m的山坡、山谷潮湿处、沟边或林下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河北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浙江、四川、广西有大量栽培。 2.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麦冬 (浙麦冬) 块根纺锤形,长1.5-3.5cm,中部直径3-7mm。表面土黄色或黄白色,有较深的不规则细纵纹,有时一端有细小中柱外露。质韧,断面类白色,中央有细小圆形中柱,新鲜时可抽出。气微香,味微甘、涩,嚼之微有粘性。 川麦冬 块根较短小,表面乳白色。质较坚硬,香气小,味淡,少粘性。 (2)沿介草 块根纺锤形,长0.8-2cm,中部直径2-4mm。表面有细纵纹。断面黄白色,中柱细小。味淡。 以肥大、淡黄白色、半透明、质柔、嚼之有粘性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块根黄切面:(1)麦冬 表皮细胞
性味:甘;微苦;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5g;或入丸、散、膏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煎汤涂;或鲜品捣汁搽。
功效与作用:滋阴润肺;益胃生津;清心除烦。主肺燥干咳;肺痈;阴虚劳嗽;津伤口渴;消渴;心烦失眠;咽喉疼痛;肠燥便秘;血热吐衄
各家论述:1.《神农本草经》:主心腹结气,伤中伤饱,胃络脉绝,羸瘦短气。
2.《名医别录》:疗身重目黄,心下支满,虚劳客热,口干烦渴,止呕吐,愈痿蹶,强阴益精,消谷调中,保神,定肺气,安五脏,令人肥健。
3.《药性论》:治热毒,止烦渴,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,下水。治肺痿吐脓,主泄精。
4.《本草拾遗》:治寒热体劳,下痰饮。
5.日华子本草》:治五劳七伤,安魂定魄,时疾热狂,头痛,止嗽。
6.《本草衍义》:治心肺虚热。
7.《珍珠囊》:治肺中伏火,生脉保神。
8.《医学
用药禁忌:虚寒泄泻、湿浊中阴、风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。
归经:肺;胃;心经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1.《吴普本草》:麦门冬,生山谷肥地,叶如韭,肥泽丛主,采无时。实青黄。
2.《名医别录》:麦门冬,叶如韭,冬夏长生,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采,阴干。
3.陶弘景:函谷即秦关,而麦门冬异于羊韭之名矣,处处有,以四月采。冬月作实如青珠,根似麦,故谓麦门冬,以肥大者为好。
4.《本草拾遗》:麦门冬,出江宁,小润;出新安,大
附方:1.麦门冬丸(《普济方》),治虚热上攻,脾肺有热,咽喉生疮。2.生脉散(《千金方》),治热伤元气,肢体倦怠,气短懒言,口干作渴,汗出不止,脚欹眼黑,津枯液涸。3.麦门冬散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,治缺乳。4.麦门冬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),治伤寒阳痉,身壮热,项背强直,心膈烦躁,发热恶寒,头面赤色,四肢疼痛。5.麦门冬丸(《证治准绳・幼科》),治上儿肌肤赢瘦,骨热,小便赤黄。6.麦门冬饮(《外台秘要》),治心劳热不止,肉毛焦色无润,口赤干燥,心闷。7.麦门冬饮子(《宣明论方》),治膈消胸满,心烦,津液亏虚,短气,
性状:性状鉴别 (1)麦冬 (浙麦冬) 块根纺锤形,长1.5-3.5cm,中部直径3-7mm。表面土黄色或黄白色,有较深的不规则细纵纹,有时一端有细小中柱外露。质韧,断面类白色,中央有细小圆形中柱,新鲜时可抽出。气微香,味微甘、涩,嚼之微有粘性。 川麦冬 块根较短小,表面乳白色。质较坚硬,香气小,味淡,少粘性。 (2)沿介草 块根纺锤形,长0.8-2cm,中部直径2-4mm。表面有细纵纹。断面黄白色,中柱细小。味淡。 以肥大、淡黄白色、半透明、质柔、嚼之有粘性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块根黄切面:(1)麦冬 表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,有的细胞分化成根毛状;根被2-5列细胞,类方形、类长方形或多角形,有的具纵长纹孔。