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遂的功效_甘遂的用量和禁忌_甘遂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甘遂

汉语拼音:Gān Suí 别名:主田(《本经》),重泽、苦泽、甘泽、陵藁,甘藁、鬼丑(《吴普本草》),陵津(《广雅》),肿手花根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。 性味:苦甘,寒,有毒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吴普本草》:神农、桐君:苦,有毒
③《别录》:甘,大寒,有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甘遂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主田(《本经》),重泽、苦泽、甘泽、陵藁,甘藁、鬼丑(《吴普本草》),陵津(《广雅》),肿手花根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。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,除去泥土、外皮,以硫黄熏后晒干。

原形态:甘遂,又名:猫儿眼。
多年生肉质草本,高25~40匣米,全草含乳汁。根细长而微弯曲,部分呈连珠状或棒状,亦有呈长椭圆形者,外皮棕褐色。茎直立,淡紫红色。单叶互生,狭技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3~5厘米,宽6~10毫米,先端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;无柄或具短柄。杯状聚伞花序成聚伞状排列,通常5~9枝簇生于茎端,基部轮生叶状苞片多枚;有时从茎上部叶腋抽生1花枝,每枝顶端再生出1~2回聚伞式3分枝;苞叶对生;萼状总苞先端4裂,腺体4枚:花单性,无花被;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生于同一总苞中;雄花仅有雄蕊1;雌花位于花序中央,雌蕊1,子房三角卵形,3室,花柱3,柱头2裂。蒴果圆形。种子卵形,棕色。花期6~9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沟荒地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甘肃、河北等地。主产陕西、山东、甘肃、河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、长椭圆形,长3~9厘米,直径0.6~1.5厘米;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,略弯曲或扭曲,长3~10厘米,直径2~5毫米。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,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。质轻,易折断,断面粉性,皮部白色,约占半径的1/2,本部浅黄色。气微,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。以肥大饱满,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细腻,断面粉性足,无纤维者为佳。根细长,黄棕色,粉性少,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。

性味:苦甘,寒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吴普本草》:神农、桐君:苦,有毒。
③《别录》:甘,大寒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肠煎汤,0.5~1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泻水饮,破积聚。通二便。治水肿胀满,留饮,结胸,痢痫,噎膈,Y瘕积聚,二便不通。
①《本经》:主大腹疝瘕,腹满,面目浮肿,留饮宿食,破Y坚积聚,利水谷道。
②《别录》:下五水,散膀胱留热,皮中痞,热气肿满。
③《药性论》:能泻十二种水疾,治心腹坚满,下水,去痰水,主皮肤浮肿。
④《纲目》:泻肾经及隧道水湿,脚气,阴囊肿坠,痰迷癫痫,噎膈痞塞。

