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木棉花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木棉花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木棉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。春季采收盛开花朵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:木棉(杨孚《异物志》),又名:古贝(《南州异物志》),斑枝花(《汪右丞集》),攀枝花(《纲目》),琼枝(《梧浔杂佩》),英雄树。
大乔木,高可达25米。干和枝有短而大的圆锥形的刺;枝平伸。掌状复叶,叶柄长8~12厘米;小叶5~7枚,具柄,薄革质,矩圆形至椭圆状矩圆形,长10~20厘米,宽5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或渐狭,全缘,两面均秃净。花大,红色,直径约12厘米或过之,叶前开放,聚生于枝的近顶端;萼厚革质,长3.5~4.5厘米,外面秃净,内被丝毛,分裂为阔而钝的裂片;花瓣5,肉质,矩圆形,长8~10厘米,两面多少被星状柔毛,但内面稍稀疏;雄蕊管短,多列,最内5枚于顶端分叉,每1分又有花药1枚,中间10枚较短,最外的多数,合生为5束;子房5室,胚珠多数,柱头5裂。蒴果大,矩圆形,木质,长10~15厘米,宽4.5~5厘米,果瓣内有绵毛;种子多数,倒卵形。花期3月。果期5月。
资源分布:野生或栽培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状鉴别:干燥花多皱缩,不具子房和花柄。花萼杯状,顶端3~5裂,厚革质而脆,外表棕黑色,具不规则纵皱,内面被灰黄色短绒毛;花瓣5片,分离,皱缩戌破碎,外面棕黄色或深棕色,具纵纹,被星状毛,内面红棕色,被少数星状毛;雄蕊多数,花丝红棕色,扭曲,具粗纵纹,花药大部脱落。味淡微甘。
性味: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甘,凉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利湿,解毒,止血。治泄泻,痢疾,血崩,疮毒,金创出血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痢症,白者更妙。
②《本草求原》:红者去赤痢,白者治白痢,同武彝茶煎常饮。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消暑。
④《中药新编》:利尿及健胃。
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去湿热。治血崩,金创。
⑥《广西中药志》:去湿毒,治恶疮。
⑦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利湿,治肠炎,菌痢。
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木棉、斑枝花、琼枝。
英文名:Commen Bomhax Flower, Flower of Common Bombax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mbax malabaricum DC. [Gossampinus malabarica (DC)Merr.]
药材基源: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。
采收和储藏:春末采收,阴干。
化学成分:花萼含水分85.66%,蛋白质1.38%,碳水化合物11.95%,灰分1.09%,总醚抽出物0.44%,不挥发的醚抽出物0.18%。种子含蛋白质9.3%,其氨基酸组成主要有丙氨酸(ala-nine),缬氨酸(valine),异亮氨酸(isoleucine),亮氨酸(leucine),精氨酸(arginine),甘氨酸(glycine)及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;种子油脂肪酸组成主要有:肉豆寇酸(myristic acid)13.44%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43.61%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2.32%,山萮酸(behenic acid)14.39%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26.24%等;种子还含类胡萝卜素(caroteno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a-生育酚(a-tocopherol),正-二十六烷醇(n-hexaconsanol),棕榈酸十八烷醇酯(octadeccyl palmitate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1-没食子酰-β-葡萄糖(1-galloyl-β-glucose),没食子酸乙酯(ethyl gallate),鞣酸(tannic acid),葡萄糖(glucose),鼠李糖(rhamnose),木糖(xylose)。
汉语拼音:Mù Mián Huā
原形态:木棉 落叶大乔木,高达25m。树皮深灰色,树干常有圆锥状的粗刺,分枝干展。掌状复叶;总叶柄长10-20cm;小叶5-7枚,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10-16cm,宽3.5-5.5cm;小叶柄长1.5-4cm。花生于近枝顶叶腋,先叶开放,红色或橙红色,直径约10cm;萼杯状,厚,3-5浅裂;花瓣肉质,倒卵状长圆形,长8-10cm,两面被星状柔毛;雄蕊多数,下部合生成短管,排成3轮,内轮部分花丝上部分2叉,中间10枚雄蕊较短,不分叉,最外轮集生成5束,花药1室,肾形,盾状着生;花拄长于雄蕊;子房5室。蒴果长圆形,木质,长10-15cm,被灰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毛,室背5瓣开裂,内有丝状绵毛。种子多数,倒卵形,黑色,藏于绵毛内。花期春季,果期夏季。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-1700m以下的干热河谷、稀树草原、雨林沟谷、低山,次生林中及村边、路旁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呈于缩的不规则团块状,长5-8cm;子房及花柄多脱离。花萼杯杯状,长2-4.5cm,3或5浅裂,裂片钝圆、反卷,厚革质而脆,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,有不规则细皱纹;内表面灰黄色,密被有光泽的绢毛。花瓣5片,皱缩或破碎,完整者倒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外表棕黄色或深棕色,密被星状毛,内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,疏被星状毛。雄蕊多数,卷曲;残留花柱稍粗,略长于雄蕊。气微,味淡微甘涩。以花朵大、完整、色棕黄者为佳。
性味:甘;淡;性凉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,或研末服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;利湿;解毒;止血。主泄泻;痢疾;咳血;吐血;血崩;金疮出血;疮毒;湿疹
各家论述: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痢症,白者更妙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红者去赤痢,白者治白痢,同武彝茶煎常饮。
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消暑。
4.《中药新编》:利尿及健胃。
5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去湿热。治血崩,金创。
6.《广西中药志》:去湿毒,治恶疮。
7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利湿,治肠炎,菌痢。
归经:脾;肝;大肠经
出处: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呈于缩的不规则团块状,长5-8cm;子房及花柄多脱离。花萼杯杯状,长2-4.5cm,3或5浅裂,裂片钝圆、反卷,厚革质而脆,外表棕褐色或棕黑色,有不规则细皱纹;内表面灰黄色,密被有光泽的绢毛。花瓣5片,皱缩或破碎,完整者倒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外表棕黄色或深棕色,密被星状毛,内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,疏被星状毛。雄蕊多数,卷曲;残留花柱稍粗,略长于雄蕊。气微,味淡微甘涩。以花朵大、完整、色棕黄者为佳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。春季采收盛开花朵,晒干或烘干。
汉语拼音:Mù Mián Huā
原形态:木棉(杨孚《异物志》),又名:古贝(《南州异物志》),斑枝花(《汪右丞集》),攀枝花(《纲目》),琼枝(《梧浔杂佩》),英雄树。
资源分布:野生或栽培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: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,凉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利湿,解毒,止血。治泄泻,痢疾,血崩,疮毒,金创出血。
出处: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性状:干燥花多皱缩,不具子房和花柄。花萼杯状,顶端3~5裂,厚革质而脆,外表棕黑色,具不规则纵皱,内面被灰黄色短绒毛;花瓣5片,分离,皱缩戌破碎,外面棕黄色或深棕色,具纵纹,被星状毛,内面红棕色,被少数星状毛;雄蕊多数,花丝红棕色,扭曲,具粗纵纹,花药大部脱落。味淡微甘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木棉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