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贝母的功效_伊贝母的用量和禁忌_伊贝母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伊贝母

汉语拼音:Yī Bèi Mǔ 别名:贝母、伊贝、生贝 性味:味苦、甘;性微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伊贝母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伊贝母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贝母、伊贝、生贝

英文名:Sinkiang Fritillary Bulb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,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; Fritillaria walujewii Regel,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伊贝母或新疆贝母的鳞茎

采收和储藏:鳞片繁殖2-3年收获,种子繁殖3-4年收获。6月以后茎叶枯萎时,将鳞茎挖出,晒干或烘干。

化学成分:1.伊贝母 鳞茎含西贝素(imperialine),西贝素 3β-D-葡萄糖甙(imperialine 3β-D-glucoside),贝母辛碱(peimisine),西贝素N-氧化物(imperialine N-oxide),环贝母碱(cyclopamine),3-葡萄糖基-11-脱氧芥芬胺(cycloposine),西贝母碱(sipeimine),伊贝辛(yibeissine),11-脱氧-6氧代-5α,6-二氢芥芬胺(11-deoxo-6-oxo-5α,6-dihydrojervine)。 全草含伊贝碱甙(yibeinoside)A、B。 2.新疆贝母 鳞茎含西贝素(imperialine)、新贝素甲(sin-pemine A)。 全草含17-羟基布加贝母啶(valivine)。 3.阿尔泰贝母 全草含西贝素(imperialine)。花茎含吲哚乙酸(indoleacetic acid)。 4.砂贝母 含贝母属碱(fritillarine)。

汉语拼音:Yī Bèi Mǔ

原形态:1.伊贝母:多年生本草,高30-60cm。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,直径1.5-3.5cm,鳞片上端延长的膜质物,鳞茎皮较厚。叶通常散生,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;叶片从下向上由狭卵形至披针形,长约7-12cm,宽2-3.5cm,先端不卷曲。花1-4朵,淡黄色,内有暗红色斑点,每花有1-3枚叶状苞片,先端不卷曲,花被片6,匙状长圆形,长3-4cm,宽1.2-1.6cm,淡黄色,密腺窝在背面明显突出;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2/3,花药近基着生,花丝无乳突,柱头裂片长约2mm,蒴果棱上有宽翅,花期5月。
2.新疆贝母:草本,高25-40cm。鳞茎粗1-1.5cm。由少肥厚的鳞片组成。叶对生或轮生,叶片披针形或条形,长5-9cm,宽3-10cm,最上部具3枚轮生的叶状苞片,苞片先端极卷曲。单花顶生,花被钟状,花被片6,外面灰紫色,内面紫色,具白色或黄色方格斑纹,基部的上方具有凹陷的蜜腺,雄蕊长为花被片的1/2;花柱略比子房长,柱头3裂,裂片长约为花柱的1/4。蒴果长1.8-3cm,棱上的翅宽4-5mm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
生态环境:1. 伊贝母:生于海拔1300-1780m的林下或草坡上。
2. 新疆贝母:生于海拔1300-2000m的林下阴湿地。

资源分布:1.伊贝母:分布于新疆西2.新疆贝母:分布于新疆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伊贝母 鳞茎呈卵圆形、扁球形或卵状圆锥形,高0.8-1.8cm,直径1-2.3cm。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,稍粗糙,有时可见黄棕色斑点或斑块,外层两枚鳞叶心脏形或新月形,肥厚,近等大或一片较大,抱合,顶端稍尖,少有开裂。质稍松而脆 ,断面白色,粉生。气微,味微苦。 (2)新疆贝母 鳞茎呈扁球形或圆锥形,高0.5-1.5cm,直径0.6-1.2cm。表面类白色或淡黄棕色,光滑。外层两枚鳞叶大小近相等或一片稍大紧靠。先端钝圆平展而开裂,基部圆钝,内有较大的鳞片或残茎、心芽各1枚。质坚实。断面白色,

