羊蹄的功效_羊蹄的用量和禁忌_羊蹄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羊蹄

汉语拼音:Yánɡ Tí 别名:东方宿、连虫陆、鬼目、败毒菜根、羊蹄大黄、土大黄、牛舌根、牛蹄、牛舌大黄、野萝卜、野菠菱、癣药、山萝卜、牛舌头、牛大黄 性味:苦;性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羊蹄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羊蹄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东方宿、连虫陆、鬼目、败毒菜根、羊蹄大黄、土大黄、牛舌根、牛蹄、牛舌大黄、野萝卜、野菠菱、癣药、山萝卜、牛舌头、牛大黄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。

化学成分:羊蹄报及根茎含有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(emodin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黄酚(chrysophanol),总量l.73%,其中结合型0.27%,游离型l.46%[1]。还含有酸模素(musizin)即是尼泊尔羊蹄素[1]。

汉语拼音:Yánɡ Tí

原形态:1.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根粗大,断面黄色。茎直立,通常不分枝。单叶互生,具柄;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基生叶较大,长16-22cm,宽4-9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至微心形,边缘微状波皱褶。总状花序顶生,每节花簇略下垂;花两性,花被片6,淡绿色,外轮3片展开,内轮3片成果被;果被广卵形,有明显的网纹,背面各具一卵形疣状突起,其表面有细网纹,边缘具不整齐的微齿;雄蕊6,成3对;子房具棱,1室,1胚珠,花柱3,柱头细裂。瘦果宽卵形,有3棱,先端尖,角棱锐利,长约2mm,黑褐色,光亮。花期4月,果期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山野、路旁、湿地。

性味:苦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;煎汤,9-15;捣汁;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磨汁涂;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通便;凉血止血;杀虫止痒。主大便秘结;吐血衄血;肠风便血;痔血;崩漏;疥癣;白秃;痈疮肿毒;跌打损伤

各家论述:1.《本经》:主头秃疥瘙,除热,女子阴蚀。

归经:心;肝;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1.陶弘景:羊蹄今人呼名秃菜,即是蓄音之讹。《诗》云,言采其蓄。又一种极相似而味酸,呼为酸模,根亦疗疥也。

附方:1.羊蹄根散(《医宗金鉴》),主治癣。2.验方(《圣惠方》):羊蹄根,以水一大盏,煎取六分,去滓,温温顿服之,主治便秘。

性状:性状鉴别(1)羊蹄 根类圆锥形,长6-18cm,直径0.8-1.8cm。根头部有残留茎基及支根痕。根表面棕灰色,具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祥疤痕。质硬易折断,断面灰黄色颗粒状。气特殊,味微苦涩。

注意:《本草汇言》:脾胃虚寒,泄泻不食者切勿入口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东方宿、连虫陆、鬼目(《本经》),败毒菜根(《永类钤方》),羊蹄大黄(《庚辛玉册》),土大黄(《滇南本草》),牛舌根(《镇江府志》),牛舌大黄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鸡脚大黄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。8~9月采取。

