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皮的功效_茯苓皮的用量和禁忌_茯苓皮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茯苓皮

汉语拼音:Fú Línɡ Pí 别名:苓皮(《四川中药志》) 性味:甘淡,平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茯苓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茯苓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苓皮

英文名:Indian Bread peel, Tuckahoe peel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外皮。

汉语拼音:Fú Línɡ Pí

原形态:菌核球形、卵形、椭圆形至不规则形,长10-30cm或者更长,重量也不等,一般重500-5000g。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,深褐色,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;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,粉粒状。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,全平伏,厚3-8cm,白色,肉质,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。菌管密长2-3mm管壁薄,管口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径0.5-1.5cm,口缘裂为齿状。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,平滑,有一歪尖,大小(7.5-9)μm×(3-3.5)μm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松树根上。

性味:甘;淡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5g。

功效与作用:利水消肿。主水温肿满;小便不利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主水肿肤胀,开水道,开腠理。

归经:肾;膀胱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气,胜似大腹皮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多呈不规则片状,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,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。质脆,具弹性。气微,味淡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苓皮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。

汉语拼音:Fú Línɡ Pí

性味:甘淡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

功效与作用:利水,消肿。治水肿肤胀。

出处:《纲目》

附方:①治水肿:茯苓皮、椒目二味不拘多少。煎汤饮。(《经验良方》)

性状:茯苓皮多为长条状,大小不一,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有疣状突起,内部白色或灰棕色。体软质松,具有弹性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茯苓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