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雷公藤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雷公藤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雷公藤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震龙根、蒸龙草、莽草、水莽子、水莽兜、黄藤、大茶叶、水莽、黄藤草、红柴根、菜虫药、断肠草、黄藤根、黄药、水脑子根、南蛇根、三棱花、早禾花、红紫根、黄腊藤、水莽草、红药、山砒霜、黄藤木。
英文名:Common Threewingnut Root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木质部。皮部毒性太大,常刮去之。亦有带皮入药者。
化学成分:根含雷公藤碱(wilfordine),雷公藤次碱(wilforine),雷公藤碱乙(wilforgine),雷公藤碱丁即雷公藤春碱(wil-皮酰胺(celacinnine),南蛇藤β-呋喃甲酸胺(celafurine),南蛇藤苄酰胺(celagbenzine),雷公藤内酯(wilforlide)A、B,雷酚萜醇(triptonoterpenol),16-羟基雷公藤内酯醇(16-hydroxytripto-lide),雷公藤内酯醇即雷公藤甲素(triptolide),表雷公藤内酯三醇(epitriptriolide),雷贝壳杉烷内酯(tripterifordine),对映-雷贝壳杉烷内酯(antriptolactone),雷公藤酸(tripterygic acid),直楔草酸(orthosphen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及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。
汉语拼音:Léi Gōnɡ Ténɡ
原形态:雷公藤 落叶蔓性灌木,长达3m。小枝棕红色,有4-6棱,密生瘤状皮孔及锈色短毛。单叶互生,亚革质;叶柄长约5mm;叶片椭圆形或宽卵形,长4-9cm,宽3-6cm,先端短尖,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、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光滑,下面淡绿色,主、侧脉在上表面均稍突出,脉上疏生锈褐色柔毛。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5-7cm,被锈色毛。花杂性,白绿色,直径达5mm;萼为5浅裂;花瓣5,椭圆形;雄蕊5,花丝近基部较宽,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;花柱短,柱头6浅裂;子房上位,三棱状。蒴果具3片膜质翅,长圆形,长达14mm,宽约13mm,翅上有斜生侧脉。种子1,细柱状,黑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背阴多湿的山坡、山谷、溪边灌木林中。
性状鉴别: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5g,加氨水(1→10)湿润,加乙醚30ml,浸泡1h,并时时振摇,滤过。滤液分置2支试管中,一管置水浴上蒸干,加冰醋酸0.5ml,醋研2ml,振摇溶解,沿管壁缓缓加硫酸1ml。在两液层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;另一管置水浴上浓缩至1ml,吸取1滴置于滤纸上,喷以碘化银钾试液,吹干后显橙红色斑点。
性味:苦;辛;大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去皮根木质部分15-25g;带皮根10-12g。均需文火煎1-2h。也可制成糖浆、浸膏片等。岩研粉装胶囊服,每次0.5-1.5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研粉或捣烂或;或制成酊剂、软膏涂擦。
功效与作用:1.治疗麻风反应:雷公藤干根彻底去除内外两层皮,将木质部切片晒干。每用4钱,加水2500ml,文火煎(不加盖)3-4小时,取褐色药液250ml,早晚分服,3-4天为一疗程。曾治各型麻风反应167例(其中结核型27例,瘤型140例),均在服药2-3剂后控制症状。
各家论述:《湖南药物志》:杀虫,消炎,解毒。
归经:心;肝经
出处:出自《中国药植志》
附方:①治风湿关节炎: 雷公藤根、叶,捣烂外敷,半小时后即去,否则起泡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②治皮肤发痒: 雷公藤叶,捣烂,搽敷。 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③治腰带疮: 雷公藤花、乌药,研末调擦患处。 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性状: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扭曲,常具茎残基。直径0.5-3cm,商品常切成长短不一的段块。表面土黄色至黄棕色,粗糙,具细密纵向沟纹及环状或半环状裂隙;栓皮层常脱落,脱落处显橙黄色。皮部易剥离,露出黄白色的木部。质坚硬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纤维性;横切面木栓层橙黄色,显层状;韧皮部红棕色;木部黄白色,密布针眼状孔洞,射线较明显。根茎性状与根相似,多平直,有白色或浅红色髓部。气微、特异,味苦徽辛。有大毒。
炮制:1.净制:除去杂质花摘除花柄及蒂。
注意:本品有大毒,内服宜慎。凡疮痒出血者慎用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别名:黄藤、黄腊藤、菜虫药、红药、水莽草
