蚕茧草的功效_蚕茧草的用量和禁忌_蚕茧草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蚕茧

汉语拼音:Cán Jiǎn Cǎo 别名:紫蓼、水咙蚣、香烛干子(江苏),小蓼子草、寥于草 性味: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平,无毒。"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蚕茧草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蚕茧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紫蓼、水咙蚣、香烛干子(江苏),小蓼子草、寥于草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蚕茧草的全草。

化学成分:蚕茧草叶含矢车菊素3,5-二葡萄糖甙(cyani-din-3,5-diglucoside),矢车菊素(cyanidin),飞燕草素(delphini-din),锦葵花素(malvidin)[1]。

汉语拼音:Cán Jiǎn Cǎo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1m。茎棕褐色,单一或分枝,节部常膨大。叶互生;几无柄;托叶鞘筒状,外面有紧贴刺毛,边缘睫毛较长;叶片披针形,长6-12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,两面有伏毛及细小腺点,有时无毛,但叶脉及叶缘往往有紧贴刺毛。穗状花序,长可达10cm;苞片有缘毛,内有4-6朵花,花梗伸出苞外;花被5裂,白色或淡红色;雄蕊8;花柱2-3,基部合生,柱头头状。瘦果卵形,两面凸出,长约2mm,黑色,有光泽,包干宿存花被内。花期9-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水沟、路旁草丛中。

性味:辛;性温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;适量,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解毒;止痛;透疹。主疮疡肿痛;诸虫咬伤;腹泻;痢疾;腰膝寒痛;麻疹透发不畅。

各家论述:《本草拾遗》:主蚕及诸虫咬人 ,恐毒入腹,煮汁服之。生捣敷疮。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
性状:性状鉴别 茎技圆柱形,上部或有分枝,表面棕褐色,无毛,断面中空。叶皱缩,易破碎,亚革质,长椭圆状披形或披外形,长6-12cm,宽1-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均被短伏毛;托叶鞘筒状,褐色,膜质,先端截形,有长缘毛。花序穗状,圆柱形,常2-3个,间或单个着生枝端;花被白色或黄白色,长3-6mm。瘦果卵圆形,两面凸出,黑色,有光泽,包被于宿存花被内。气微,味微涩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蓼子草、小蓼子草、红蓼子

药材基源:蓼科蓼属植物蚕茧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n.的全草。秋季采集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Cán Jiǎn Cǎo

性味:辛,温。

用法用量:2~3钱。

功效与作用:散寒活血,止痢。用于腰膝寒痛,麻疹,菌痢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寥科植物蚕茧草的全草。

汉语拼音:Cán Jiǎn Cǎo

原形态: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可达1米。茎棕褐色,单一或分枝,节部通常膨大、叶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渐尖,两面有伏毛及细小腺点,有时无毛,但叶脉及叶缘往往有紧贴刺毛;托叶鞘筒状,外面亦有紧贴刺毛,边缘睫毛较长。穗状花序,长可达10厘米以上;苞片有缘毛,内有花4~6朵,花梗伸出苞外;花被5裂,白色或淡红色,长2.5~6毫米;花柱3。瘦果卵圆形,两面凸出,长约2毫米,黑色而光滑,全体包于宿存的花被内,花期9~10月。

资源分布:野生于水沟或路旁草丛中。分布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北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

性味: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平,无毒。"

功效与作用:《本草拾遗》:"主蚕及诸虫咬人,恐毒入腹,煮汁服之。生捣敷疮。"

出处:《本草拾遗》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蚕茧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