原形态:①羊蹄,又名:蘧(《诗经》),恶菜(《毛诗传,),V(《广雅》),牛颓(陆玑《诗疏》),蓄(《别录》),秃菜(陶弘景),猪耳朵(《救荒本草》),秃叶、天王叶(《滇南本草图说》),败毒菜、牛舌菜、水黄芹(《纲目》),牛舌片、野萝卜、野qQ、大头黄、羊耳朵、癣草。
多年生草本,根粗大黄色。茎直立,高1米许。根生叶丛生,有长柄,叶片长椭圆形,长10~25厘米,宽4~10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或带楔形,边缘呈波状;茎生叶较小,有短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每节花簇略下垂;花被6,淡绿色,外轮3片展开,内轮3片成果被;果被广卵形,有明显的网纹,背面各具一卵形疣状突起,其表有细网纹,边缘具不整齐的微齿;雄蕊6,成3对;子房具棱,1室,1胚珠,花柱3,柱头细裂。瘦果三角形,先端尖,角棱锐利,长约2毫米,褐色,光亮。有3片增大的果被包覆。花期4月。果熟期5月。
生于山野、略旁或湿地。分布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各地。
②尼泊尔羊蹄,又名:牛儿黄草、尼泊尔酸模、牛儿大黄。
多年生草本,根粗大。茎圆形,有浅棱,高0.7~1.5米,直立。单叶五生,叶柄细;茎生叶长椭圆形、卵状长椭圆形至三角状卵形,长20~40厘米,宽3~5厘米,或更大,先端短尖,基部心脏形或圆形,边缘具不整齐之波状起伏,上部偶有杂于花序中的少数叶。总状花序,花簇之间有距离,花梗中部有明显的关节;花被6,内轮3枚扩大为果被,卵圆形,网脉突出而明显,中央有长椭圆形的疣状突起,边缘有针状齿,每侧约10枚,齿端成钩状;雄蕊6;子房三棱形,花柱3,柱头流苏状。瘦果三角形,有光泽。花期5月。
喜生于低山温暖地区的路旁及沟边。分布我国中部及西南部。
以上两种植物的叶(羊蹄叶)、果实(羊蹄实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性味:苦,寒,有小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②《别录》:无毒。
③《唐本草》:味辛苦,有小毒。
④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甘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;捣汁或熬膏。外用:捣敷,磨汁涂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通便,利水,止血,杀虫。治大便燥结,淋浊,黄疸,吐血,肠风,功能性子宫出血,秃疮,疥癣,痈肿,跌打损伤。
清热解毒,杀虫止痒,通便。用于皮肤病、疥癣、各种出血、肝炎及各种炎症。
①《本经》:主头秃疥瘙,除热,女子阴蚀。
②《别录》:主浸淫疽痔,杀虫。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癣,杀一切虫肿毒,醋摩贴。
④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晒干为末,敷马刀,石痈,疔毒,癣疮,疥癞,痈疽,瘘疬等症,用醋为使,破烂用油调搽。
⑤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:治诸热毒,泻六腑实火,泻六经客热,退虚痨发烧,利小便,治热淋。杀虫,搽癣疮、癞疮。

