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栗花

汉语拼音:Lì Huā 别名:板栗花 性味:微苦;涩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栗花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栗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。

性味:①《滇南本草》:性微温,微苦涩。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平,味涩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钱;或研末。

功效与作用:治泻痢,便血,瘰疬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治瘰疬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治日久赤白痢疾,大肠下血。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。

出处:《日用本草》

附方:治瘰疬久不愈:采栗花同贝母为末。每日酒下一钱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栗的花。

化学成分:花含精氨酸。

汉语拼音:Lì Huā

性味: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温,微苦涩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钱;或研末。

功效与作用:治泻痢,便血,瘰疬。

出处:《日用本草》

附方:治瘰疬久不愈:采栗花同贝母为末。每日酒下一钱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板栗花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tanea mollissima Bl.
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板栗的花或花序。

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集,鲜用或阴干。

汉语拼音:Lì Huā

原形态:落叶乔木,高15-20m。树皮暗灰色,不规则深裂,枝条灰褐色,有纵沟,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。冬芽短,阔卵形,被茸毛。单叶互生,叶丙长0.5-2cm,被细绒毛或近无毛;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8-18cm,宽5.5-7cm,先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两侧不相等,叶缘有锯齿,齿端具芒状尖头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羽状侧脉10-17对,中脉上有毛;下面淡绿色,有白色绒毛,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穗状,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,长9-20cm,被绒毛,淡黄褐色,雄花着生于花序上、中部,每簇具花3-5,雄蕊8-10;雌花无梗,常生于雄花序下部,外有壳斗状总,2-3(-5)朵生于总苞内,子房下位,花柱5-9,花柱5-9,花柱下部被毛。壳斗边刺直径4-6.5cm,密被紧贴星状柔毛,刺密生,每壳斗有2-3坚果,成熟时裂为4瓣;坚果直径1.5-3cm,深褐色,顶端被绒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9-10月。

生态环境:常栽培于海拔100-2500m的低山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,均有栽培。以华北、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,产量最大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雄花序穗状,平直,长9-20cm;花被片6,圆形或倒卵圆形,淡黄褐色;雄蕊8-10,花丝长约为花被的3倍。雌花无梗,生于雄花序下部,每2-3(-5)朵聚生于有刺的总苞内;花被6裂;子房下位,花柱5-9。气微,味微涩。

性味:微苦;涩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燥湿;止血;散结。主泄泻;痢疾;带下;便血;瘰疬;瘿瘤

各家论述:1.《日用本草》:治瘰疬。
2.《滇南本草》:治日久赤白痢疾,大肠下血。
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小儿消化不良及腹泻不止。

出处:出自《日用本草》

附方:治瘰疬久不愈:采栗花同贝母为末。每日酒下一钱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雄花序穗状,平直,长9-20cm;花被片6,圆形或倒卵圆形,淡黄褐色;雄蕊8-10,花丝长约为花被的3倍。雌花无梗,生于雄花序下部,每2-3(-5)朵聚生于有刺的总苞内;花被6裂;子房下位,花柱5-9。气微,味微涩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栗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