用药禁忌:气虚、阴伤、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。

归经:入脾、肺、肾经。
①《本草新编》:入胃、脾、膀胱、大、小肠五经。
②《得配本草》:入足少阴经气分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卒肿满,身面皆洪大:甘遂一分,粉之,猪肾一枚,分为七脔,入甘遂于中,以火炙之令熟。日一食,至四,五,当觉腹胁鸣,小便利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②治水肿腹满:牵牛子半两(生用),甘遂(微炒)一钱。上二味粗捣筛,分作二服。每服,水一盏,煎至五分,放温细呷,不计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二气汤)
③治卒身面浮肿,上气喘息:甘遂半两(煨令微黄),蒜瓣半两(煨熟,研),黑豆半两(炒热)。上药除蒜外,捣罗为末,用蒜并枣肉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,日二服。(《圣惠方》甘遂丸)
④治太阳中风,下利,呕逆,表解里来和,其人ZZ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粳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:芫花(熬)、甘遂、大戟。上三味,等分,各别捣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枣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纳药末。强人服一钱匕,羸人服半钱,温服之,平且服。若下少,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钱,得快下利后,糜粥自养。(《伤寒论》十枣汤)
⑤治病者脉伏,其人欲自利,利反快,虽利,心下续坚满,此为留饮欲去故也:甘遂(大者)三枚,半夏十二枚(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),芍药五枚,甘草如指大一枚(炙)。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和药汁煎取八合,顿服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甘遂半夏汤)
⑥治风热喘促,闷乱不安,俗谓之马脾风者:辰砂二钱半,轻粉半钱,甘遂一钱半(面襄煮,焙干)。上为细末,每服一字,用温浆水少许,上滴油一小点,抄药在上,沉下去,却以浆水灌之。(《田氏保婴集》无价散)
⑦治风痰迷心癫痫,及妇人心风血邪:甘遂二钱,为末,以猪心取三管血,和药,入猪心内,缚定,纸裹煨熟,取末,入辰砂末一钱,分作四丸。每服-丸,将心煎汤调下,大便下恶物为效,不下再服。(《济生方》遂心丹)
⑧治膈气哽噎:甘遂(面煨)五钱,南木香一钱,为末,壮者一钱,弱者五分,水酒调下。(《怪证奇方》)
⑨妇人少腹满如敦状,小便微难而不渴,生后者,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:大黄四两,甘遂二两,阿胶二两。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,其血当下。(《金匮要略》大黄甘遂汤)
⑩治宿食结于肠间,不能下行,大便多日不通。其证或因饮食过度,或因恣食生冷,或因寒火凝结,或因吐泻既久,胃气冲气,皆上逆不下降:生赭石二两(轧细),朴硝五钱,干姜二钱,甘遂钱半(轧细药汁送服)。热多者,去干姜;寒多者,酌加干姜数钱;呕多者,可先用赭石一两,干姜半钱煎服,以止其呕吐。呕吐止后,再按原方煎汤,送甘遂末服之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
⑾治二便不通:甘遂末以生面糊调,敷脐中及丹田内,仍艾灸三壮,饮甘草汤,以通为度。(《圣惠方》)
⑿治小便转脬:甘遂末一钱,猪苓汤调下。(《卫生杂兴》)
⑶治麻木疼痛:甘遂二两,蓖麻仁四两,樟脑一两。捣作饼贴之,内饮甘草(汤)。(《摘元方》万灵膏)
⒁治消渴:甘遂半两(用麸炒透里黄褐色),黄连(去须)一两。上件为细末,水漫蒸饼为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二丸,薄荷汤下,不拘时候。忌甘草三日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缩水丸)
⒂治偏肿:茴香、甘遂。上二味,各等分,为末。酒调二钱,食前服之。(《儒门事亲》)
⒃治脚气肿痛,肾脏风气,攻注下部疮痒:甘遂半两,木鳖子四个。为末,猪腰子一个,去皮膜,切片,用药四钱,掺在内,涅纸包,煨熟,空心食之,米饮下,服后须伸两足,大便行后,吃白粥二、三日为妙。(《本事方》)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主田(《本经》),重泽、苦泽、甘泽、陵藁,甘藁、鬼丑(《吴普本草》),陵津(《广雅》),肿手花根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。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,除去泥土、外皮,以硫黄熏后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根含三萜类,中有大戟酮、大戟二烯醇、α-大戟醇、表大戟二烯醇。尚含棕榈酸、柠檬酸、草酸、鞣质、树脂、葡萄糖、蔗糖,淀粉、维生素B1(7O微克/克)。

汉语拼音:Gān Suí

原形态:甘遂,又名:猫儿眼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沟荒地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甘肃、河北等地。主产陕西、山东、甘肃、河南等地。

性味:苦甘,寒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肠煎汤,0.5~1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小便不通:甘遂1两,研为细末,装瓶备用。用时以甘遂末3钱,面粉适量,麝香少许(亦可用冰片代)。加温开水调成糊状,外敷中极穴处(脐下4寸),方圆约2寸,一般30分钟即见小便通利,无效时可继续使用或加热敷。治疗不同疾病引起的小便不通患者8例,外敷1次即排尿的5例,外敷2次排尿的2例,外敷2次再加热敷而排尿的1例。

归经:入脾、肺、肾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卒肿满,身面皆洪大:甘遂一分,粉之,猪肾一枚,分为七脔,入甘遂于中,以火炙之令熟。日一食,至四,五,当觉腹胁鸣,小便利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性状: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、长椭圆形,长3~9厘米,直径0.6~1.5厘米;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,略弯曲或扭曲,长3~10厘米,直径2~5毫米。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,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。质轻,易折断,断面粉性,皮部白色,约占半径的1/2,本部浅黄色。气微,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。以肥大饱满,表面白色或黄白色,细腻,断面粉性足,无纤维者为佳。根细长,黄棕色,粉性少,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。

炮制:甘遂:拣去杂质,用水漂净,捞出,晒干。醋甘遂:取净甘遂,用醋拌匀,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,取出晾干(每甘遂100斤,用醋30~50斤)。煮甘遂: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,加水煮透,取出,除去豆腐,晒至八成干,切碎晒干(每甘遂100斤,用豆腐50斤)。煨甘遂:取净甘遂置锅内,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,取出,筛去麸皮(每甘遂100斤,用麦麸30~40斤)。

注意:气虚、阴伤、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猫儿眼[西北]、化骨丹、甘泽、肿手花、萱根子

英文名:RADIX KANSUI

药材基源: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. mss. 的干燥块根。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,撞去外皮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Gān Suí

性状鉴别:本品呈椭圆形、长圆柱形或连珠形,长1~5cm,直径0。5~2。5cm。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粉性,白色,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;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。气微,味微甘而辣。

性味:苦,寒;有毒。

用法用量:0。5~1。5g,炮制后多入丸散用。

功效与作用:泻水逐饮。用于水肿胀满,胸腹积水,痰饮积聚,气逆喘咳,二便不利。

用药禁忌:体弱及孕妇禁用;不宜与甘草同用。

归经:归肺、肾、大肠经。

性状:本品呈椭圆形、长圆柱形或连珠形,长1~5cm,直径0。5~2。5cm。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粉性,白色,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;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。气微,味微甘而辣。