药材基源: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. f.,以根、叶、花及果入药。根秋季采;叶夏季采;花、果夏秋采。
汉语拼音:Léi Gōn Tén
性味:苦、辛,凉。有大毒。
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,或捣汁搽患处。
功效与作用:祛风,解毒,杀虫。外用治风湿性关节炎,皮肤发痒,杀蛆虫、孑孓,灭钉螺,毒鼠。
用药禁忌:不可内服。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,否则起泡。
注意:不可内服。敷药时间不可超过半小时,否则起泡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黄藤根、黄药、水莽草、断肠草、菜虫药、南蛇根、三棱花,旱禾花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黄藤木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红药、红紫根、黄藤草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、叶及花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:攀援藤本,高2~3米。小枝红褐色,有棱角,具长圆形的小瘤状突起和锈褐色绒毛。单叶互生,亚革质,卵形、椭圆形或广卵圆形,长5~10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或阔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光滑,下面淡绿色,主脉和侧脉在叶的两面均稍隆起,脉上疏生锈褐色短柔毛:叶柄长约5毫米,表面密被锈褐色短绒毛。花小,白色,为顶生或腋生的大形圆锥花序,萼为5浅裂;花瓣5,椭圆形;雄蕊5,花丝近基部较宽,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;子房上位,三棱状,花柱短,柱头头状。翅果,膜质,先端圆或稍成截形,基部圆形,长约1.5厘米,宽约1厘米,黄褐色,3棱,中央通常有种子1粒。种子细长,线形。花期5~6月。果熟期8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、山谷、溪边灌木林和次生杂木林中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:《湖南药物志》:苦,大毒。
功效与作用:《湖南药物志》:杀虫,消炎,解毒。
用药禁忌:本品有大毒。内服宜慎。
出处:《中国药植志》
附方:①治风湿关节炎:雷公藤根、叶,捣烂外敷,半小时后即去,否则起泡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②治皮肤发痒:雷公藤叶,捣烂,搽敷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腰带疮:雷公藤花、乌药,研末凋擦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黄藤根、黄药、水莽草、断肠草、菜虫药、南蛇根、三棱花,旱禾花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黄藤木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红药、红紫根、黄藤草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、叶及花。夏、秋采收。
化学成分:根含雷公藤定碱、雷公藤扔碱、雷公藤晋碱、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增碱等生物碱。
汉语拼音:Léi Gōnɡ Ténɡ
原形态:攀援藤本,高2~3米。小枝红褐色,有棱角,具长圆形的小瘤状突起和锈褐色绒毛。单叶互生,亚革质,卵形、椭圆形或广卵圆形,长5~10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或阔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光滑,下面淡绿色,主脉和侧脉在叶的两面均稍隆起,脉上疏生锈褐色短柔毛:叶柄长约5毫米,表面密被锈褐色短绒毛。花小,白色,为顶生或腋生的大形圆锥花序,萼为5浅裂;花瓣5,椭圆形;雄蕊5,花丝近基部较宽,着生在杯状花盘边缘;子房上位,三棱状,花柱短,柱头头状。翅果,膜质,先端圆或稍成截形,基部圆形,长约1.5厘米,宽约1厘米,黄褐色,3棱,中央通常有种子1粒。种子细长,线形。花期5~6月。果熟期8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、山谷、溪边灌木林和次生杂木林中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南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:《湖南药物志》:"苦,大毒。"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麻风反应
出处:《中国药植志》
附方:①治风湿关节炎:雷公藤根、叶,捣烂外敷,半小时后即去,否则起泡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注意:本品有大毒。内服宜慎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雷公藤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