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耳的功效_木耳的用量和禁忌_木耳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木耳

汉语拼音:Mù ěr 别名:树鸡(《韩昌黎集》),黑木耳(《圣惠方》),木檽(《证类本草》),木枞、木蛾(《纲目》),云耳(《药性切用》),耳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 性味:甘,平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木耳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木耳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树鸡(《韩昌黎集》),黑木耳(《圣惠方》),木檽(《证类本草》),木枞、木蛾(《纲目》),云耳(《药性切用》),耳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。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Mù ěr

原形态:子实体形如人耳,径约10厘米.内面呈暗褐色,平滑;外面淡褐色,密生柔软的短毛。湿润时呈胶质,干燥时带革质。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,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,担子分隔,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,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,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。

资源分布:寄生于阴湿、腐朽的树干上。可人工栽培。分布四川、福建、江苏等地。产于四川、福建等地。

性味:甘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研末服。

功效与作用:用于创面肉芽过剩:取平柔、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,用温开水浸透涨大后,酒精消毒。伤口周围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,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,纱布包扎,3~4天拆开观察1次。治疗2例,均于3天后痊愈。木耳疏松易收缩,吸水性强,能将肉芽中的水份大量吸收,使肉芽开始干萎;加之木耳干燥后,收缩皱凸,给与肉芽均匀压力,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,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,伤口易于愈合。

归经:入胃、大肠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新久泄利:干木耳一两(炒),鹿角胶二钱半(炒)。为末,每服三钱,温酒调下,日二。(《御药院方》)

性状: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,多卷缩,表面平滑,黑褐色或紫褐色;底面色较淡。质脆易折断,以水浸泡则膨胀,色泽转淡,呈棕褐色,柔润而微透明,表面有滑润的粘液。气微香。以干燥、朵大、肉厚、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。

注意:《药性切用》:"大便不实者忌。"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树鸡(《韩昌黎集》),黑木耳(《圣惠方》),木(《证类本草》),木枞、木蛾(《纲目》),云耳(《药性切用》),耳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。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
原形态:子实体形如人耳,径约10厘米.内面呈暗褐色,平滑;外面淡褐色,密生柔软的短毛。湿润时呈胶质,干燥时带革质。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,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,担子分隔,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,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,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。

资源分布:寄生于阴湿、腐朽的树干上。可人工栽培。分布四川、福建、江苏等地。产于四川、福建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,多卷缩,表面平滑,黑褐色或紫褐色;底面色较淡。质脆易折断,以水浸泡则膨胀,色泽转淡,呈棕褐色,柔润而微透明,表面有滑润的粘液。气微香。以干燥、朵大、肉厚、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。

性味:甘,平。
①《药性论》:平。
②孟诜:寒,无毒。
③《饮膳正要》:苦,寒,有毒。
④《纲目》:甘,平,有小毒。
⑤《本草求原》:甘,温,小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研末服。

功效与作用:凉血,止血。治肠风,血痢,血淋,崩漏,痔疮。
①孟诜:利五脏,宣肠胃气拥毒气。
②《日用本草》:治肠癖下血,又凉血。
③《纲目》:治痔。
④《药性切用》:润燥利肠。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气耐饥,活血,治跌仆伤。凡崩淋血痢,痔患肠风,常食可瘳。

用药禁忌:《药性切用》:大便不实者忌。

归经:入胃、大肠经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入足阳明经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入大肠、胃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、肾三经。

出处:《本经》

附方:①治新久泄利:干木耳一两(炒),鹿角胶二钱半(炒)。为末,每服三钱,温酒调下,日二。(《御药院方》)
②治血痢日夜不止,腹中疴痛,心神麻闷:黑木耳一两,水二大盏,煮木耳令熟,先以盐、醋食木耳尽,后服其汁,日二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③治崩中漏下:木耳半斤,炒见烟,为末。每服二钱一分,头发灰三分,共二钱四分,好酒调服出汗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
④治眼流冷泪:木耳一两(烧存性),木贼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。以清米泔煎服。(《惠济方》)
⑤治一切牙痛:木耳、荆芥等分。煎汤漱之,痛止为度。(《海上方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黑木耳

药材基源:真菌类担子菌纲木耳科木耳属植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(L.)Underw.,以子实体入药。夏秋采收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Mù ěr

性味:甘,平。

用法用量:1~2钱。

功效与作用:补气血,润肺,止血。用于气虚血亏,四肢搐搦,肺虚咳嗽,咯血,吐血,衄血,崩漏,高血压病,便秘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、木、桑上寄生、蕈耳、树鸡、黑木耳、木菌、木蛾、云耳、耳子、光木耳、木茸

英文名:Jew's Ear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uricularia auricula(L.ex Hook.)Underw.[Tremella auricula L.ex Hook.];Auricularia polytricha(Mont.)Sacc.[Hirneola polytricha Mont.];Auricularia delicata(Fr.)P.Henn.

