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芦根

汉语拼音:Lú Gēn 别名:苇根、芦头 性味:甘,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芦根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芦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芦根的功效_芦根的用量和禁忌_芦根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苇根、芦头

英文名:RHIZOMA PHRAGMITIS

药材基源: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的新鲜或干燥根茎。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芽、须根及膜状叶,鲜用或晒干。

汉语拼音:Lú Gēn

性状鉴别:鲜芦根:呈长圆柱形,有的略扁,长短不一,直径1~2cm。表面黄白色,有光泽,外皮疏松可剥离,节呈环状,有残根及芽痕。体轻,质韧,不易折断。切断面黄白色,中空,壁厚1~2mm,有小孔排列成环。无臭,味甘。
干芦根:呈扁圆柱形。节处较硬,节间有纵皱纹。

性味:甘,寒。

用法用量:15~30g;鲜品用量加倍,或捣汁用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生津,除烦,止呕,利尿。用于热病烦渴,胃热呕哕,肺热咳嗽,肺痈吐脓,热淋涩痛。

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

性状:鲜芦根:呈长圆柱形,有的略扁,长短不一,直径1~2cm。表面黄白色,有光泽,外皮疏松可剥离,节呈环状,有残根及芽痕。体轻,质韧,不易折断。切断面黄白色,中空,壁厚1~2mm,有小孔排列成环。无臭,味甘。

炮制: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或切后晒干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芦茅根(《会约医镜》),苇根(《温病条辨》),芦菇根(《草木便方》),顺江龙(《天宝本草》),水@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芦柴根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芦通(《江苏植药志》),苇子根(《河北药材》),芦芽根(《山东中药》),甜梗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。春、夏,秋挖取,洗净泥土,剪去残茎、芽及节上须根,剥去膜状叶,晒干。或埋于湿沙中以供鲜用。

原形态:芦苇,又名:苇、葭(《诗经》),芦(《别录》),芦竹(《药对》),蒲苇(《圣济总录》),苇子草(《救荒本草》),禾杂竹、水芦竹。
多年生高大草本,具有匍匐状地下茎,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每节上具芽。茎高2~5米,节下通常具白粉。叶2列式排列,具叶鞘;叶鞘抱茎,无毛或具细毛;叶灰绿色或蓝绿色,较宽,线状披针形,长30~60厘米,宽2~5厘米,粗糙,先端渐尖;叶舌长1~2毫米,成一轮毛状。圆锥花序大形,顶生,直立,有时稍弯曲,长15~25厘米,有时或更长;小穗长9~12毫米,暗紫色或褐紫色,稀淡黄色;颖披针形,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;第1花通常为雄性,其外稃长8~15毫米,内稃长3~4毫米,脊上粗糙;第2外稃长9~16毫米,先端长渐尖,基盘具长6~12毫米之柔毛;两性花具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,椭圆形至长圆形,与内外稃分离。花期9~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长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
性状鉴别:①鲜芦根
又名:活水芦根。呈长圆柱形或扁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约1.5厘米。表面黄白色,有光泽,先端尖形似竹笋,绿色或黄绿色。全体有节,节间长10~17厘米,节上有残留的须根及芽痕。质轻而韧,不易折断。横切面黄白色,中空,周壁厚约1.5毫米,可见排列成环的细孔,外皮疏松,可以剥离。气无,味甘。
②干芦根
呈压扁的长圆柱形。表面有光泽,黄白色,节部较硬,显红黄色,节间有纵皱纹。质轻而柔韧,不易折断,气无,味微甘。均以条粗壮、黄白色、有光泽、无须根、质嫩者为佳。
全国各地均有生产。

