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黄瓜藤

汉语拼音:Huán Qún Zhú Sūn 别名:杂色竹荪、网纱菇 性味:味苦;性凉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黄瓜藤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黄瓜藤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黄瓜藤的功效_黄瓜藤的用量和禁忌_黄瓜藤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。6月采。阴干或鲜用。

性味: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平,味淡,无毒。
②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苦,平,有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撒。

功效与作用:利水,解毒。治痢疾,淋病,黄水疮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治疮痈,流注。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利水、通淋、消胀。
③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治痢疾。
④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祛痰镇痉。
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黄水疮:黄瓜藤(阴干,火焰存性)、枯矾。为细末,搽疮上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癫痫:黄瓜藤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。6月采。阴干或鲜用。

汉语拼音:Huánɡ Guā Ténɡ

性味: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淡,无毒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撒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高血压病

出处: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黄水疮:黄瓜藤(阴干,火焰存性)、枯矾。为细末,搽疮上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杂色竹荪、网纱菇

英文名:Cucumber stem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tyophora muclticolor Berk.et Br.

药材基源:为鬼笔科真菌黄裙竹荪的子实体。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汉语拼音:Huán Qún Zhú Sūn

原形态:子实体高6-16.5m。菌盖钟形,高2.2-2.8cm,宽1.9-2.2cm。有显着的网络状凹穴,橘黄色,内有暗青褐色,粘性孢体,顶端平,中部具穿孔。菌裙柠檬黄色至橘黄色,长6.5-7.5cm,直径2-5cm,网眼多角形。菌柄近白色或淡橙黄色,海绵状,中空,粗1.6-2.3cm。菌托带淡紫色,(2.5-4)cm×(2-3.5)cm。孢子椭圆形,(3.5-4.5)μm×(1.5-2)μm。壁光滑,透明。

生态环境:生于竹林下或阔叶混交林下。夏、秋季单生或群生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子实体长条形,长6-16.5cm,表面黄白色至橘黄色。菌盖钟形,长2.2-2.8cm,宽1.9-2.2cm,橘黄色,有显着的网格状凹穴,顶端平,中央具穿孔。菌裙长6.5-7.5cm,直径2-5cm,橘黄色,网眼多角形。菌柄黄白色,或淡橘黄色,海绵状,中空,粗1.6-2.3cm。菌托淡紫色。质柔韧。气香,味淡;有毒。

性味:味苦;性凉

用法用量:外用:适量,浸酒涂。

功效与作用:燥湿杀虫。主足癣湿烂;瘙痒

各家论述:1.《陆川本草》:治疮痈,流注。

用药禁忌:本品有毒,不可内服。

归经:归心;肺以

出处: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
附方:①治黄水疮: 黄瓜藤(阴干,火焙存性)、枯矾。为细末,搽疮上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②治癫痫: 黄瓜藤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黄瓜藤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