炮制:醋甘遂:取净甘遂,用醋拌匀,炒至微干,晾凉。每100kg甘遂,用醋30kg。

注意:体弱及孕妇禁用;不宜与甘草同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主田、重泽、甘藁、陵藁、甘泽、苦泽、白泽、鬼丑、陵泽、肿手花根、九头狮子草、化骨丹、肿手花、头痛花、猫儿眼。

英文名:Gansui Root, Root of Gansui, Root of Kansui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快根。

化学成分:根含γ-大戟醇(γ-euphorbol,euphol)又名大戟二烯酸(euphadienol,a-euphol),大戟醇(a-euphorbol,euphorba-dienol,euphorbol),甘遂酸(tirucallol,kanzuiol)又名20-表大戟二烯醇(20-epieuphol),20-脱氧巨大戟萜醇(20-deoxyin-genol),20-脱氧巨大戟萜醇-3-苯甲酸酯(20-deoxyingenol-3-ben-zoate),20-脱氧巨大戟萜醇-5-苯甲酸酯(20-deoxyingenol-5-ben-zoate),巨大戟萜醇(ingenol),巨大戟萜醇-3-(2,4-癸二烯酸酯)-20-乙酸酯[ingenol-3-(2,4-decadienoate)-20-acetate],13-氧化巨大戟萜醇(13-oxyingenol),13-氧化巨大戟萜醇-13-十二酸酯-20-乙酸酯(13-oxyingenol-13-dodecanoate-2o-hexanoate),甘逐萜酯A、B(kansuinine A、B),甘遂大戟萜酯(kansuiphorin)A、B、C、D。Β-香树脂醇乙酸酯(β-amyrin acetate),β-谷甾醇(sitosterol),β-谷甾醇葡萄糖甙(sitosterol glucoside),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cycloartanol),1,1-双(2,6-二羟基-3-乙酰基-4-甲氧基苯基)甲烷[1,1-bis(2,6-dihydroxy-3-acetyl-4-metho-xyphenyl)methane]和甲基(2,4-二羟基-3-醛基-6-甲氧基)苯基甲酮[methyl(2,4-dihydroxy-3-formyl-6-methoxy)phenylke-tone]。尚含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枸橼酸(citric acid),草酸(oxalic acid),鞣质,树脂,葡萄糖(glucose),蔗糖(sucrose),淀粉,维生素B1等。

汉语拼音:Gān Suí

原形态:甘遂 多年生草本,高25-40cm。全株含白色乳汁。根细长,弯曲,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、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,外表棕褐色。茎常从基部分枝,下部带紫红色,上部淡绿色。叶互生;无柄;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,长2-9cm,宽4-10m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全缘。杯状聚伞花序顶生,伞梗5-9,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,长1.5-2cm,宽8-9mm;每伞梗常再次分叉,细弱,长2-4cm;苞叶1对,三角状卵形,长5-9mm,全缘。总苞陀螺形,长约2mm,先端4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边缘具白毛,腺体4,新月形,黄色,两端有角,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;雄花8-13,每花具雄蕊1;雌花1,位于雄花中央,花柱3,分离,柱头2裂。蒴果近球形,无毛,灰褐色,长约2mm。花期4-6月,果期6-8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多生于草坡、农田地埂、路旁等处。
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0ml,冷浸24h,滤过。取滤液2ml,置蒸发皿中,在水浴上蒸干,加醋酐1ml溶解,浆溶液置试管中,沿管壁加浓硫酸1ml,两液界面出现紫红色(检查甾醇)

性味:味苦;性寒;有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入丸、散,0.5-1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内服宜用炮制品。

功效与作用:泻水逐饮;破积通便。主水肿;腹水;留饮结胸;癫痫;喘咳;大小便不通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衍义》:甘遂,今惟用连珠者,然《经》中不言。此药专于行水,攻决为用,入药须斟酌。

归经:脾;肺;肾;膀胱;大肠;小肠经

出处:出自1.《本经》。

附方:十枣汤《伤寒论》:主治悬饮。大陷胸汤《伤寒论》:证治结胸证。甘遂半夏饮《金匮要略》。甘遂半夏汤《金匮要略》:治主妇人水血俱结血室。甘遂丸《太平圣惠方》:攻逐水湿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根椭圆形、长圆柱形或连珠形,长1-5cm,直径0.5-2.5cm。除去栓皮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凹陷处有棕色栓皮残留;未去棕红色栓皮者,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粉性,皮部类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;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。气微,味微甘、辛,有刺激性。以肥大。类白色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
炮制:1.甘遂:拣去杂质,用水漂净,捞出,晒干。

注意:气虚、阴伤、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甘遂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