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燕的功效_石燕的用量和禁忌_石燕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石燕

汉语拼音:Shí Yàn 别名:石燕子、大石燕、燕子石 性味:甘;咸;凉;无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石燕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石燕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石燕子、大石燕、燕子石

英文名:Fossil shell of Spirifer

药材基源: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。

采收和储藏:采得后洗净泥土。

化学成分:主要为碳酸钙,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。

汉语拼音:Shí Yàn

资源分布:主产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山西、江西;浙江亦产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。长2-4cm,宽1.5-3.5cm,厚1.5-2cm。青灰色至土棕色。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,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,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;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,槽的纹理较细密,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,呈半圆弧形突出。质坚硬,可砸碎,断面较粗糙,土黄色或青白色,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。气微,味淡。以状如蚶、色青黑、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。

性味:甘;咸;凉;无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-3钱,或磨汁。外用:水磨点眼。

功效与作用:除湿热;利小便;退目翳。主淋病;小便不通;带下;尿血;小儿疳积;肠风痔漏;眼目障翳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疗眼目障翳。石燕性凉,乃利窍行湿热之物。宋人修《本草》,以食钟乳禽石燕,混收入此石燕下,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,不知其正相反也。
2.《唐本草》:以水煮汁饮之,主淋。
3.《本草拾遗》:主消渴,取水牛鼻和煮饮之。
4.《医学入门》;偏治年久肠风痔漏,煮汁饮之。
5.《玉揪药解》:利水通经,止带,催生。治淋沥热涩,尿血便秘,消渴,带下,痔漏。
6.《医林纂要》:功同石蟹,能祛风去瘀。

用药禁忌:体虚、无湿热及孕妇忌服。

归经:肾;肝;膀胱经

出处:出自1.《唐本草》:石燕,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,掘丈余取之,形如蚶而坚重如石。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石燕,出南土穴中,凝疆似石者佳。
3.《纲目》:石燕有二:一种是此,乃石类也,状类燕而有文,圆大者为雄,长小者为雌;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,似蝙蝠者,食乳汁,能飞,乃禽类也,见禽部。禽石燕食乳,食之补助,与钟乳同功,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。俗人不知,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,刊于方册,误矣。

附方:石燕丸《三因方》:通淋止痛

性状:略呈肾脏形而扁,长2~3厘米,宽1.5~4厘米,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,两面中央隆起,具银杏叶般的纹理。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,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,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,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。质坚如石,不易破碎;砸碎后,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,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,极易脱落,脱去此层,显朱红色或棕褐色,断面灰白色而粗糙。以状如蚶、色青黑,质坚硬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
炮制:洗净泥土,晒干,捣碎或水飞,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。

注意:体虚、无湿热及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石燕子、大石燕、燕子石

英文名:Fossil shell of Spirifer

药材基源: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。

采收和储藏:采得后洗净泥土。

化学成分:主要为碳酸钙(CaCO3),尚含少量磷及二氧化硅(SiO2)等。

汉语拼音:Shí Yàn

资源分布:主产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山西、江西;浙江亦产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。长2-4cm,宽1.5-3.5cm,厚1.5-2cm。青灰色至土棕色。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,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,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;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,槽的纹理较细密,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,呈半圆弧形突出。质坚硬,可砸碎,断面较粗糙,土黄色或青白色,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。气微,味淡。以状如蚶、色青黑、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。

性味:甘;咸;凉;无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-3钱,或磨汁。外用:水磨点眼。

功效与作用:除湿热;利小便;退目翳。主淋病;小便不通;带下;尿血;小儿疳积;肠风痔漏;眼目障翳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疗眼目障翳。石燕性凉,乃利窍行湿热之物。宋人修《本草》,以食钟乳禽石燕,混收入此石燕下,故世俗误传此石能助阳,不知其正相反也。
2.《唐本草》:以水煮汁饮之,主淋。
3.《本草拾遗》:主消渴,取水牛鼻和煮饮之。
4.《医学入门》;偏治年久肠风痔漏,煮汁饮之。
5.《玉揪药解》:利水通经,止带,催生。治淋沥热涩,尿血便秘,消渴,带下,痔漏。
6.《医林纂要》:功同石蟹,能祛风去瘀。

用药禁忌:体虚、无湿热及孕妇忌服。

归经:肾;肝;膀胱经

出处:出自1.《唐本草》:石燕,永州祁阳县西北百一十五里大岗上,掘丈余取之,形如蚶而坚重如石。
2.《日华子本草》:石燕,出南土穴中,凝疆似石者佳。
3.《纲目》:石燕有二:一种是此,乃石类也,状类燕而有文,圆大者为雄,长小者为雌;一种是钟乳穴中石燕,似蝙蝠者,食乳汁,能飞,乃禽类也,见禽部。禽石燕食乳,食之补助,与钟乳同功,故方书助阳药多用之。俗人不知,往往用此药为助阳药,刊于方册,误矣。

