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接骨木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接骨木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接骨木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木蒴y(《唐本草》),接骨草(《履f岩本草》),续骨木(《纲目》),扦扦活(《本经逢原》),七叶黄荆、放棍行、珊瑚配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铁骨散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接骨丹(《草木便方》),七叶金、透骨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接骨风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:接骨木,又名:戳树、蒴树、公道老树、大叶接骨木、大叶蒴y、舒筋树、樟木树。
落叶灌木或乔木,高4~8米。茎无棱,多分枝;枝灰褐色,无毛。单数羽状复叶对生;通常具小叶7枚,有时9~11枚,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4~12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阔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两面无毛。顶生的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的圆锥花序,直径6~9厘米;花白色至淡黄色;花萼钟形,裂片5,舌形;花冠合瓣,裂片5,倒卵形;雄蕊5,着生于花冠上,与裂片互生,短于花冠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,黑紫色或红色,具3~5核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华中、华东,西至甘肃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主产于江苏。此外福建、四川、广西、浙江等地亦产。
性状鉴别:干燥茎枝,多加工为斜向横切的薄片,呈长椭圆状,长2~6厘米,厚约3毫米,皮部完整或剥落,外表绿褐色,有纵行条纹及棕黑点状突起的皮孔;木部黄白色,年轮呈环状,极明显,且有细密的白色髓线,向外射出,质地细致;髓部通常褐色,完整或枯心成空洞,海绵状,容易开裂。质轻,气味均弱。以片完整、黄白色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:甘苦,平。
①《唐本草》:甘苦,平,无毒。
②《本草拾遗》:有小毒。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苦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、散,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,利湿,活血,止痛。治风湿筋骨疼痛,腰痛,水肿,风痒,瘾疹,产后血晕,跌打肿痛,骨折,创伤出血。
①《唐本草》:主折伤,续筋骨,除风痒、龋齿。可为浴汤。
②《千金翼方》:打伤痕血及产妇恶血,一切血不行或不止,并煮汁服。
③汪连仕《采药书》:行血败毒,洗一切疮疥、鬼箭风。
④《百草镜》:治跌扑痈肿。
⑤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镇痛药。治手足偏风及风湿腰痛,骨间诸痛,四肢寒痛,脚肿。又跌伤骨痛、风疹、汗疹等为浴汤料。
各家论述:《本草新编》:接骨木,入骨节,专续筋接骨,折伤酒吞,风痒汤浴。独用之以接续骨节固奇,然用之生血活血药中,其接骨尤奇,但宜生用为佳。至干木用之,其力减半,炒用又减半也。
用药禁忌:孕妇忌服。
出处:《唐本草》
附方:①治打损接骨:接骨木半两,好乳香半钱,赤芍药、川当归、川芎、自然铜各一两。上为末,用黄蜡四两溶入前药末,搅匀,候温软,众手丸如大龙眼。如打伤筋骨及闪枘疼痛不堪忍者,用药一丸,好旧无灰酒一盏浸药,候药渍失开,承热呷之,痛绝便止。(《续本事方》)
②治肾炎水肿:接骨木三至五钱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③治创伤出血:接骨木研粉,外敷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④治漆疮:接骨木茎叶四两,煎汤待凉洗患处。(《山西中草药》)
⑤产后血晕。用接骨木碎块一把,加水一升煮成半升,分次服下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木蒴藋(《唐本草》),接骨草(《履巉岩本草》),续骨木(《纲目》),扦扦活(《本经逢原》),七叶黄荆、放棍行、珊瑚配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铁骨散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接骨丹(《草木便方》),七叶金、透骨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接骨风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茎枝。全年可采。
汉语拼音:Jiē Gǔ Mù
原形态:接骨木,又名:戳树、蒴树、公道老树、大叶接骨木、大叶蒴藋、舒筋树、樟木树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向阳山坡或栽培于庭园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华中、华东,西至甘肃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主产于江苏。此外福建、四川、广西、浙江等地亦产。
性味:甘苦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;或入丸、散,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,利湿,活血,止痛。治风湿筋骨疼痛,腰痛,水肿,风痒,瘾疹,产后血晕,跌打肿痛,骨折,创伤出血。