皮层宽广,外皮层细胞外壁及侧壁微木化,有的分泌细胞含黄色油状物;含草酸钙针晶束的粘液细胞类圆形,含草酸钙柱晶束的粘液细胞显着小于一般细胞;内皮层外侧为1-2列石细胞,长多角形或类多角形,内壁及侧壁增厚;内皮层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,壁全面增厚,木化,通道细胞壁薄,非木化。中柱约占1/5-1/8;中柱鞘1-2列细胞;韧皮部束15-24个,与木质部交替排列;木质部内侧由木化细胞相连接。髓部细胞非木化。 (2)沿阶草 表皮细胞1列,扁平。皮层中含针晶束细胞,偶见含柱晶束细胞,柱晶长50-60μm;石细胞1-2列,内壁及侧壁增厚,如为2列石细胞,其内列细胞壁全面增厚。中柱占1/8-1/12;韧皮部束5-10个;髓部细胞壁木化。 粉末特征:(1)麦冬 黄白色。①外皮层细胞表面观类方形或类长方形,长44-185μm,宽37-135μm,壁厚3-5μm,其间散有分泌细胞;分泌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,长66-125μm,直径37-73μm,壁稍厚,有的含淡黄色分泌物。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,针晶长21-78μm,直径约至3μm;另有柱状外地晶,长51-118μm,直径5-9μm,两端斜尖,易断碎。③石细胞常与内皮层细胞上下层相叠。表面观类方形或类多角形,长32-196μm,直径22-94μm,壁厚4-16μm,有的一边菲薄,纹孔密,短缝状或扁圆形,孔沟较粗。④内皮层细胞表面观长方形或长条形,直径22-49μm,长54-250μm,壁厚4-7μm,纹孔较密,孔沟短。⑤木纤维细长,末端倾斜,直径14-36μm,壁稍厚,微木化,纹孔斜裂缝状或相交十字形、人字形。此外,有网纹管胞。 (2)沿阶草 黄色。外皮层细胞类长方形,长66-151μm,宽33-115μm,壁厚1.5-2.5μm;草酸钙针晶长36-73μm,直径1.5-3μm,柱状针晶直径约5μm;石细胞长62-180μm,直径25-52μm,壁厚4-9μm。
炮制:1.麦冬:拣净杂质,用水浸泡,捞出,润透后抽去心,再洗净晒干。
注意:虚寒泄泻、湿浊中阴、风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麦冬(《药品化义》)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。商品大多为栽培品。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时采挖,称"杭麦冬";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,称"川麦冬"。野麦冬多在清明后挖取,习称"土麦冬"。麦冬挖起后,剪下块根,洗净泥土,暴晒3~4天,堆通风处,使其反潮,蒸发水气,约3日,摊开再晒,如此反复2~3次。晒干后,除净须根杂质即可。
化学成分:沿阶草块根含多种甾体皂甙,其甙元为罗斯考皂甙元;还含β-谷甾醇、豆甾醇、β-谷甾醇-β-D-葡萄糖甙。果实含沿阶草甙,为山柰酚-3-葡萄糖半乳糖甙。
汉语拼音:Mài Mén Dōnɡ
原形态:沿阶草(《江西通志》),又名:羊韭、马韭、羊荠、爱韭、禹韭、忍陵、不死药、仆垒、随脂(《吴普本草》),羊耆、禹葭(《别录》),阶前草(《纲目》),书带草、秀墩草(《群芳谱》),马粪草、家边草、韭叶麦冬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,或为栽培。主产浙江、四川。此外,江苏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等地亦产,但多野生,少有栽培。
性味:甘微苦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,散。
功效与作用:养阴润肺,清心除烦,益胃生津。治肺燥干咳,吐血,咯血,肺痿,肺痈,虚劳烦热,消渴,热病津伤,咽干口燥,便秘。
归经:入肺、胃、心经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燥伤肺胃阴分,或热或咳者:沙参三钱,麦冬三钱,玉竹二钱,生甘草一钱,冬桑叶一钱五分,扁豆一钱五分,花粉一钱五分。水五杯,煮取二杯,日再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沙参麦冬汤)
性状:①杭麦冬
炮制:麦冬:拣净杂质,用水浸泡,捞出,润透后抽去心,再洗净晒干。朱麦冬:取去心麦冬,置盆内喷水少许,微润,加朱砂细粉,撒布均匀,并随时翻动,至麦冬外面匀被朱砂为度,职出,晾干。(每麦门冬10斤,用朱砂3两)
注意:凡脾胃虚寒泄泻,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麦门冬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