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角凤尾草的功效_铁角凤尾草的用量和禁忌_铁角凤尾草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铁角凤尾草

汉语拼音: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 别名:石林珠(《峨嵋药植》),瓜子莲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猪宗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 性味:《陕西中草药》:味淡,性平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铁角凤尾草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铁角凤尾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石林珠(《峨嵋药植》),瓜子莲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猪宗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。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13~35厘米。根茎短,密被粗筛孔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3~10厘米,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;一次羽状复叶,线状披针形,长10~25厘米,宽约1.2~1.5厘米,两端稍渐狭;羽片疏生,20对左右,有极短小柄,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长5~6毫米,先端钝形,前缘有细齿,基部广楔形;叶稍呈草质,表面浓绿色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羽片上有6~8枚,与中脉略成斜交,囊群盖同形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沟中石上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台湾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。

性味:《陕西中草药》:味淡,性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4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渗湿,止血,散瘀。治痢疾,淋病,白带,月经不调,疮疖疔毒,跌打腰痛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红白痢,连根叶酒煎服。
②《峨嵋药植》:治跌打损伤及腰痛,浸酒服。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外用止血,治火伤。
④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治疔疮热疖,捣烂敷。
⑤《陕西中草药》:利水,通淋,补肾,调经。治小便淋涩,月经不调,白带,遗精,阴虚盗汗。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石林珠、瓜子莲、猪宗七、猪鬃七、篦子草、蜈蚣草、石间生、对月草、洞里仙、石蜈蚣、石壁连、一扫光、猪毛七、铁线蕨、蜈蚣赶蛇、蕨萁

英文名:Herb of Common Maidenhair Spleenwort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。

化学成分:含C24-C31及C33的正烷烃和三萜类化合物:22(29)-何帕烯[22(29)-hopene]。又含黄酮类成分:山柰酚-3,7-二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,7-dirham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鼠李糖-7-O-α-L-阿拉伯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rhamnoside-7-O-α-L-arabi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阿拉伯糖-7-O-α-L-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arabinoside-7-O-α-L-rhamnoside),芸香甙(urtin)。还含酚酸化合物:儿茶酚(catechol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焦性没食子酚(pyrogallol)。

汉语拼音: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13-35cm。根茎短,密被粗筛孔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3-10cm,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;一次羽状复叶,线状披针形,长10-25cm,宽约1.2-1.5cm,两端稍渐狭;羽片疏生,20对左右,有极短小柄,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长5-6mm,先端钝形,前缘有细齿,基部广楔形;叶稍呈草质,表面浓绿色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羽片上有6-8枚,与中脉略成斜交,囊群盖同形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400m的密林下、山谷石岩上。

性味:淡;平;凉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;调经止血。主小儿高热惊风;肾炎水肿;食积腹泻;痢疾;咳嗽;咯血;月经不调;白带;疮疖肿毒;毒蛇咬伤;水火烫伤;外伤出血

各家论述: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红白痢,连根叶酒煎服。

归经:心;脾经

出处: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性状:性状鉴别 全草长约20cm。根茎短,被有多数黑褐色鳞片,下部丛生极纤细的须根。叶簇生;叶柄与叶轴呈细长扁圆柱形,直径约1mm,栗褐色而为光泽,有纵沟,上面两侧常可见全缘的膜质狭翅,质脆,易折断,断面常中空;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约15cm,小羽片黄棕色,多已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两侧边缘有小钝齿,背面可见孢子囊群。气无,味淡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别名:石林珠、金星草、止血草、洞里仙、鸡毛草、石蜈蚣、乌骨草、鹿仙草

药材基源: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.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
汉语拼音:Tiě Jiǎo Fèn Wěi Cǎo

性味:淡,凉。

用法用量:0.3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调经止血,收敛止带。用于小儿高热,白带,月经不调;外用治烧烫伤,外伤出血,疔疮肿毒,毒蛇咬伤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石林珠(《峨嵋药植》),瓜子莲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猪宗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
英文名:Herb of Common Maidenhair Spleenwort
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。

化学成分:含C24-C31及C33的正烷烃和三萜类化合物:22(29)-何帕烯[22(29)-hopene]。又含黄酮类成分:山柰酚-3,7-二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,7-dirham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鼠李糖-7-O-α-L-阿拉伯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rhamnoside-7-O-α-L-arabi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阿拉伯糖-7-O-α-L-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arabinoside-7-O-α-L-rhamnoside),芸香甙(urtin)。还含酚酸化合物:儿茶酚(catechol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焦性没食子酚(pyrogallol)。

汉语拼音:Tiě Jiǎo Fènɡ Wěi Cǎo

原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13~35厘米。根茎短,密被粗筛孔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3~10厘米,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;一次羽状复叶,线状披针形,长10~25厘米,宽约1.2~1.5厘米,两端稍渐狭;羽片疏生,20对左右,有极短小柄,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长5~6毫米,先端钝形,前缘有细齿,基部广楔形;叶稍呈草质,表面浓绿色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羽片上有6~8枚,与中脉略成斜交,囊群盖同形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沟中石上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台湾、河南、陕西、山西等地。

性味: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淡,性平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4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渗湿,止血,散瘀。治痢疾,淋病,白带,月经不调,疮疖疔毒,跌打腰痛。

各家论述: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红白痢,连根叶酒煎服。

归经:心;脾经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
性状:性状鉴别 全草长约20cm。根茎短,被有多数黑褐色鳞片,下部丛生极纤细的须根。叶簇生;叶柄与叶轴呈细长扁圆柱形,直径约1mm,栗褐色而为光泽,有纵沟,上面两侧常可见全缘的膜质狭翅,质脆,易折断,断面常中空;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约15cm,小羽片黄棕色,多已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两侧边缘有小钝齿,背面可见孢子囊群。气无,味淡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铁角凤尾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