药材基源:为木耳科真菌木耳、毛木耳及皱木耳的子实体。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1.木耳 含木耳多糖。从子实体分离的一个多糖,相对分子质量为155000,由L-岩藻糖(fucose),L-阿拉伯糖(L-arabinose),D-木糖(D-xylose),D-甘露糖(D-mannose),D-葡萄糖(D-glucose),葡萄糖醛酸(glucuronic acid)等组成,其摩尔比为.14:0.045:0.17:1.00::.61::.44。菌丝体含外多糖(exopolysaccharide)。还含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原维生素D2(provitamin D2),黑刺菌素(ustilaginoidin)。生长在棉子壳上的木耳含总氨基酸11.50%,蛋白质(protein)13.85%,脂质(lipid)0.60%,糖66.22 %,纤维素1.68 %,胡萝卜素(carotene)0.22mg/kg,维生素(vitamin)A 1.76u/g,维生素B1 0.88mg/kg,维生素B2 11.4mg/kg及各种无机元素:钾1.98%,钠0.055%,钙0.28%,镁0.23%,铁0.0017%,铜6.3×10-6,锌12×10-6,锰26×10-6,磷392mg%等。

汉语拼音:Mù ěr

原形态:1.木耳 子实体丛生,常覆瓦状叠生。耳状。叶状或近林状,边缘波状,薄,宽2-6cm,最大者可达12cm,厚2mm左右,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基部固着于基质上。初期为柔软的胶质,粘而富弹性,以后稍带软骨质,干后强烈收缩,变为黑色硬而脆的角质至近革质。背面外面呈弧形,紫褐色至暗青灰色,疏生短绒毛。绒毛基部褐色,向上渐尖,尖端几无色,(115-135)μm×(5-6)μm。里面凹入,平滑或稍有脉状皱纹,黑褐色至褐色。菌肉由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组成,粗约2-3.5μm。子实层生于里面,由担子、担孢子及侧丝组成。担子长60-70μm,粗约6μm,横隔明显。孢子肾形,无色,(9-15)μm×(4-7)μm;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,(11-15)μm×(4-7)μm,无色,常生于子实层表面。
2.毛木耳 子实体初期杯状,渐变为耳状至叶状,胶质、韧,干后软骨质,大部平滑,基部常有皱褶,直径10-15cm,干后强烈收缩。不孕面灰褐色至红褐色,有绒毛,(500-600)μm×(4.5-6.5)μm,无色,仅基部带褐色。子实层面紫褐色至近黑色,平滑并稍有皱纹,成熟时上面有白色粉状物即孢子。孢子无色,肾形,(13-18)μm×(5-6)μm。
3.皱木耳 子实体群生,胶质,干后软骨质。幼时杯状,后期盘状至叶状,(2-7)cm ×(1-4)cm,厚5-10mm,边缘平坦或波状。子实层面凹陷,厚85-100μm,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。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,平滑,疏生无色绒毛;绒毛(35-185)μm×(4.5-9)μm。孢子圆柱形,稍弯曲,无色,光滑,(10-13)μm×(5-5.5)μm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栎、榆、杨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。
2.生于杨、柳、桑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。
3.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,各地还有人工栽培。
2.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,各地有人工栽培。
3.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(1)木耳子实体呈不规则块片,多皱缩,大小不等,不孕面黑褐色或紫褐色,疏生极短绒毛,子实层面色较淡。用水浸泡后则膨胀,形似耳状,厚约2mm,棕褐色,柔润,微透明,有滑润的粘液。气微香,味谈。
(2)毛木耳 子实体较木耳厚,不孕面绒毛浓密、较长。余与木耳类同。气微,味淡。
(3)皱木耳 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,疏生绒毛;子实层面有明显网络状皱缩。气微,味淡。

性味:甘;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10g;或炖汤;或烧炭存性研末。

功效与作用:补气养血;润肺止咳;止血;降压;抗癌。主气虚血亏;肺虚久咳;咳血;衄血;血痢;痔疮出血;妇女崩漏;高血压;眼底出血;子宫颈癌;阴道癌;跌打伤痛

各家论述:1.孟诜:利五脏,宣肠胃气拥毒气。
2.《日用本草》:治肠癖下血,又凉血。
3.《纲目》:治痔。
4.《药性切用》:润燥利肠。
5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气耐饥,活血,治跌仆伤。凡崩淋血痢,痔患肠风,常食可廖。

用药禁忌:虚寒溏泻者慎服。

归经:肺;胃;肝;脾;肾;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1.《药性论》:蕈耳,古槐、桑树上者良。能治风,破血,益力,其余树上多动风气,发痼疾,令人肋下急,损经络背膊,闷。次柘木者良。
2.《唐本草》:楮耳人常食,槐耳用疗痔,榆、柳、桑耳此为五耳。软者并堪啖。
3.《纲目》:木耳各木皆生,其良毒亦必随木性,不可不审,然今货者,亦多杂木,惟桑、柳、楮、榆之耳为多。按《生生编》云,柳蛾补胃,木耳衰精。言老柳之蛾,能补胃

性状:性状鉴别 (1)木耳子实体呈不规则块片,多皱缩,大小不等,不孕面黑褐色或紫褐色,疏生极短绒毛,子实层面色较淡。用水浸泡后则膨胀,形似耳状,厚约2mm,棕褐色,柔润,微透明,有滑润的粘液。气微香,味谈。

注意:虚寒溏泻者慎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木耳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