用药禁忌:《本草汇言》:脾胃虚寒,泄泻不食者切勿入口。

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:入手少阴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大便卒涩结不通:羊蹄根一两(锉)。以水一大盏,煎取六分,去滓,温温顿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产后风秘:羊蹄根锉研,绞取汁三、二匙,水半盏,煎一、二沸,温温空肚服。(《本草衍义》)
③治赤白浊:羊蹄根每用三钱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④治湿热黄疸:羊蹄根五钱,五加皮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⑤治热郁吐血:羊蹄草根和麦门冬煎汤饮,或熬膏,炼蜜收,白汤调服数匙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⑥治肠风下血:败毒菜根(洗切)、连皮老姜各半盏。同炒赤,以无灰酒淬之,碗盖少倾,去滓,任意饮。(《永类钤方》)
⑦治内痔便血:羊蹄根八钱至一两,较肥的猪肉四两。放瓦罐内,加入清水,煮至肉极烂时,去药饮汤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⑧治肛门周围炎症:羊蹄根(鲜品)一两到一两半。水煎冲冰糖,早晚空腹服。(福建《中草药新医疗资料选编》)
⑨治女人阴蚀疼痛:羊蹄煎汤揉洗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⑩治喉痹卒不语:羊蹄独根者,勿见风日,以三年醋研和如泥,生布拭喉令亦,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⑾治疬疡风:羊蹄草根,于生铁上酽醋磨,旋旋刮取,涂于患上;未瘥,更入硫黄少许,同磨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⑿治白秃:羊蹄草根(独根者,勿见风日),以三年醋研和如泥,生布拭疮令去,以敷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⒀治疥:羊蹄根(捣),和猪脂涂上,或着少盐佳。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)
⒁治细癣:羊蹄根于磨石上以苦酒磨之,以敷疮上;当先刮疮,以火炙干后敷四、五过。(《千金方》)
⒂治癣疮久不瘥:羊蹄根捣绞取汁,用调腻粉少许如膏,涂敷癣上,三、五遍;如干,即猪脂调和敷之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⒃治瘙窟温癣痒,浸淫日广,痒不可忍,搔之黄水出,瘥后复发:取羊蹄根去土,细切捣碎敷上一时间,以冷水洗,日一敷,若为末敷之亦得。(《履幢岩本草》)
⒄治头风白屑:羊蹄草根曝干,捣罗为末,以羊胆汁调,揩涂头上。(《圣惠方》)
⒅治汗斑初起:硼砂研末,用鲜羊蹄根蘸擦之;或单用鲜羊蹄根擦患处。初起者有效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⒆治跌打损伤:鲜羊蹄根适量,捣烂,用酒炒热,敷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⒇结肠(便闭)。用羊蹄根一两,加水一大碗,煎至六成,温服。
(21)肠风下血。用羊蹄根洗净,切细,加连皮老姜各半碗,是炒赤,以酒淬过,去渣,适量饮服。
(22)喉痹。用羊蹄根,在陈醋中研成泥。先以布把喉外擦红,再把药涂上。
(23)顽癣。用羊蹄根绞出汁,加轻粉少许,调成膏涂癣上,三、五次即愈。又方:用羊蹄根五升,在桑柴火上煮开四、五次,取汁洗癣,同时以羊蹄汁和矾末涂搽。
(24)湿癣(痒不可忍,出黄水,愈后易复发)。用羊蹄根捣烂,和醋调匀涂搽。过一阵,用冷水洗去。一天治一次。析采得的羊蹄磨醋涂癣,有奇效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土大黄、牛舌头、羊舌头、野菠菜、羊蹄叶

药材基源: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 或羊蹄R. japonicus Houtt.,以根或全草入药。春、秋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。全草全年可采,或秋季采割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Yán Tí

性味:苦、酸,寒。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3~5钱,鲜品1~2两;外用适量,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止血,通便,杀虫。用于鼻出血,功能性子宫出血,血小板减少性紫癜,慢性肝炎,肛门周围炎,大便秘结;外用治外痔,急性乳腺炎,黄水疮,疖肿,皮癣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东方宿、连虫陆、鬼目(《本经》),败毒菜根(《永类钤方》),羊蹄大黄(《庚辛玉册》),土大黄(《滇南本草》),牛舌根(《镇江府志》),牛舌大黄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鸡脚大黄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。8~9月采取。

化学成分:羊蹄根含大黄根酸、大黄素、呢坡定基-3-甲基萘)。

汉语拼音:Yánɡ Tí

原形态:①羊蹄,又名:蘧(《诗经》),恶菜(《毛诗传,),荲(《广雅》),牛颓(陆玑《诗疏》),蓄(《别录》),秃菜(陶弘景),猪耳朵(《救荒本草》),秃叶、天王叶(《滇南本草图说》),败毒菜、牛舌菜、水黄芹(《纲目》),牛舌片、野萝卜、野莙荙、大头黄、羊耳朵、癣草。

性味:苦,寒,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;捣汁或熬膏。外用:捣敷,磨汁涂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:取尼泊尔羊蹄干品30克,煎分3次服;或用尼泊尔羊蹄粉3克,开水冲服,每日3~4次。治疗42例,平均4天止血。重症33例,显效13例,有效17例,无效3例;轻症9例,显效4例,有效4例,无效1例。

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少阴经。"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大便卒涩结不通:羊蹄根一两(锉)。以水一大盏,煎取六分,去滓,温温顿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注意:《本草汇言》:"脾胃虚寒,泄泻不食者切勿入口。"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羊蹄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