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大黄的功效_土大黄的用量和禁忌_土大黄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土大黄

汉语拼音:Tǔ Dài Huánɡ 别名:吐血草、箭头草、救命王、金不换、红筋大黄、野蒿荬、广角、铁蒲扇、大晕药、包金莲、止血草、牛大黄、土三七、血当归、萝卜奇、血三七、癣药、化血莲 性味:辛;苦;性凉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土大黄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吐血草、箭头草、救命王、金不换、红筋大黄、野蒿荬、广角、铁蒲扇、大晕药、包金莲、止血草、牛大黄、土三七、血当归、萝卜奇、血三七、癣药、化血莲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。

化学成分:土大黄根及根茎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素(emodin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黄酚(chrysophanol)衍生物其总量为1.14%,其中结合型0.87%,游离型0.27%,还含有酸模素(musizin)及大量鞣质[1]。根中还含6-O-丙二酰基-β-甲基-D-吡喃葡萄糖甙(6-O-maloynyl-β-methyl-D-glucopyranoside)及阿斯考巴拉酸(ascorbalamic acid)[2]。

汉语拼音:Tǔ Dài Huánɡ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厚且大,黄色。茎粗壮直立,高约1m。根生叶大,有长柄;托叶膜质;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;茎生叶互生,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,茎上部叶渐小,变为苞叶圆锥花序,花小,紫绿色至绿色,两性,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;花被片6,淡绿色,2轮,宿存,外轮3片披针形,内轮3片,随果增 大为果被,缘有牙齿,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;雄蕊6;子房1室,具棱,花柱3,柱头毛状。瘦果卵形,具3棱,茶褐色。种子1粒。花果期5-7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原野山坡边。

性味:辛;苦;性凉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~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磨汁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 凉血止血; 祛瘀消肿;通便;杀虫。主肺痨咳血;肺痛;吐血;瘀滞腹痛;跌打损伤;大便秘结;痄腮;痈疮肿毒;烫伤;疥癣;湿疹

各家论述:1.汪连仕《采药书》:治吐血。军中箭伤,置之。2.《纲目抬遗》:破瘀生新。治跌打,消痈肿,止血;愈疥癣,和糖醋捣擦。治肺痈。3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无名肿毒,消血热。4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开胃健脾,补体虚力弱。5.《湖南药物志》:疏风祛湿,杀虫止痒,清热解毒。

归经:肺;脾;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性状: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,直径约3cm,有少数分枝,顶端有茎基与叶基残余呈棕色鳞片状及须毛纤维状,有的具侧芽及须状根,并有少数横纹。根粗长圆锥形,长约17cm,直径达1.8cm,表面棕色至棕褐色,上段具横纹,其下具多数纵皱纹,散有横长皮孔样疤痕及点状须根痕。质硬,断面黄色,可见棕色形成层环及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稍苦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红筋大黄、金不换[江西、湖北]、血三七、化雪莲、鲜大青[江苏苏州]

药材基源: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土大黄Rumex madaio Makino[R. daiwoo Makino],以根和叶入药。秋季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叶随用随采。

化学成分:根含蒽醌类。

汉语拼音:Tǔ Dài Huán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1米左右。根肥厚而大,黄色。茎直立,紫绿色。基生叶具长柄;茎生叶卵状披针形,互生。夏季开淡绿色小花,花被6片。瘦果卵形,有三棱,茶褐色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脚、路边、田野;亦有栽培。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及广东等省。

性味:苦、辛,凉。

用法用量:根、叶3~5钱(鲜品0.5~1两);外用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止血,祛瘀,通便,杀虫。用于肺脓疡,肺结核咯血,衄血,流行性乙型脑炎,急、慢性肝炎,便秘;外用治跌打损伤,烧烫伤,痈疖肿毒,流行性腮腺炎,疥疮,湿疹,皮炎。

