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羚羊角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羚羊角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羚羊角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泠角
英文名:Antelope Horn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iga tatarica Linnaeus.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。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捕捉,捕得后,将角从基部锯下。削成薄片,或磨成粉末备用。
化学成分:赛加羚羊角含角蛋(keratin)磷酸钙,不溶性无机盐,赖氨酸(lysine),丝氨酸(ser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,亮氨酸(leuc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酪氨酸(tyrosine)等17种氨基酸,并含五种磷脂类成分,即卵磷脂(lecithine)、脑磷脂(cephalin)、神经鞘磷脂(sphingomyelin)、磷脂酰丝氨酸(phosphatidylserine)、磷脂酰肌醇(phosphatidylinositol)等成分。
汉语拼音:Línɡ Yánɡ Jiǎo
原形态:赛加羚羊,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,长1-1.4m,体重雄兽为37-60kg,雌兽约29-37kg。头型较特别,耳廓短小,眼眶突出。鼻端大,鼻中间具槽,鼻孔呈明显的筒状,整个鼻子呈肿胀鼓起,故谓高鼻羚羊。雄羊具角1对,不分叉,角自基部长出后几乎竖直向上,至生长到整个角的1/3高度时,二角略向外斜,接着又往上,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向外,最后二角相向略往内弯。角尖端平滑,而下半段具环棱。角呈半透明状,内蜡色。整个体色呈灰黄色,但体侧较灰白。冬季时毛色显得更淡。
生态环境: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,性喜干旱。以各种植物为食,如梭梭,蒿类、羽茅等。一般边食边行。
资源分布: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15-33cm,类白色或黄白色,基部稍呈青灰色。嫩技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,光滑如玉,无裂纹,老枝则有细纵裂纹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1-16个隆起环脊,中部以下多呈半环,间距约2cm,用手握之,四指正好嵌入凹处。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,直径3-4cm,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,习称骨塞,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/2或1/3,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用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,从横断面观,其结合部呈锯齿状。除去骨塞后,角的下半段成空洞,全角呈半透明,对光透视,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
性味:味咸;性寒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-3g,宜单煎2h以上;磨汁或研末,0.3-0.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汤或磨汁涂敷。
功效与作用:平肝息风;清肝明目;凉血解毒。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;筋脉拘挛;肝阳头疼眩晕;肝火目赤肿痛以及血热出血;温病发斑;痈肿疮毒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羚羊角,入厥阴肝经。肝开窍于目,其发病也,目暗障翳,而羚羊角能平之。肝主风;在合为筋,其发病也,小儿惊痫,妇人子痫,大人中风搐搦,及经脉挛急,历节掣痛,而羚羊角能舒之。魂者肝之神也,发病则惊骇不宁,狂越僻谬,而羚角能安之。血者肝之藏也,发病则瘀滞下注,疝痛毒痢,疮肿瘰疬,产后血气,而羚角能散之。相火寄于肝胆,在气为怒,病则烦懑气逆,噎塞不通,寒热,及伤寒伏热,而羚角能降之。
2.《本经逢原》:诸角留能入肝,散血解毒,而犀角为之首推,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,为之必需。若痘疮之毒,并在
用药禁忌:脾虚慢惊患者禁服。