性味:甘,寒。
①《别录》:味甘,寒。
②《药性论》:无毒。
③《本草再新》:味甘苦,性微寒,无毒。
④《陆川本草》:甘淡,微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2~4两);或捣汁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生津,除烦,止呕。治热病烦渴,胃热呕吐,噎膈,反胃,肺痿,肺痈。并解河豚鱼毒。
①《别录》:主消渴客热,止小便利。
②《药性论》:能解大热,开胃。治噎哕不止。
③《唐本草》:疗呕逆不下食、胃中热、伤寒患者弥良。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寒热时疾烦闷,妊孕人心热,并泻痢人渴。
⑤《日用本草》:解河豚鱼毒。
⑥《本草蒙筌》:解酒毒、鱼蟹中毒。
⑦《本草原始》:治干呕霍乱。
⑧《玉楸药解》:清降肺胃,消荡郁烦,生津止渴,除呕下食,治噎哕懊。
⑨《医林纂要》:能渗湿行水,疗肺痈。
⑩《天宝本草》:清心益肾,去目雾,头晕,耳鸣,疮毒,夜梦颠倒,遗精。
⑾《中国药植志》:治便秘。
⑿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治喉痛。
⒀《山东中药》:治浮肿。
⒁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斑疹舌燥及津少。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
归经:入肺、胃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肺、胃二经。
②《得配本草》:入手少阴、太阴经血分。
③《要药分剂》:入肺、脾、肾三经。
④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二经。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太阴温病,口渴甚,吐白沫粘滞不快者:梨汁、荸荠汁、鲜苇根汁、麦冬汁、藕汁(或用蔗浆),临时斟酌多少,和匀凉服,不甚喜凉者,重汤炖温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五汁饮)
②治五噎心膈气滞,烦闷吐逆,不下食:芦根五两。锉,以水三大盏,煮取二盏,去滓,不计时,温服。(《金匮玉函方》)
③治呕哕不止厥逆者:芦根三斤。切,水煮浓汁,频饮。(《肘后方》)
④治伤寒后呕哕反胃,及干呕不下食:生芦根(切)、青竹茹各一升,粳米三合,生姜三两。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随便饮。(《千金方》芦根饮子)
⑤治骨蒸肺痿,烦躁不能食:芦根(切讫秤)、麦门冬(去心)、地骨白皮各十两,生姜十两(合皮切),橘皮、茯苓各五两。上六味,切,以水二斗,煮取八升,绞去滓,分温五服,服别相去八、九里,昼三服,夜二服,覆取汗。忌酢物。(《玄感传尸方》)
⑥霍乱烦闷:芦根三钱,麦门冬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千金方》)
⑦治食鱼中毒,面肿,烦乱,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:芦根汁,多饮良,并治蟹毒。(《千金方》)
⑧治牙龈出血:芦根水煎,代茶饮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芦茅根、苇根、芦菰根、顺江龙、水v@、芦柴根、芦通、苇子根、芦芽根、甜梗子、芦头

英文名:Reed Rhizome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。

采收和储藏:栽后2年即可采挖。一般在夏、秋季挖起地下茎,除掉泥土,剪去须根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
化学成分:根茎含多量的维生素B1、B2、C以及蛋白质5%,脂肪1%,碳水化合物51%,天冬酰胺(asparamide)0.1%。又含氨基酸,脂肪酸,甾醇,生育酚(tocopherol),多元酚如咖啡酸(caffeic acid)和龙胆酸(gentisic acid)。还含2,5-二甲氧基-对-苯醌(2,5-dimethoxy-p-benzoquinone),对-羟基苯甲醛(p-hydroxybenzaldehyde),丁香醛(syringaldehyde),松柏醛(coniferaldehyde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,阿魏酸(ferulic acid),对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及二氧杂环已烷木质素(dioxanelignin)。后者的氧化降解产物为苯丙烷(phenylpropane)的愈创木酚基(guaiacyl),丁香酚基(syringyl)和4-羟基苯基(4-hydroxylphenyl)的衍生物。另含薏苡素(coixol),小麦黄素(tricin)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,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蒲公英寒酮(taraxerone)和由阿拉伯糖(arabinose),木糖(xylose)和葡萄糖(glucose)按摩尔比10:19:94所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的多糖。又含游离的脯氨酸(proline)和三甲铵乙内酯类(betaines)化合物。

汉语拼音:Lú Gēn

原形态: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鲜根茎长圆柱形,有的略扁,长短不一,直径1-2cm。表面黄白色,有光泽,外皮疏松可剥离。节呈环状,有残根及芽痕。体轻,质韧,不易折断。折断面黄白色,中空,壁厚1-2mm,有小孔排列成环。无臭,味甘。 干根茎呈压扁的长圆柱形。表面有光泽,黄白色。节处较硬,红黄色,节间有纵皱纹。质轻而柔韧。无臭,味微甘。 均以条粗均匀、色黄白、有光泽、无须根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构成,长细胞壁波状变曲,短细胞成对,一个为硅质细胞,腔内含硅质体,另一个为六角形栓化细胞。表皮内为3-4层下

性味:甘;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60-120g;或鲜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生津;除烦止呕;利尿;透疹。主热病烦渴;胃热呕吐;肺热咳嗽;肺痈吐脓;热淋;麻疹;解河豚鱼毒