附方:石燕丸《三因方》:通淋止痛
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似完整的瓦楞子状。长2-4cm,宽1.5-3.5cm,厚1.5-2cm。青灰色至土棕色。两面均有从后端至前缘的放射状纹理,基中一面凸度低于另一面,中部有似三角形隆起;另面有与隆起相应形状的凹槽,槽的纹理较细密,槽的前端向下略弯曲,呈半圆弧形突出。质坚硬,可砸碎,断面较粗糙,土黄色或青白色,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。气微,味淡。以状如蚶、色青黑、质坚硬无杂石者为佳。

炮制:1.洗净泥土,晒干,捣碎或水飞,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飞用。

注意:体虚、无湿热及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燕子石

药材基源:古生代蠕形动物石燕科石燕Spirifer sp.或中国石燕Cyrtospirifer sinensis Gr.(Sinospirifer sinensis)及弓石燕Cyrtiopsis sp.等多种动物的化石。全年可采,洗净泥土。

汉语拼音:Shí Yàn

性味:甘,凉。

用法用量:0.5~1钱;外用磨水点眼。

功效与作用:除湿热,利小便,退目翳。用于小便不利,白带,外用治角膜云翳。

炮制:将原药敲碎或水飞用,也有煅后敲碎或飞细用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石燕子(《圣惠方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及近缘动物的化石。采得后洗净泥土。

资源分布:产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山西、江西等地。

性状鉴别:略呈肾脏形而扁,长2~3厘米,宽1.5~4厘米,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,两面中央隆起,具银杏叶般的纹理。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纵沟,一端较细向另一端展开,细端向下弯曲作鸟啄状,在其下面亦有一条横沟通向两侧。质坚如石,不易破碎;砸碎后,断面呈青灰色至棕色,或有部分为白色碎石堆集成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层白色光泽的薄膜,极易脱落,脱去此层,显朱红色或棕褐色,断面灰白色而粗糙。以状如蚶、色青黑,质坚硬、无杂石者为佳。

性味:咸,凉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凉,无毒。
②《品汇精要》:味淡,性凉。
③《纲目》:甘,凉,无毒。
④《医林纂要》:咸辛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3钱,或磨汁。外用:水磨点眼。

功效与作用:除湿热,利小便,退目翳。治淋病,小便不通,带下,尿血,肠风痔漏,眼目障翳。
①《唐本草》:以水煮汁饮之,主淋。
②《本草拾遗》:主消渴,取水牛鼻和煮饮之。
③《医学入门》:偏治年久肠风痔漏,煮汁饮之。
④《纲目》:疗眼目障翳。
⑤《玉楸药解》:利水通经,止带,催生。治淋沥热涩,尿血便秘,消渴,带下,痔漏。
⑥《医林纂要》:功同石蟹,能祛风去瘀。

用药禁忌:体虚、无湿热及孕妇忌服。

归经:《玉楸药解》:入足少阴肾、足太阳膀胱经。

出处:《唐本草》

附方:①治伤寒小便不通,小腹胀满:石燕火煅为末。葱白汤调下一字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石燕散)
②治小便淋痛:石燕子七枚(捣黍米大),新桑根白皮三两(锉)。拌匀,分作七贴。每贴用水一盏,煎七分,空心、午前各一服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③治血淋心烦:石燕子、商陆、赤小豆、红花等分。为末。每服-钱,葱白汤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沙石淋痛不可忍:石燕子(烧令通赤,水中淬一两次,捣研水飞,焙干)、滑石、石苇(去毛)、瞿麦穗各一两。为末,糊丸如梧桐子大。煎瞿麦、灯心汤下十丸,食前服,日二、三。(《三因方》石燕丸)
⑤治赤白带下,多年不止:石燕一枚。磨水服。(《徐氏家传方》)
⑥治久患肠风痔漏,一、二十年不差,面色虚黄,饮食无味,及患脏腑损伤,多患泄泻,暑月常浑不止,及诸般淋沥,久患消渴,妇人月侯湛浊,赤白带下,多年不差:用石燕温水磨服,如弹丸大者一个,分三服,大小以此为准,晚食前更一服。若欲作散,须研细,水飞过,取白汁如泔乳者,澄,去水,曝干。每服半钱至一钱,清饭饮调下,温水亦得。(《灵苑方》)
⑦治拳毛倒睫:石燕子一对。磨水点搽眼。先以镊子摘去拳毛,乃点药,后以黄连水洗之。(《乾坤生意》)
⑧牢牙止痛:石燕三对(火煅醋淬七次),青盐、乳香各一两,细辛半两。为末揩之,荆芥汤漱口。一方去乳香、细辛,加麝香。(《纲目》)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石燕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