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水团花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水团花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水团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水杨梅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水黄凿(《陆川本草》),青龙珠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穿鱼柳、假杨梅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水加橧、溪棉条(《福建中草药》),满山香、球花水杨梅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水团花的枝叶或花果。随时可采,鲜用或晒干用。
汉语拼音:Shuǐ Tuán Huā
原形态:常绿灌木至小乔木,通常高约2米,最高可达5米。枝柔弱,有皮孔。叶对生,纸质,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4~12厘米,宽1.5~3厘米,基部阔楔形,先端长尖而钝;叶柄很短;托叶2裂,长5~7毫米,早落。头状花序小,单生于叶腋,球形,直径(连花柱)约2厘米;总花梗长3~4.5厘米,被粉状小柔毛,中部以下有轮生小苞片5;萼片5,线状长圆形;花冠白色,长漏斗状,被微柔毛,5裂,裂片卵状长圆形,长约1毫米;雄蕊5,花丝短,着生于花冠管喉部;花盘杯状,子房下位,2室,花柱丝状,伸出花冠管外。蒴果楔形,长约3毫米;种子多数,长圆形,两端有狭翅。花期7~8月。果期8~9月(广东)。
资源分布:喜生于河边、溪边和密林下。分布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浙江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:苦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花果3~6钱;枝、叶0.5~1两。外用:枝、叶煎水洗或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,消瘀定痛,止血生肌。治痢疾,肠炎,湿热浮肿,痈肿疮毒,湿疹,烂脚,溃疡不敛,创伤出血。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附方:①治菌痢:水团花花球三钱,水煎服(沸后10分钟即可),每日服三次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水杨梅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水黄凿(《陆川本草》),青龙珠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穿鱼柳、假杨梅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水加I、溪棉条(《福建中草药》),满山香、球花水杨梅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水团花的枝叶或花果。随时可采,鲜用或晒干用。
原形态:常绿灌木至小乔木,通常高约2米,最高可达5米。枝柔弱,有皮孔。叶对生,纸质,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4~12厘米,宽1.5~3厘米,基部阔楔形,先端长尖而钝;叶柄很短;托叶2裂,长5~7毫米,早落。头状花序小,单生于叶腋,球形,直径(连花柱)约2厘米;总花梗长3~4.5厘米,被粉状小柔毛,中部以下有轮生小苞片5;萼片5,线状长圆形;花冠白色,长漏斗状,被微柔毛,5裂,裂片卵状长圆形,长约1毫米;雄蕊5,花丝短,着生于花冠管喉部;花盘杯状,子房下位,2室,花柱丝状,伸出花冠管外。蒴果楔形,长约3毫米;种子多数,长圆形,两端有狭翅。花期7~8月。果期8~9月(广东)。
本植物的根(水团花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资源分布:喜生于河边、溪边和密林下。分布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浙江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:苦,平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苦,平。
②《陆川本草》:甘淡,微寒。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涩,有小毒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花果3~6钱;枝、叶0.5~1两。外用:枝、叶煎水洗或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,消瘀定痛,止血生肌。治痢疾,肠炎,湿热浮肿,痈肿疮毒,湿疹,烂脚,溃疡不敛,创伤出血。
①《李氏草秘》:治金刃伤,年久烂脚疮,捣皮、叶,罨上。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叶或花:拔毒止血,为金疮药。
③《陆川本草》:枝、叶:消炎解毒去腐。治皮肤疡毒,疮痈破溃。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收敛,杀虫。治湿疹,疥疮,痧虫脚。
⑤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治痢疾,急性肠胃炎(用花果);跌打损伤,骨折(用叶)。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附方:①治菌痢:水团花花球三钱,水煎服(沸后10分钟即可),每日服三次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②治湿热浮肿:水团花鲜茎或叶、茵陈各一两,水煎调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肝炎:水团花鲜根、虎杖鲜根各一两。水煎,调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风火牙痛:水团花鲜花球二两,水煎,日含漱数次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⑤治痈、无名肿毒:水团花鲜叶加食盐、饭粒捣烂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⑥治皮肤湿疹:水团花叶、风船葛、扛板归、筋骨草各适量,水煎。洗患处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⑦治创伤出血,脚部烂毒:水团花叶或花.以冷开水洗净,捣烂包敷于创口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水黄凿、青龙珠、穿鱼柳、假杨梅、水加I、溪棉条、满山香、球花水杨梅、水里斜、水里树
英文名:Twig and leaf of Pilular Adina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dina pilulifera (Lam.) Franch..ex Drake [Cephalanthus pilulifera Lam.]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水团花的枝叶或花果。
采收和储藏:枝、叶,全年均可采,切碎;花,果,百般季采摘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化学成分:茎、叶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、豆甾醇(stig-masterol),以及奎诺酸(quinovic acid)、模绕酸(Morolic acid),金鸡纳酸(cincholic acid),白桦脂酸(betulinic acid)等三萜类为甙元的皂甙[1,2]。
汉语拼音:Shuǐ Tuán Huā
原形态: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m左右,可达5m。树皮灰黄白色;枝柔弱,有不整齐的近椭圆形皮孔,红棕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3-10mm;托叶2裂,长5-7mm,早落;叶纸质,叶片长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形,长3-12cm,宽1-3cm,先端长尖而钝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两面中脉均突起,侧脉8-10对。头状花序球形,盛开时直径约1.5-2cm,单生于叶腋;总花梗长2.5-4.5cm,中下部着生轮生的5枚苞片;花萼5裂,裂片线状长圆形;花冠白色,长漏斗状,5裂,裂片卵状长圆形,长约1mm,被柔毛;雄蕊5;花盘杯状;子房下位,花柱丝状,伸出花冠管外。蒴果楔形,长约3mm。种子多数,长圆形,两端有狭翅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350m的山谷疏林下或旷野路旁、溪洞水畔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。
性味:味苦、涩、性凉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花、果10-15g,枝叶15-30g。外用:适量,枝、叶煎水洗;或捣敷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祛湿;散瘀止痛;止血敛疮。。主痢疾;肠炎;浮肿;痈肿疮毒;湿疹;溃疡不敛;创伤出血
各家论述:1.《李氏草秘》:治金刃伤,年久烂脚疮,捣皮、叶,罨上。
2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叶或花:拔毒止血,为金疮药。
3.《陆川本草》:枝、叶:消炎解毒去腐。治皮肤疡毒,疮痈破溃。
4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收敛,杀虫。治湿疹,疥疮,痧虫脚。
5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治痢疾,急性肠胃炎(用花果);跌打损伤,骨折(用叶)。
归经:肝;脾;大肠经
出处:出自《纲目拾遗》。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水团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