各家论述:《本草新编》:"接骨木,入骨节,专续筋接骨,折伤酒吞,风痒汤浴。独用之以接续骨节固奇,然用之生血活血药中,其接骨尤奇,但宜生用为佳。至干木用之,其力减半,炒用又减半也。"
出处:《唐本草》
附方:①治打损接骨:接骨木半两,好乳香半钱,赤芍药、川当归、川芎、自然铜各一两。上为末,用黄蜡四两溶入前药末,搅匀,候温软,众手丸如大龙眼。如打伤筋骨及闪枘疼痛不堪忍者,用药一丸,好旧无灰酒一盏浸药,候药渍失开,承热呷之,痛绝便止。(《续本事方》)
性状:干燥茎枝,多加工为斜向横切的薄片,呈长椭圆状,长2~6厘米,厚约3毫米,皮部完整或剥落,外表绿褐色,有纵行条纹及棕黑点状突起的皮孔;木部黄白色,年轮呈环状,极明显,且有细密的白色髓线,向外射出,质地细致;髓部通常褐色,完整或枯心成空洞,海绵状,容易开裂。质轻,气味均弱。以片完整、黄白色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注意:孕妇忌服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公道老、扦扦活、马尿骚、大接骨丹[陕西]
药材基源: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,以全株入药。夏秋采收,晒干。
汉语拼音:Jiē Gǔ Mù
性味:甘、苦,平。
用法用量:0.5~1两;外用适量。
功效与作用:接骨续筋,活血止痛,祛风利湿。用于骨折,跌打损伤,风湿性关节炎,痛风,大骨节病,急、慢性肾炎;外用治创伤出血。
归经:归肝经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木蒴藋、续骨木、扦扦活、七叶黄荆、放棍行、珊瑚配、铁骨散、接骨丹、七叶金、透骨草、接骨风、马尿骚、臭芥棵、暖、骨树、自草柴、接骨草、青杆错、白马桑、大接骨丹、大婆参、插地活、公道老、舒筋树、根花木、木本接骨丹、九节风、
英文名:Williams Elder Twig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、毛接骨木及西洋接骨木的茎枝。
化学成分:西洋接骨木含接骨木花色素甙(sambicyanin)[1],花色素葡萄糖甙(cyanidol glucoside)[2],还含氢基酸(iridoid glucoside),莫罗忍冬甙(morroniside)[4]
汉语拼音:Jiē Gǔ Mù
原形态:1.接骨木 薄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6m。老枝有皮孔,贿民淡黄棕色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,小叶2-3对,有时仅1对或多达5对,托叶狭带形或退化成带蓝色的突起;侧生小叶片卵圆形、狭椭圆形至倒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5cm,宽1.2-7cm,先端尖,渐尖至尾尖,基部楔形形或圆形,边缘具不整齐锯齿,基部或中部以下具1至数枚腺齿,最下一对小叶有时具长0.5cm的柄,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,先端渐尖或尾尖,基部楔形,具长约2cm的柄,揉碎后有臭气。花与叶同出,圆锥聚伞花序顶生,长5-11cm,宽4-14cm;具总花梗,花序分枝多成直角开展;花小而密;萼筒杯状,长约1mm,萼齿三角状披针形,稍短于萼筒;花垸蕾时带粉红色,开后白色或淡黄色,花冠辐状,裂片5,长约2mm;雄蕊与花冠裂片等长,花药黄色;子房3室,花柱短,柱头3裂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,直径3-5mm,黑紫色或红色;分核2-3颗,卵形至椭圆形,长2.5-3.5mm,略有皱纹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1.分于林下、灌丛或平原路旁。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,加水50ml,室温浸泡过夜后,滤过,滤液在60℃水浴中加热10min,趁热滤过,取滤液5ml于小试管中,密塞,强列振摇,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泡沫,持续10min以上。(检查皂甙)
性味:味甘;苦;性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;或研末撒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利湿;活血;止血。主风湿痹痛;痛风;大骨节病;急慢性肾炎;风疹;跌打损伤;骨折肿痛;外伤出血
各家论述:《本草新编》:接骨木,入骨节,专续筋接骨,折伤酒吞,风痒汤浴。独用之以接续骨节固奇,然用之生血活血药中,其接骨尤奇,但宜生用为佳。至干木用之,其力减半,炒用又减半也。
归经:归肝经
出处:出自《唐本草》
附方:①治打损接骨: 接骨木半两,好乳香半钱,赤芍药、川当归、川芎、自然铜各一两。上为未,用黄蜡四两溶入前药末,搅匀,候温软,众手丸如大龙眼。如打伤筋骨及闪抐疼痛不堪忍者,用药一丸,好旧无灰酒一盏浸药,候药渍失开,承热呷之,痛绝便止。(《续本事方》)②治肾炎水肿: 接骨木三至五钱,煎服。 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③治创伤出血:接骨木研粉,外敷。 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④治漆疮: 接骨木茎叶四两,煎汤待凉洗患处。(《山西中草药》)
性状:性状鉴别 接骨木 茎枝圆柱形,长短不等,直径5-12mm。表面绿褐色,有纵条纹及棕黑色点状突起的皮孔,有的皮也呈纵长椭圆形,长约1cm。皮部剥离后呈浅绿色至浅黄桂冠色。体轻,质硬。加工后的药材为斜向横切片,呈长椭圆形,厚约3mm,切面皮部褐色,木部浅黄白色至浅黄褐色,有环状年轮和细密放射状的白色纹理。髓部疏松,海绵状。体轻。气无,味微苦。
注意:孕妇忌服。《品汇精要》:多服令人吐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接骨木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