归经:肝;心经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附方:①治伤寒时气,寒热伏热,汗、吐、下后余热不退,或心惊狂动,烦乱不宁,或谵语无伦,人情颠倒,脉仍数急,迁延不愈: 羚羊角磨汁半盏,以甘草、灯芯各一钱,煎汤和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②治中风手颤,DE曳语涩: 羚羊角(镑)一两,犀角(镑)三分,羌活(去芦头)、防风(去叉)各一两半,薏苡仁(炒)、秦艽(洗)各二两。共研细末,炼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竹叶汤下,渐加至三十丸。(《圣济总录》羚羊角丸)③治偏风,手足不随,四肢顽痹: 羚羊角(镑)一两,独活(去芦头)二两,乌头(炮裂,去皮、脐)三分,防风(去叉)一
性状:性状鉴别 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15-33cm,类白色或黄白色,基部稍呈青灰色。嫩技透视有“血丝”或紫黑色斑纹,光滑如玉,无裂纹,老枝则有细纵裂纹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1-16个隆起环脊,中部以下多呈半环,间距约2cm,用手握之,四指正好嵌入凹处。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,直径3-4cm,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,习称“骨塞”,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/2或1/3,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用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,从横断面观,其结合部呈锯齿状。除去骨塞后,角的下半段成空洞,全角呈半透明,对光透视,上半段中央有1条隐约可辨的的细孔道直通角尖,习称“通天眼”。质坚硬。气无,味淡, 以质嫩,色白,光润,有血丝裂纹者为佳。
炮制:羚羊角片:除去骨塞,入水中浸渍后,捞出去筋,镑成纵向薄片,晾干。羚羊角粉:除去骨塞,锉碎,研成细粉。
注意:脾虚慢惊患者禁服。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。全年均可捕捉,捕得后,将角从基部锯下。一般以8~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。
原形态:赛加羚羊,又名:高鼻羚羊。
体形中等.身长1~1.4米。肩高雄兽为70~83厘米,雌兽为63~74厘米。体重雄兽为37~60公斤,雌兽为29~37公斤。头大。鼻吻膨大,鼻孔亦大,且能灵活伸缩和左右摆动。额前部分较隆突。眼大。耳短。四肢细小,蹄低而长。尾细短,下垂。雌兽有乳头4对。夏毛短而密,紧贴皮肤。全身呈棕黄色或栗色,脸面部较淡,背脊中央有狭长的一条呈肉桂色;颈下方、胸腹部及四肢内侧几呈白色。雄兽具角,长于眼眶之上,向后微倾。角基部为棕黄色,上部黄白色如蜡,表面约有20个轮脊,角上部至尖端处光滑无轮脊。雌兽无角,仅有短的突起。
资源分布: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。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,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。群栖。分布新疆等地。产于新疆。
性状鉴别: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25~40厘米,基部直径约3厘米,白色或黄白色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0~20个隆起的轮脊,幼枝较少。尖部光圆,弯锥形,光润如玉,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,无裂纹,质老的有纵裂纹,无黑尖。角基部圆形,有骨塞,名羚羊塞,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。骨塞圆形,坚硬而重,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,颇坚固,自横截面上视之,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。将骨塞除去后,角之下半段为简形,中空,有细孔直通尖上,习称通天眼,近光可透视,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。质坚硬。无臭,味淡。以质嫩、色白、光润、有血丝、无裂纹者为佳。质老、色黄白、有裂纹者质次。
性味:咸,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咸,寒。
②《别录》:苦,微寒,无毒。
③《药性论》:味甘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磨汁,3~5分;煎汤,0.5~1钱;或入丸、散。
功效与作用:平肝熄风,清热镇惊,解毒。治热病神昏痉默,谵语发狂;头痛眩晕,惊痫搐搦,目赤翳膜。
①《本经》:主明目,益气起阴,去恶血注下,安心气。
②《别录》:疗伤寒时气寒热,热在肌肤,温风注毒伏在骨间,除邪气惊梦,狂越僻谬,及食噎不通。
③《药性论》: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,中恶毒风卒死,昏乱不识人;散产后血冲心烦闷,烧末酒服之;主小儿惊痫,治山瘴,能散恶血。
