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青风藤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青风藤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青风藤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别名:大风藤、吹风散、黑防己、排风藤、青防己
英文名:CAULIS SINOMENII
药材基源: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(Thunb.)Rehd et Wils. 及毛青藤inomenium acutum (Thunb.)Rehd. et Wils. var. cinereum Rehd. et Wils.的干燥藤茎。秋末冬初采割,扎把或切长段,晒干。
汉语拼音:Qīn Fēn Tén
性状鉴别:本品呈长圆柱形,常微弯曲,长20~70cm或更长,直径0.5~2cm。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,有的灰褐色,有细纵纹及皮孔。节部稍膨大,有分枝。体轻,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灰黄色或淡灰棕色,皮部窄,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:苦、辛,平。
用法用量:6~12g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通经络,利小便。用于风湿痹痛,关节肿胀,麻痹瘙痒。
归经:归肝、脾经。
性状:本品呈长圆柱形,常微弯曲,长20~70cm或更长,直径0.5~2cm。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,有的灰褐色,有细纵纹及皮孔。节部稍膨大,有分枝。体轻,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灰黄色或淡灰棕色,皮部窄,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,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。气微,味苦。
炮制:除去杂质,略泡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清风藤(《本草图经》),青藤、寻风藤(《纲目》)。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青藤、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。青藤及华防己夏、秋采割藤茎,晒干,或润透切段,晒干。清风藤秋冬采老藤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:①青藤,又名:大叶青藤、土木通、土藤、大青木香、岩见愁、排风藤。
落叶缠绕藤本。茎带木质,枝绿色,光滑,有纵直条纹。叶互生,叶柄长5~10厘米;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,长6~12厘米,宽4~12厘米,基部稍心形或近截形,全缘或5~7浅裂,上面光滑,绿色,下面苍白色。花小,单性,雌雄异株;圆锥花序,长10~18厘米,多少被毛;雄花具花萼6片,黄色,长1.8~2.5毫米,外侧被毛;花瓣6片,淡绿色;雄蕊9~12枚,长约1.6毫米;雌花的花被与雄花同;具9枚退化雄蕊;心皮3,花柱反曲,柱头浅裂。核果,黑色,长5~7毫米,直径4一5毫米,内果皮扁平。种子半月形。花期6~7月。
生于山地。分布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陕西等地。
②华防己,又名:湘防已、过山龙、穿山藤、秤钩风。
木质藤本,长达10米余,全体无毛。枝绿色或紫褐色,具细纹。叶互生,阔卵形至近圆形,长5~10厘米,宽7~12厘米,先端尖;全缘,基部截形、圆形或微心形,基出脉5;叶柄长4~8厘米。聚伞花序腋生;花小,单性,绿色或黄色;萼片6,椭圆形,长约2.5毫米;花瓣6,近圆形,长约1.5毫米;雄花具雄蕊6,花丝长约2毫米,花药球形;雌花具退化雄蕊6,子房上位,心皮3,分离。果为小核果。
生山坡林缘灌丛中。分布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。
③清风藤
落叶缠绕藤本。嫩枝条屈曲,有微毛。单叶互生;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5~7厘米,宽3~4.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圆或带阔楔形,全缘,两面光滑无毛,苹质;落叶后,叶柄基部残留枝上成短刺状,顶端微呈两歧.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,下有鳞片数枚,先叶开放;花黄色,直径5~6毫米;萼5裂;花瓣5,倒卵状椭圆形;雄蕊5,短于花瓣;子房基部有5尖裂的花盘,花柱锥形.核果深裂,成并立的2分果,分果扁,倒卵形,熟吐深碧色。花期3月。果期5月。
生于山坡路旁、林下、溪边灌丛中。分布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、湖南等地。
性状鉴别:①青藤的干燥藤茎呈细长圆柱形,直径5~20毫米,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及横向皮孔,节处膨大。体轻,质坚实而脆,易折断,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,不平坦,横切面韧皮部很窄,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,导管较大,中央为圆形的髓。气弱,味苦。