各家论述:1.《名医别录》:主消渴客热,止小便利。
2.《药性论》:能解大热,开胃。治噎哕不止。
3.《唐本草》:疗呕逆不下食、胃中热、伤寒患者弥良。
4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寒热时疾烦闷,好孕人心热,并泻痢人渴。
5.《日用本草》:解河豚鱼毒。
6.《本草蒙筌》:解酒毒、鱼蟹中毒。
7.《本草原始》:治干呕霍乱。
8.《玉楸药解》:清降肺胃,消荡郁烦,生津止渴,除呕下食,治噎哕懊。
9.《医林纂要》:能渗湿行水,疗肺痈。
10.《天宝本草》:清心益肾,

用药禁忌: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归经:肺;胃;膀胱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

附方:1.五汁饮(《温病条辨》):梨汁,荸荠汁,鲜芦根汁,麦冬汁,藕汁。治太阴温病,口渴甚,吐白沫粘滞不爽者。2.治五噎心膈气滞,烦闷吐逆,不下食方(《金匮玉函方》):芦根,锉,水煎服。3.芦根饮子(《千金方》):生芦根,青竹茹,粳米,生姜,水饮服,治伤寒后呕哕反胃,或干呕不食。4.治霍乱烦闷方(《千金方》):芦根,麦门冬,水煎服。5.解毒方(《千金方》),芦根汁,多饮良,治食鱼中毒,面肿,烦乱,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,并解蟹毒。6.苇茎汤(《千金方》):芦根,竹茹,生姜汁,粳米,半夏,水煎服,治肺热痈脓。8.银翘

性状:性状鉴别 鲜根茎长圆柱形,有的略扁,长短不一,直径1-2cm。表面黄白色,有光泽,外皮疏松可剥离。节呈环状,有残根及芽痕。体轻,质韧,不易折断。折断面黄白色,中空,壁厚1-2mm,有小孔排列成环。无臭,味甘。 干根茎呈压扁的长圆柱形。表面有光泽,黄白色。节处较硬,红黄色,节间有纵皱纹。质轻而柔韧。无臭,味微甘。 均以条粗均匀、色黄白、有光泽、无须根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:表皮由长细胞和短细胞构成,长细胞壁波状变曲,短细胞成对,一个为硅质细胞,腔内含硅质体,另一个为六角形栓化细胞。表皮内为3-4层下皮纤维,微木化。皮层宽广东省,有类方形气腔,排列呈环状;内皮层不明显。中柱维管束3-4环列,最外列维管束较小,排列于气腔间,外环的维管束间和内环的维管束间均有纤维连成环带,维管束外韧型,周围有纤维束,原生木质部导管较小,后生木质部各有2个大型导管,韧皮部细胞较小,中央髓部大,中空。

注意: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芦茅根(《会约医镜》),苇根(《温病条辨》),芦菇根(《草木便方》),顺江龙(《天宝本草》),水蓢蔃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芦柴根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芦通(《江苏植药志》),苇子根(《河北药材》),芦芽根(《山东中药》),甜梗子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。春、夏,秋挖取,洗净泥土,剪去残茎、芽及节上须根,剥去膜状叶,晒干。或埋于湿沙中以供鲜用。

化学成分:芦根含薏苡素,以及蛋白质5%、脂肪1%、碳水化物51%、天门冬酰胺0.1%。芦苇含纤维素48~54%、木质素约18.2%、木聚糖约12.4%、灰分2.8%。多糖水解产生D-木糖、L-阿拉伯糖、D-葡萄糖、D-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。另含多量维生素B1、B2和C,以及苜蓿素。

汉语拼音:Lú Gēn

原形态:芦苇,又名:苇、葭(《诗经》),芦(《别录》),芦竹(《药对》),蒲苇(《圣济总录》),苇子草(《救荒本草》),禾杂竹、水芦竹。

资源分布:生长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
性味:甘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2~4两);或捣汁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生津,除烦,止呕。治热病烦渴,胃热呕吐,噎膈,反胃,肺痿,肺痈。并解河豚鱼毒。

归经:入肺、胃经。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太阴温病,口渴甚,吐白沫粘滞不快者:梨汁、荸荠汁、鲜苇根汁、麦冬汁、藕汁(或用蔗浆),临时斟酌多少,和匀凉服,不甚喜凉者,重汤炖温服。(《温病条辨》五汁饮)

性状:①鲜芦根

注意: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芦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