④孟诜:主中风筋挛,附骨疼痛,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;又卒热闷,屑作末,研和少蜜服;亦治热毒痢及血痢。
⑤《食疗本草》:伤寒热毒下血,末服之。又疗疝气。
⑥《本草拾遗》:主溪毒及惊悸,烦闷,卧不安,心胸间恶气毒,瘰疬。
⑦《纲目》:平肝舒筋,定风安魂,散血下气,辟恶解毒,治子痫痉疾。
⑧《本草再新》:定心神,止盗汗,消水肿,去瘀血,生新血,降火下气,止渴除烦。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羚羊角,入厥阴肝经。肝开窍于目,其发病也,目暗障翳,而羚羊角能平之。肝主风,在合为筋,其发病也,小儿惊痫,妇人子痫,大人中风搐搦,及经脉挛急,历节掣痛,而羚羊角能舒之。魂者肝之神也,发病则惊骇不宁,狂越僻谬,而羚角能安之。血者肝之藏也,发病则瘀滞下注,疝痛毒痢,疮肿瘰疬,产后血气,而羚角能散之。相火寄于肝胆,在气为怒,病则烦懑气逆,噎塞不通,寒热,及伤寒伏热,而羚角能降之。
②《本经逢原》:诸角皆能入肝,散血解毒,而犀角为之首推,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,为之必需。若痘疮之毒,并在气分,而正面稠密,不能起发者,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,使恶血流于他处,此非犀角之所能也。
归经:入肝、心经。
①《本草蒙筌):走肝经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入手太阴、少阴,足厥阴经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伤寒时气,寒热伏热,汗、吐、下后余热不退,或心惊狂动,烦乱不宁,或谵语无伦,人情颠倒,脉仍数急,迁延不愈:羚羊角磨汁半盏,以甘草、灯芯各一钱,煎汤和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②治中风手颤,曳语涩:羚羊角(镑)一两,犀角(镑)三分,羌活(去芦头)、防风(去叉)各一两半,薏苡仁(炒)、秦艽(洗)各二两。共研细末,炼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竹叶汤下,渐加至三十丸。(《圣济总录》羚羊角丸)
③治偏风,手足不随,四肢顽痹:羚羊角(镑)一两,独活(去芦头)二两,乌头(炮裂,去皮、脐)三分,防风(去叉)一分。锉如麻豆。每服五钱匕,以水二盏,煎取一盏,去滓,分温二服,空腹、夜卧各一。(《圣济总录》羚羊角汤)
④治阳厥气逆、多怒:羚羊角、人参各三两,赤茯苓二两(去皮),远志(去心)、大黄(炒)各半两,甘草一分(炙)。上为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滓温服,不计时候。(《宣明论方》羚羊角汤)
⑤治血虚筋脉挛急,或历节掣痛:羚羊角磨汁半盏,以金银花一两五钱,煎汤一碗,和服。(《续青囊方》)
⑥治产后中风,身体反张如角弓:羚羊角屑三分,独活一两,当归三分(锉,微炒),防风一两(去芦头),人参半两(去芦头),赤芍药半两,细辛半两,桂心半两,麻黄一两(去根、节)。捣,粗罗为末。每服四钱,以水一中盏,入生姜半分,煎至六分,去滓,不计时候温服。(羚羊角散)
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:羚羊角屑一分,黄芩一分,犀角屑一分,甘草一分(炙微赤,锉),茯神一分,麦门冬半两(去心,焙)。捣,粗罗为散。每服一钱,以水一小盏,煎至五分,去滓,量儿大小,分减服之。(羚羊角散)
⑧治时气七日,心神烦热,胸膈不利,目赤,不得睡卧:羚羊角屑、黄芩、柱子仁、黄连(去须)、川升麻、枳壳(麸炒微黄,去瓤)各一两。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竹叶汤下三十丸。(羚羊角丸,⑥方以下出《圣惠方》)
⑨治心肺风热冲目,生胬肉:羚羊角(镑)、黄芩(去黑心)、柴胡(去苗)、升麻各三分,甘草(生锉)一两。粗捣筛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去滓,食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羚羊角汤)
⑩治眼卒生白翳膜:羚羊角屑半两.泽泻半两,甘菊花一两,葳蕤半两,菟丝子半两(酒浸三日,曝干,别捣为末)。捣,粗罗为散,每服三钱,以水一中盏,煎至六分,去滓,不计时候,温服。(《圣惠方》羚羊角散)
⑾治痘唐后馀毒未清,随处痛肿:羚羊角磨汁半盏,以黄耆、金银花各二两,煎汤和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别名:高鼻羚羊
英文名:CORNU SAIGAE TATARICAE
药材基源:本品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。猎取后锯取其角,晒干。
汉语拼音:Lín Yán Jiǎo
性状鉴别:本品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15~33cm,类白色或黄白色,基部稍呈青灰色。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,光润如玉,无裂纹,老枝则有细纵裂纹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0~16个隆起环脊,间距约2cm,用手握之,四指正好嵌入凹处。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,直径3~4cm,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,习称骨塞,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/2或1/3,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,从横断面观,其结合部呈锯齿状。除去骨塞后,角的下半段成空洞,全角呈半透明,对光透视,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,习称通天眼。质坚硬。气无,味淡。
