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肉的功效_猪肉的用量和禁忌_猪肉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猪肉

汉语拼音:Zhū Ròu 别名:猪、豕、L、豚、彘 性味:甘咸,平。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猪肉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猪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猪、豕、L、豚、彘

英文名:Pork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

药材基源:为猪科动物猪的肉。

采收和储藏:宰杀后,刮除猪毛,剖腹去骨脏,取肉鲜用或冷藏备用。

化学成分:瘦肉和肥肉约分别含水分53%、6%,蛋白质16.7% 、2.2% ,脂肪28.8% 、90.8% ,碳水化物1.1% 、0.8%,灰分0.9% 、0.1%,钙71mg%、1mg%,磷177mg% 、26mg%,铁2.4mg%、0.4mg%。

汉语拼音:Zhū Ròu

原形态:猪的品种繁多,达150多种,形态也有差异基本特微是:躯体肥胖,头大。鼻与口吻皆长略向上屈。眼小。耳壳有的大而下垂,有的较小而前挺。四肢短小,4趾,前2趾有蹄,后2趾有悬蹄。颈粗,项背疏生鬃毛。尾短小,末端有毛丛。毛色有纯黑、纯白或黑白混杂等。

生态环境:杂食性家养物畜,繁殖力强,孕期约4个月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

性味:味甘;咸;性微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煮食,30-60g。外用:适量,贴敷。

功效与作用:补肾滋阴;养血润燥;益气;消肿。主肾虚赢瘦;血燥津枯;燥核;消渴;便秘;虚肿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备要》:猪肉,其味隽永,食之润肠胃,生精液,丰肌体,泽皮肤,固其所也,惟多食则助热生痰,动风作湿,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。诸家(食忌)之说,稽之于古则无征,试之于人则不验,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。伤寒忌之者,以其补肌固表,油腻缠粘,风邪不能解散也。病初愈忌之者,以肠胃久枯,难受肥浓厚味也。又按猪肉生痰,惟凤痰、湿痰、寒痰忌之,如老人燥痰干咳,更须肥浓以滋润之,不可执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。
2.《别录》:猪肉,疗狂病。
3.《千金・食治》:宜肾,补肾气虚竭。头肉,补虚乏气力,去

用药禁忌:湿热、痰滞内蕴者慎服。

归经:脾;胃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疫证邪火已衰,津不能回者:鲜猪肉数斤,切大块,急火煮清汤,吹净浮油,恣意凉饮,乃急救津液之无上妙品。(《温热经纬》)②治液干难产,津枯血夺,火的燥渴,干嗽便秘:猪肉煮汤,吹去油饮。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③洽小儿火丹:猪肉切片贴之。(《纲目》)

注意:湿热、痰滞内蕴者慎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猪科动物猪的肉。

原形态:猪(《尔雅》),又名:豕(《诗经》),g(《庄和),豚(《周礼》),彘(《尔雅》)。
躯体肥胖,头大。鼻与口吻皆长,略向上屈。眼小。耳壳有的大而下垂,有的较小而前挺。四肢短小,4趾,前2趾有蹄,后2趾有悬蹄。颈粗,项背疏生鬃毛。尾短小,末端有毛丛。毛色有纯黑、纯白,或黑白混杂等。
猪为主要的家畜之一,性温驯,体强健,适应力强。食性很杂,除饲以豆腐粕、酒粕、麦麸及厨房残羹外,亦食草及虫类。
本动物的皮肤(猪肤)、毛(猪毛)、骨(猪骨)、血(猪血)、骨髓及脊髓(猪髓)、脑(猪脑)、甲状腺体(猪靥)、蹄(猪蹄)、蹄甲(猪蹄甲)、睾丸(豚卵)、心(猪心)、肝(猪肝)、脾(猪脾)、肺(猪肺)、肾(猪肾)、胆(猪胆)、胃(猪肚)、胰(猪胰)、肠(猪肠)、膀胱(猪脬)、脂肪(猪脂膏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饲养。

性味:甘咸,平。
①《别录》:o猪肉,味酸,冷。
②《千金・食治》:头肉,平,无毒。
③《本草备要》:咸,寒。
④《本经逢原》:甘,平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煮汤饮。外用:敷贴。

功效与作用:滋阴,润燥。治热病伤津,消渴羸瘦,燥咳,便秘。
①《别录》:o猪肉,疗狂病。
②《千金・食治》:宜肾,补胃气虚竭。头肉,补虚乏气力,去惊痫,寒热,五癃。
③孟诜:头,主五痔。
④《本经逢原》:精者补肝益血。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猪肉,补肾液,充胃汁,滋肝阴,润肌肤,利二便,止消渴,起顿。

各家论述:《本草备要》:猪肉,其味隽永,食之润肠胃,生精液,丰肌体,译皮肤,固其所也,惟多食则助热生痰,动风作湿,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。诸家(食忌)之说,稽之于古则无征,试之于人则不验,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。伤寒忌之者,以其补肌固表,油腻缠粘,风邪不能解散也。病初愈忌之者;以肠胃久枯,难受肥浓厚味也。又按猪肉生痰,惟风痰、湿痰、寒痰忌之,如老人燥痰干咳,更须肥浓以滋润之,不可执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。

用药禁忌: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服药有巴豆,勿食猪肉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反乌梅、大黄等。
③《纲目》:反乌梅、桔梗、黄连、胡黄连,犯之令人泻利;及苍耳,令人动风。合百花菜、吴茱萸食,发痔疾。
④《本经逢原》:助湿生痰。

归经:入脾、胃、肾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脾经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入脾、胃。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疫证邪火巳衰,津不能回者:鲜猪肉数斤,切大块,急火煮渭汤,吹净浮油,恣意凉饮,乃急救津液之无上妙品。(《温热经纬》)
②治液干难产,津枯血夺,火灼燥渴,干嗽便秘:猪肉煮汤,吹去油饮。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
③治小儿火丹:猪肉切片贴之。(《纲目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猪科动物猪的肉。

化学成分:瘦肉和肥肉约分别含水分53%、6%,蛋白质16.7%、2.2%,脂肪28.8%、90.8%,碳水化物1.1%、0.8%,灰分0.9%、0.1%,钙11毫克%、1毫克%,磷177毫克%、26毫克%,铁2.4毫克%、0.4毫克%。

汉语拼音:Zhū Ròu

原形态:猪(《尔雅》),又名:豕(《诗经》),豨(《庄和),豚(《周礼》),彘(《尔雅》)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饲养。

性味:甘咸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煮汤饮。外用:敷贴。

功效与作用:滋阴,润燥。治热病伤津,消渴羸瘦,燥咳,便秘。

各家论述:《本草备要》:"猪肉,其味隽永,食之润肠胃,生精液,丰肌体,译皮肤,固其所也,惟多食则助热生痰,动风作湿,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。诸家(食忌)之说,稽之于古则无征,试之于人则不验,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。伤寒忌之者,以其补肌固表,油腻缠粘,风邪不能解散也。病初愈忌之者;以肠胃久枯,难受肥浓厚味也。又按猪肉生痰,惟风痰、湿痰、寒痰忌之,如老人燥痰干咳,更须肥浓以滋润之,不可执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。"

归经:入脾、胃、肾经。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疫证邪火巳衰,津不能回者:鲜猪肉数斤,切大块,急火煮渭汤,吹净浮油,恣意凉饮,乃急救津液之无上妙品。(《温热经纬》)

注意: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猪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