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海虾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海虾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海虾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大红虾(《本草拾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对虾科动物对虾或龙虾科动物龙虾等海产虾的肉或全体。
化学成分:对虾的可食部分每100克含水分77克,蛋白质20.6克,脂肪0.7克,碳水化物0.2克,灰分1.5克,钙35毫克,磷150毫克,铁0.1毫克,维生素A360国际单位,硫胺素0.01毫克,核黄素0.11毫克,尼克酸1.7毫克。体肌含原肌球蛋白、副肌球蛋白。对虾变褐色的原因,是因含酪氨酸酶,如用亚硫酸钠将酪氨酸还原,则不受此酶的作用,因而不变褐色。
汉语拼音:Hǎi Xiā
原形态:①对虾(《纲目》),又名:宁虾(《粤志》),明虾。
性味:甘咸,温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或酒浸。外用: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补肾壮阳,开胃化痰。
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,"入手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经。"
出处:《纲目》
附方:①朴肾兴阳:对虾,烧酒浸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大红虾(《本草拾遗》)。
药材基源:为对虾科动物对虾或龙虾科动物龙虾等海产虾的肉或全体。
原形态:①对虾(《纲目》),又名:宁虾(《粤志》),明虾。
体长两侧扁,雌性长约18~24厘米,雄者稍短。体躯透明,雌者棕蓝色,雄者稍显黄色;全体被有甲壳。头胸甲较坚硬而宽大,前端中央延伸成长而尖的剑颧,上缘具7~9齿;下缘具3~5齿。剑额下两侧具有柄的眼1对,头部有附肢5对,第1、2对成为两对鞭状触角,其第2对很长。其他3对,成为1对大颚和2对小颚,为口器之组成部分。胸部附肢8对,其中3对成为颗足,为口器的一部分,5对为步足,前3对步足的末端均为钳状,以第3对为最长。后2对末端成爪状。腹部7节,分节明显,能屈曲;腹部附肢6对;第1对雌者内肢极小,雄者变为生殖器。第6对为尾肢,粗短,和腹部第7节尾节合成尾鳍。
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,白昼不甚活动,常潜伏泥中,夜间则十分活泼,不时游至海水的上、中层,捕食其他小动物。分布黄海、渤海及长江口以北各海区。为我国特产。
②龙虾
较对虾为大,长30厘米以上,色鲜艳。头胸甲坚硬多棘,触角均极发达,第2对更长大,基部数节粗而有棘。尾甚大。常见的如锦绣龙虾。
分布东海和南海。
性味:甘咸,温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甘,平,小毒。
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甘,温,微毒。
③《本草撮要》:甘咸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或酒浸。外用: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补肾壮阳,开胃化痰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大红虾蚱,主蛔虫,口中疳匿,风瘙身痒,头疮,龋齿,去疥癣。
②《纲目拾遗》:对虾,补肾兴阳;治痰火后半身不遂,筋骨疼痛。
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开胃、化痰。
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,入手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经。
出处:《纲目》
附方:①朴肾兴阳:对虾,烧酒浸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②治阳萎:活海虾若干,浸酒中醉死,炒食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③治痰火后半身不遂,筋骨疼痛:核桃仁、棉花子仁、杜仲、炒巴戟、朱砂、骨碎补、枸杞子、续断、牛膝各二两,大虾米四两,菟丝饼四两。用烧酒二十斤煮服。如年高者加附子、肉桂各一两。酒服完,将渣晒干为细末,蜜丸。每服二钱,酒送下。(《医学指南》)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海虾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