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紫茉莉根

汉语拼音:Zǐ Mò Lì Gēn 别名:入地老鼠、花粉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水粉头(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),粉子头、胭脂花头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 性味:甘苦,平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味微甘。
②《天宝本草》:苦,甘。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甘,平。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微寒,味甘,无毒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紫茉莉根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紫茉莉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紫茉莉根的功效_紫茉莉根的用量和禁忌_紫茉莉根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白花参、粉果根、入地老鼠、花粉头、水粉头、粉子头、胭脂花头、白粉根、白粉角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dix Mirabilis Jalapae

药材基源: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。

采收和储藏:在播种当年10~11月收获。挖起全根,洗净泥沙,鲜用,或去尽芦头及须根,刮去粗皮,去尽黑色斑点,切片,立即晒干或炕干,以免变黑,影响品质。

化学成分:紫茉莉根含蛋白质[1]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2]。

汉语拼音:Zǐ Mò Lì Gēn

原形态: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壮,圆锥形或纺锤形,肉质,表面棕褐色,里面白色,粉质。茎直立,多分枝,圆柱形,节膨大。叶对生;有长柄,下部叶柄超过叶片的一半,上部叶近无柄;叶片纸质,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3-10cm,宽3-5cm,先端锐尖,基部截形或稍心形,全缘。花1至数朵,顶生,集成聚伞花序;每花基部有一萼状总苞,绿色,5裂;花两性,单被,红色、粉红色、白色或黄色,花被简圆柱状,长4-5cm,上部扩大呈喇叭形,5浅裂,平展;雄蕊5-6,花丝细长,与花被等长或稍长;雌蕊1,子房上位,卵圆形,花柱单1,细长线形,柱头头状,微裂。瘦果,近球形,长约5mm,熟时黑色,有细棱,为宿存苞片所包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(图1)

生态环境:生于水沟边、房前屋后墙脚下或庭园中,常栽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,有的压扁,有的可见支根,长5-10cm,直径1.5-5cm。表面灰黄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痕。顶端有茎基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可见环纹。经蒸煮者断面角质样。无臭,味淡,有刺喉感。
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栓层细胞达数十列,暗棕褐色,或木栓层多已除去。皮层较窄。异常维管束多轮间断排列成环。维管束外韧型,木质部导管圆多角形。本品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针晶束与糊化淀粉粒。(图3)粉末特征:淡白色。①草酸钙针晶极多,成束或分散,长50-150μm。②导管主为网纹,亦

性味:甘;淡;性微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;解毒活血。主热淋;白浊;水肿;赤白带下;关节肿痛;痈疮肿毒;乳痈;跌打损伤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拾遗》:去风,活血。治乳痈,白浊。
2.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利小便,消水肿。
3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治妇女红崩、白带,疗癀,损伤及接骨。
4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解热,缓下,破瘀,调经。治肺劳咳血。
5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劳伤体瘦,头昏目眩,五淋及女子崩带。

出处:1.《花镜》:紫茉莉,本不甚高,但婆娑而蔓衍易生。结实颇繁,春间下子即生。
2.《纲目拾遗》:紫茉莉,二、三月发苗:茎逢节则粗如骨节状;叶长尖光绿,前锐后大;小暑后开花,有紫、白、黄三色,又有一本五色者,花朝开暮合;结实外有苞,内含青子成簇,大如豌豆,久则黑,子内有白粉;宿根三年不取,大如牛蒡,味微甘,类山药。紫茉莉,入夏开花,至深秋未已,白花者香尤酷烈,其花见日即敛,日入后复开,亦不经久,

附方:①治淋浊、 白带: 白花紫茉莉根一至二两(去皮,洗净,切片),茯苓三至五钱。水煎,饭前服,日服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②治白带: 白胭脂花根一两,白木槿五钱,白芍五钱。炖肉吃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③治红崩: 红胭脂花根二两,红鸡冠花根一两,头晕药一两,兔耳风五钱。炖猪脚吃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④治急性关节炎: 鲜紫茉莉根三两。水煎服。体热加豆腐,体寒加猪脚。(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)⑤治痈疽背疮: 紫茉莉鲜根一株。去皮洗净,加红糖少许,共捣烂,敷患处,日换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性状:性状鉴别 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,有的压扁,有的可见支根,长5-10cm,直径1.5-5cm。表面灰黄色,有纵皱纹及须根痕。顶端有茎基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可见环纹。经蒸煮者断面角质样。无臭,味淡,有刺喉感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入地老鼠、花粉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水粉头(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),粉子头、胭脂花头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块根。秋、冬挖取块根,洗净泥沙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根含氨基酸、有机酸及大量淀粉。花含多种甜菜黄素等黄色素。

汉语拼音:Zǐ Mò Lì Gēn

原形态:紫茉莉(《草花谱》),又名:胭脂花(《草花谱》),粉团花(《盛京通志》),野茉莉、粉豆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丁香、粉孩儿、未时花、胭脂水粉、水粉子花、长春花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。

性味:甘苦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利尿,泻热,活血散瘀。治淋浊,带下,肺劳吐血,痈疽发背,急性关节炎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附方:①治淋浊、白带:白花紫茉莉根一至二两(去皮,洗净,切片),茯苓三至五钱。水煎,饭前服,日服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入地老鼠、花粉头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水粉头(《修订增补天宝本草》),粉子头、胭脂花头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块根。秋、冬挖取块根,洗净泥沙,晒干。

原形态:紫茉莉(《草花谱》),又名:胭脂花(《草花谱》),粉团花(《盛京通志》),野茉莉、粉豆花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丁香、粉孩儿、未时花、胭脂水粉、水粉子花、长春花。
一年生草本,高可达1米。块根纺锤形,肉质,表面棕黑色,内面白色。茎直立,分枝多,有膨大的节。叶对生,卵状,长4~10厘米,宽约3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截形或心脏形,全缘,羽状网脉;叶柄长。花1至数朵生于枝梢,总苞5裂,萼状;花萼呈花冠状,萼管细长,长4~5厘米,上部扩大成喇叭形,5裂,色白或紫红;花瓣缺;雄蕊5~6,花丝细长,与花被等长或稍长;雌蕊1,子房上位,1室,花柱线状,柱头头状。果实狭卵形,长约8毫米,黑色。种子直立,内藏丰富的白色粉质胚乳。花期7~9月。
本植物的叶(紫茉莉叶)、种子内的胚乳(紫茉莉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。

性味:甘苦,平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味微甘。
②《天宝本草》:苦,甘。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甘,平。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微寒,味甘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利尿,泻热,活血散瘀。治淋浊,带下,肺劳吐血,痈疽发背,急性关节炎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去风,活血。治乳痈,白浊。
②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利小便,消水肿。
③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治妇女红崩、白带,疔癀,损伤及接骨。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解热,缓下,破瘀,调经。治肺劳咳血。
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劳伤体瘦,头昏目眩,五淋及女子崩带。
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
附方:①治淋浊、白带:白花紫茉莉根一至二两(去皮,洗净,切片),茯苓三至五钱。水煎,饭前服,日服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白带:白胭脂花根一两,白木槿五钱,白芍五钱。炖肉吃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③治红崩:红胭脂花根二两,红鸡冠花根一两,头晕药一两,兔耳风五钱。炖猪脚吃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④治急性关节炎:鲜紫茉莉根三两。水煎服,体热加豆腐,体寒加猪脚。(福建晋江《中草药手册》)
⑤治痈疽背疮:紫茉莉鲜根一株。去皮洗净,加红糖少许,共捣烂,敷患处,日换二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紫茉莉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