产江苏、浙江、湖北等地。
②华防己的干燥藤茎呈圆柱形,长10~30厘米。表面灰棕色,有不规则的沟纹、裂隙和疤痕。质极坚硬,不易折断。切断面导管明显,维管束呈放射状,且显清晰的多层环纹,一般2~7圈,偏心性。气微弱,味微苦。
产湖南。
③清风藤的干燥老藤呈圆柱形,灰黑色,光滑,外表有纵皱纹及叶柄残基。横断面皮部较薄,灰黑色,木质部黄白色,射线不明显。味微苦。
产浙江。
青风藤的原植物,《本草》记载简略,殊难确定为何种,据目前药用情况,主要为上述防己科的青藤。此外,四川所用者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茎(参见青檀香条);福建所用者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茎(参见鸡矢藤条);浙江尚有用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(参见常春藤条)。
性味:苦,平。
①《本草便读》:苦,平。
②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苦辛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,煎汤,3~5钱;浸酒或熬膏。外用: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利小便。治风湿痹痛,鹤膝风,水肿,脚气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治风。
②《纲目》:治风湿流注,历节鹤膝,麻痹瘙痒,损伤疮肿,入酒药中用。
③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行水利尿,泻下焦血分湿热。治风水肿,脚气,风湿关节疼痛,口眼歪斜,痈肿恶疮。
④《中国药植志》:除湿,祛风,行气,利水。治膀胱水肿,风肿,脚气湿肿。
⑤《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》:驱风湿,通经络。治风寒湿痹,鹤膝风,肢节肿痛。
各家论述:①《本草汇言》:清风藤,散风寒湿痹之药也,能舒筋活血,正骨利髓,故风病软弱无力,并劲强偏废之证,久服常服,大建奇功。须与当归、枸杞合用方善也。
②《本草便读》:凡藤蔓之属,皆可通经入络,此物善治风疾,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,浸酒尤妙。以风气通于肝,故入肝,风胜湿,湿气又通于脾也。
出处:《中药志》
附方:①治一切诸风:青藤二、三月采之,不拘多少,入釜内,微火熬七日夜,成膏,收入瓷瓶内。用时先备梳三五把,量人虚实,以酒服一茶匙毕,将患人身上拍一掌,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,急以梳梳之。要痒止,即饮冷水-口便解。避风数日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青藤膏)
②治骨节风气痛: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,煎水常洗痛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清风藤(《本草图经》),青藤、寻风藤(《纲目》)。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青藤、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。青藤及华防己夏、秋采割藤茎,晒干,或润透切段,晒干。清风藤秋冬采老藤,切段,晒干。
化学成分:青藤的茎和根含青藤碱、双青藤碱、木兰花碱、尖防己碱、四氢表小檗碱、异青藤碱、土杜拉宁、清风藤碱、dl-丁香树脂酚、十六烷酸甲酯、N-去甲基尖防已碱、白兰花碱、光千金藤碱。又含β-谷甾醇、豆甾醇。
汉语拼音:Qīnɡ Fēnɡ Ténɡ
原形态:①青藤,又名:大叶青藤、土木通、土藤、大青木香、岩见愁、排风藤。
性味:苦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,煎汤,3~5钱;浸酒或熬膏。外用:煎水洗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湿,利小便。治风湿痹痛,鹤膝风,水肿,脚气。
各家论述:①《本草汇言》:"清风藤,散风寒湿痹之药也,能舒筋活血,正骨利髓,故风病软弱无力,并劲强偏废之证,久服常服,大建奇功。须与当归、枸杞合用方善也。"
出处:《中药志》
附方:①治一切诸风:青藤二、三月采之,不拘多少,入釜内,微火熬七日夜,成膏,收入瓷瓶内。用时先备梳三五把,量人虚实,以酒服一茶匙毕,将患人身上拍一掌,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,急以梳梳之。要痒止,即饮冷水-口便解。避风数日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青藤膏)
性状:①青藤的干燥藤茎呈细长圆柱形,直径5~20毫米,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及横向皮孔,节处膨大。体轻,质坚实而脆,易折断,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,不平坦,横切面韧皮部很窄,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,导管较大,中央为圆形的髓。气弱,味苦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青风藤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