附方:1、流行性乙型脑炎:土大黄鲜叶1~2两,水煎。口服或鼻饲灌服,每天2~3次。高热者可加安乃近;重型或极重型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吐血草、箭头草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救命王(《慈航活人书》),金不换(《纲目拾遗》),红筋大黄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野蒿荬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,广角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铁蒲扇、大晕药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包金莲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血当归、癣药、土三七、萝卜奇、止血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化血莲(《江西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。9~10月采收。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厚且大,黄色。茎粗壮直立,高约1米,绿紫色,有纵沟。根出叶长大,具长柄;托叶膜质;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,长15~30厘米,宽12~20厘米,先端钝圆,基部心形、全缘,下面有小瘤状突起;茎生叶互生,卵状披针形,至上部渐小,变为苞叶。圆锥花序,花小,紫绿色至绿色,两性,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;花被6,淡绿色,2轮,宿存,外轮3片披针形,内轮3片,随果增大为果被,缘有牙齿,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;雄蕊6;子房1室,具棱,花柱3,柱头毛状。瘦果卵形,具3棱,茶褐色。种子1粒。花、果期5~7月。
本植物的叶(土大黄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原野山坡边。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。产四川、贵州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根肥厚粗大,外表暗褐色,皱折而不平坦,残留多数细根。一般切成块状,断面黄色,可见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沟条纹。味苦。

性味:辛苦,凉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性平。
②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性凉。
③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味辛,性平。
④《江西草药》:性寒,味辛苦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磨汁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行瘀,杀虫,解毒。治咳血,肺痈,腮腺炎,大便秘结,痈疡肿毒,湿疹,疥癣,队打损伤,烫伤。
①汪连仕《采药书》:治吐血。军中箭伤,罨之。
②《纲目拾遗》:破瘀生新。治跌打,消痈肿,止血;愈疥癣,和糖醋捣擦。治肺痈。
③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无名肿毒,消血热。
④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开胃健脾,补体虚力弱。
⑤《湖南药物志》:疏风祛湿,杀虫止痒,清热解毒。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附方:①治痨伤吐血:金不换鲜根连叶七钱至一两,百合三钱,冰糖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②治咳嗽吐血,跌打受伤吐血:金不换五至七钱,和精猪肉切细,做成肉饼,隔水蒸熟食之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③治肺痈:金不换草根一两,捣汁酒煎服三次,(《百草镜》)
④治腮腺炎:鲜土大黄根、鲜天葵根各适量,酒糟少许,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皮炎,湿疹:土大黄适量,煎水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⑥治癣癞:土大黄根以石灰水浸二小时,用醋磨搽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⑦治肿毒初起:金不换草,根叶不拘,五钱。捣碎,陈酒煎服。(《百草镜》)
⑧治脚肿烂及小儿清水疮:土大黄根捣烂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⑨治大便秘结:土大黄根一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⑩治汤火伤:土大黄根适量,研末。麻油调敷伤处。(《江西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吐血草、箭头草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救命王(《慈航活人书》),金不换(《纲目拾遗》),红筋大黄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野蒿荬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,广角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铁蒲扇、大晕药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包金莲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血当归、癣药、土三七、萝卜奇、止血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化血莲(《江西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根。9~10月采收。

化学成分:根含蒽醌类。

汉语拼音:Tǔ Dài Huánɡ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厚且大,黄色。茎粗壮直立,高约1米,绿紫色,有纵沟。根出叶长大,具长柄;托叶膜质;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,长15~30厘米,宽12~20厘米,先端钝圆,基部心形、全缘,下面有小瘤状突起;茎生叶互生,卵状披针形,至上部渐小,变为苞叶。圆锥花序,花小,紫绿色至绿色,两性,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;花被6,淡绿色,2轮,宿存,外轮3片披针形,内轮3片,随果增大为果被,缘有牙齿,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;雄蕊6;子房1室,具棱,花柱3,柱头毛状。瘦果卵形,具3棱,茶褐色。种子1粒。花、果期5~7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原野山坡边。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。产四川、贵州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
性味:辛苦,凉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磨汁涂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行瘀,杀虫,解毒。治咳血,肺痈,腮腺炎,大便秘结,痈疡肿毒,湿疹,疥癣,队打损伤,烫伤。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附方:①治痨伤吐血:金不换鲜根连叶七钱至一两,百合三钱,冰糖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中医药实验研究》)

性状:干燥根肥厚粗大,外表暗褐色,皱折而不平坦,残留多数细根。一般切成块状,断面黄色,可见有由表面凹入的深沟条纹。味苦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土大黄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