性味:味苦、甘;性微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9g。

功效与作用:清肺;化痰;散结。主肺热咳嗽;痰粘胸闷;劳嗽咯血;瘰疬;痈肿

用药禁忌:反乌头。

归经:肺经

出处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伊贝母 鳞茎呈卵圆形、扁球形或卵状圆锥形,高0.8-1.8cm,直径1-2.3cm。表面淡黄色或类白色,稍粗糙,有时可见黄棕色斑点或斑块,外层两枚鳞叶心脏形或新月形,肥厚,近等大或一片较大,抱合,顶端稍尖,少有开裂。质稍松而脆 ,断面白色,粉生。气微,味微苦。 (2)新疆贝母 鳞茎呈扁球形或圆锥形,高0.5-1.5cm,直径0.6-1.2cm。表面类白色或淡黄棕色,光滑。外层两枚鳞叶大小近相等或一片稍大紧靠。先端钝圆平展而开裂,基部圆钝,内有较大的鳞片或残茎、心芽各1枚。质坚实。断面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苦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类白色,以淀粉为主体。(1)伊贝母①淀粉粒单粒广卵形、三角状卵形、贝壳形或不规则圆形,直径约至60μm,脐点点状、人字状或十字状。②导管直径约50μm。 (2)新疆贝母 ①淀粉粒单粒广卵形、卵形或贝壳形,直径5-54μm,脐点点状、人字状或短缝状,尾纹明显;复粒少,由2分粒组成。②表皮细胞类长方形,垂周壁微波状弯曲,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。③气孔不定式,副卫细胞4-6。④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6-56μm。

炮制:取原材料,除去杂质,洗净,取出,润软,切薄片。

注意:反乌头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英文名: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

药材基源:百合科植物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 的鳞茎。5~7月采挖,除去泥沙,晒干。再去须根及外皮。

化学成分:含西贝素(sipeimine,imperialine)等。

汉语拼音:Yī Bèi Mǔ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茎平滑,高15~40cm。叶通常互生,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,卵状长圆形至长方披针形,长5~12cm,宽1~3.5cm,先端不卷曲,并具硬尖突。花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束状,淡黄色,内面有暗红色斑点,每花有1 ~ 2枚叶状苞片,苞片先端不卷曲;花被子片 6,蜜腺窝在背面明显突出;雄蕊6。蒴果长圆形,具6棱,棱上有宽翅。花期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海拔1300~1780m的林下或阳坡草地。主产新疆。

性味:性微寒,味苦、甘。

用法用量:3~9g。

功效与作用:润肺、化痰、散结。

归经:归肺、心经。

性状:鳞茎圆锥形,较大。表面稍粗糙,淡黄白色,外层鳞叶心脏形,肥厚,大小悬殊而紧密抱合。顶端稍尖,少有开裂,基部微凹陷。质稍松脆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英文名: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

药材基源: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ewii Regel 或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 的干燥鳞茎。5 ~7 月间采挖,除去泥沙,晒干,再去须根及外皮。

汉语拼音:Yī Bèi Mǔ

性状鉴别:新疆贝母:呈扁球形,高0.5~1.5cm。表面类白色,光滑。外层鳞叶2瓣,月牙形,肥厚,大小相近而紧靠。顶端平展而开裂,基部圆钝,内有较大的鳞片及残茎、心芽各1枚。质硬而脆,断面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伊犁贝母:呈圆锥形,较大。表面稍粗糙,淡黄白色。外层鳞叶心脏形,肥大,一片较大或近等大,抱合。顶端稍尖,少有开裂,基部微凹陷。

性味:苦、甘,微寒。

用法用量:3~9g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润肺,化痰止咳。用于肺热咳嗽,干咳少痰,阴虚劳嗽,咯痰带血。

用药禁忌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

归经:归肺、心经。

性状:新疆贝母:呈扁球形,高0.5~1.5cm。表面类白色,光滑。外层鳞叶2瓣,月牙形,肥厚,大小相近而紧靠。顶端平展而开裂,基部圆钝,内有较大的鳞片及残茎、心芽各1枚。质硬而脆,断面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
注意: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英文名:Bulbus Fritillariae Pallidiflorae

药材基源:百合科植物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 的鳞茎。5~7月采挖,除去泥沙,晒干。再去须根及外皮。

汉语拼音:Yī Bèi Mǔ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茎平滑,高15~40cm。叶通常互生,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,卵状长圆形至长方披针形,长5~12cm,宽1~3.5cm,先端不卷曲,并具硬尖突。花单生于茎顶或数朵束状,淡黄色,内面有暗红色斑点,每花有1 ~ 2枚叶状苞片,苞片先端不卷曲;花被子片 6,蜜腺窝在背面明显突出;雄蕊6。蒴果长圆形,具6棱,棱上有宽翅。花期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海拔1300~1780m的林下或阳坡草地。主产新疆。

性状鉴别:鳞茎圆锥形,较大。表面稍粗糙,淡黄白色,外层鳞叶心脏形,肥厚,大小悬殊而紧密抱合。顶端稍尖,少有开裂,基部微凹陷。质稍松脆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
性味:性微寒,味苦、甘。

用法用量:3~9g。

功效与作用:润肺、化痰、散结。

归经:归肺、心经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伊贝母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