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竹黄的功效_天竹黄的用量和禁忌_天竹黄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天竹黄

汉语拼音:Tiān Zhú Huánɡ 别名:竹黄、天竺黄、竹膏、竹糖 性味:甘;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天竹黄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天竹黄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竹黄、天竺黄、竹膏、竹糖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2.Leptocanna chinensis(Rendle)Chia et H.L.Fung [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]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、薄竹等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,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。

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收,砍取竹竿,剖取竹黄,晾干。竹黄由于自然产出者较少,大多采取火烧竹林的方法,使竹暴热后,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,然后剖取晾干。另,用在青皮竹上人工打洞的方法,也能形成竹黄。

汉语拼音:Tiān Zhú Huánɡ

原形态:1.青皮竹 竿高8-10m,直径3-5cm,尾梢弯垂,下部挺直;节间长40-70cm,绿色,幼时被白蜡粉,并贴生淡棕色刺毛,后变无毛;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-11节开始,以数枝或多枝簇生,中央1枝略较粗长。箨鞘早落;箨耳较小,不相等,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;箨舌边缘齿裂;箨片直立,易脱落。叶鞘无毛,背部具脊,纵肋隆起;叶耳通常呈镰刀形,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Z毛;叶舌边缘啮蚀状;叶片线状被针形至狭披针形,一般长9-17cm,宽1-2cm,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。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,鲜时暗紫色,干时古铜色;小穗含小花5-8朵,顶端小花不孕;颖仅1片,具21脉;外稃椭圆形,具25脉;内稃被针形,具2脊,脊间10脉;鳞被不相等,边线被长纤毛;花丝细长,花药黄色,子房基部具柄,花柱被短硬毛,柱头3羽毛状。
2.薄竹 竿高5-8m,直径2-3cm。节间长30-45cm,上半部于幼嫩时被白色柔毛,老时毛落。分枝常于竿基部第3节上开始,近水平开展。竿箨幼时紫红色,老时变枯黄色,其长度常为其节间的一半;箨鞘近呈梯形;箨耳呈极狭的线形;箨舌近全缘;箨片窄三角形,先端长渐尖,边缘在近先端部分内卷。叶鞘无毛,先端带紫红色;叶耳和鞘口Z毛具芒;叶舌近截形。叶片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15-26cm,宽3-4.5cm,次脉7-9对,小横脉明显,先端长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;叶柄紫红色,无毛,长约5mm。花枝长35-40cm,节间长3-6cm;次级分枝长5-10cm,基部托以鞘状苞片,基部抱茎。假小穗先端渐尖;苞片卵状披针形,长7-11mm。小穗先端渐尖;颖2片,呈卵状披针形;不孕外稃卵状披针形,具15脉,背部中脊隆起;内稃具6脉,顶具1束短毛,鳞被3,脉纹不明显;花药基部具不等长的2裂;子房近棒状,花柱狭长,柱头羽毛状。

生态环境:1.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、村落附近。 2.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-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。

资源分布:1.青皮竹分布于广东、广西,现华东、华中、西南各地广为栽培。 2.薄竹产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,大小不一,有的仅长1-2mm。表面发白色、乳白色、灰褐色或灰蓝色,半透明,略带光泽。体轻,质硬而脆,易破碎,断面光亮,稍显粉性,触之有滑感。吸水性强,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,不溶于水。气微,味甘,有清凉感,舐之粘舌。以片块大、色灰白、光亮、质细、体轻、吸湿性强者为佳。

性味:甘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;研末,每次0.6-1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化痰;凉心定惊。主小儿惊风;癫痫;中风痰迷;热病神昏;痰热咳喘

各家论述:1.论天竹黄清心凉肝、化痰定惊之功1.1.李中梓:竹黄之寒,专泻少阴之火。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。(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)1.2.缪希雍:天竺黄,气微寒而性亦稍缓,故为小儿家要药。入手少阴经,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,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。此药能除热养心,豁痰利窍,心家热清而惊自平,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,故诸证悉除也。明目,疗金疮者,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。(《本草经疏》)2.论天竹黄与竹沥性能异同2.1.李时珍:竹黄,气味功用与竹沥同,而无寒滑之害。(《纲目》)2.2.倪朱谟:竹沥性速,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

用药禁忌:无湿热痰火者慎服,脾虚胃寒便溏者禁服。《本草汇》:久用亦能寒中。

归经:心;肝;胆经

出处:本品始载于《蜀本草》,原名竹黄。
1.韩保N曰:《图经》云:竹节间黄白者,味甘,名竹黄。2.《日华子》谓: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耳。3.《开宝本草》云:按《临海志》云:生天竺国,今诸竹内往往得之。4.《纲目》指出:按吴僧赞宁云:竹黄生南海镛竹中。此竹极大,又名天竹。其内有黄,可以疗疾。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。

附方:《临海志》云:生天竺国。故名天竺黄。寇宗]曰:此是竹内所生,如黄土着竹成片者。故名竹黄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多角形的片块状或颗粒状,大小不一,有的仅长1-2mm。表面发白色、乳白色、灰褐色或灰蓝色,半透明,略带光泽。体轻,质硬而脆,易破碎,断面光亮,稍显粉性,触之有滑感。吸水性强,置于水中有气泡产生,不溶于水。气微,味甘,有清凉感,舐之粘舌。以片块大、色灰白、光亮、质细、体轻、吸湿性强者为佳。

注意:无湿热痰火者慎服,脾虚胃寒便溏者禁服。《本草汇》:“久用亦能寒中。”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天竹黄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