性味:咸,寒。
用法用量:1~3g,宜单煎2小时以上;磨汁或研粉服,每次0.3~0.6g。
功效与作用:平肝息风,清肝明目,散血解毒。用于高热惊痫,神昏痉厥,子痫抽搐,癫痫发狂,头痛眩晕,目赤翳障,温毒发斑,痈肿疮毒。
归经:归肝、心经。
性状:本品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15~33cm,类白色或黄白色,基部稍呈青灰色。嫩枝对光透视有“血丝”或紫黑色斑纹,光润如玉,无裂纹,老枝则有细纵裂纹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0~16个隆起环脊,间距约2cm,用手握之,四指正好嵌入凹处。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,直径3~4cm,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,习称“骨塞”,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/2或1/3,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,从横断面观,其结合部呈锯齿状。除去“骨塞”后,角的下半段成空洞,全角呈半透明,对光透视,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,习称“通天眼”。质坚硬。气无,味淡。
炮制: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,置温水中浸泡,捞出,镑片,干燥。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等的角。全年均可捕捉,捕得后,将角从基部锯下。一般以8~10月猎取者色泽最好。
化学成分:含磷酸钙、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,其中角蛋白含量最多。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.2%,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。
汉语拼音:Línɡ Yánɡ Jiǎo
原形态:赛加羚羊,又名:高鼻羚羊。
资源分布:主要栖于半沙漠地区。夏季大多居于空旷的荒漠地带,晚秋至冬季则在盐沼半荒漠地带。群栖。分布新疆等地。产于新疆。
性味:咸,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磨汁,3~5分;煎汤,0.5~1钱;或入丸、散。
功效与作用:平肝熄风,清热镇惊,解毒。治热病神昏痉默,谵语发狂;头痛眩晕,惊痫搐搦,目赤翳膜。
各家论述:①《纲目》:"羚羊角,入厥阴肝经。肝开窍于目,其发病也,目暗障翳,而羚羊角能平之。肝主风,在合为筋,其发病也,小儿惊痫,妇人子痫,大人中风搐搦,及经脉挛急,历节掣痛,而羚羊角能舒之。魂者肝之神也,发病则惊骇不宁,狂越僻谬,而羚角能安之。血者肝之藏也,发病则瘀滞下注,疝痛毒痢,疮肿瘰疬,产后血气,而羚角能散之。相火寄于肝胆,在气为怒,病则烦懑气逆,噎塞不通,寒热,及伤寒伏热,而羚角能降之。"
归经:入肝、心经。
出处:《本经》
附方:①治伤寒时气,寒热伏热,汗、吐、下后余热不退,或心惊狂动,烦乱不宁,或谵语无伦,人情颠倒,脉仍数急,迁延不愈:羚羊角磨汁半盏,以甘草、灯芯各一钱,煎汤和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性状:完整的角呈长圆锥形,略呈弓形弯曲,长25~40厘米,基部直径约3厘米,白色或黄白色。除尖端部分外,有10~20个隆起的轮脊,幼枝较少。尖部光圆,弯锥形,光润如玉,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,无裂纹,质老的有纵裂纹,无黑尖。角基部圆形,有骨塞,名"羚羊塞",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。骨塞圆形,坚硬而重,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,颇坚固,自横截面上视之,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。将骨塞除去后,角之下半段为简形,中空,有细孔直通尖上,习称"通天眼",近光可透视,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。质坚硬。无臭,味淡。以质嫩、色白、光润、有血丝、无裂纹者为佳。质老、色黄白、有裂纹者质次。
炮制:羚羊角片:除去骨塞,入水中浸渍后,捞出去筋,镑成纵向薄片,晾干。羚羊角粉:除去骨塞,锉碎,研成细粉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羚羊角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