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杏仁

汉语拼音:Xìnɡ Rén 别名:杏核仁、杏子、木落子、苦杏仁、杏梅仁、杏、甜梅。 性味:苦;温;有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杏仁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杏仁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杏仁的功效_杏仁的用量和禁忌_杏仁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杏核仁(《本经》),杏子(《伤寒论》),木落子(《石药尔雅》),苦杏仁(《临证指南》),杏梅仁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。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除去果肉及核壳,取种仁,晾干。置阴凉干燥处,防虫蛀。

化学成分:含苦杏仁甙约3%、脂肪油(杏仁油)约50%、蛋白质和各种游离氨基酸。苦杏仁甙受杏仁中的苦杏仁酶及樱叶酶等β-葡萄糖甙酶水解,依次生成野樱皮甙和扁桃腈,再分解生成苯甲醛和氢氰酸。

汉语拼音:Xìnɡ Rén

原形态:①杏(《本经》),又名:甜梅(《江南录》)。

资源分布:主产东北、华北各省。

性味:苦,温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
归经:入肺、大肠经。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肺寒卒咳嗽:细辛半两(捣为末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尖、双仁,麸炒微黄,研如膏)。上药,于铛中熔蜡半两,次下酥一分,入细辛、杏仁,丸如羊枣大。不计时候,以绵裹一丸,含化咽津。(《圣惠方》)

性状:干燥种子,呈心脏形略扁,长1~1.5厘米,宽约1厘米左右,顶端渐尖,基部钝圆,左右不对称。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,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,表面有细微纵皱;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,其下方侧面脊棱上,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,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,自合点至种脐,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,是为种脊,种皮菲薄,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,富于油质,接合面中间,常有空隙,胚根位于其尖端,味苦,有特殊的杏仁味。以颗粒均匀、饱满肥厚、味苦、不发油者为佳。

炮制:杏仁:拣净杂质,置沸水中略煮,俟皮微皱起捞出,浸凉水中,脱去种皮,晒干,簸净。炒杏仁:取净杏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,取出放凉。

注意: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杏核仁(《本经》),杏子(《伤寒论》),木落子(《石药尔雅》),苦杏仁(《临证指南》),杏梅仁(《浙江中药手册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。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除去果肉及核壳,取种仁,晾干。置阴凉干燥处,防虫蛀。

原形态:①杏(《本经》),又名:甜梅(《江南录》)。
落叶乔木,高4~9米。树皮暗红棕色,幼枝光滑,有不整齐纵裂纹。叶互生;卵圆形,长5~9厘米,宽7~8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略近心脏形,边缘有细锯齿或不明显的重锯齿,主脉基部被白色柔毛;叶柄长2.5~4.5厘米,带红色,具2腺体。花先叶开放,单生于小枝端;花梗短或几无梗;花萼5裂,裂片三角状椭圆形,基部合生成筒状;花瓣5,白色或粉红色,阔卵形,长阔几相等;雄蕊多数,着生于萼简边缘,不等长;雌蕊1,子房1室,花柱光滑,仅基部有淡黄色柔毛,柱头头状。核果黄红色,心脏卵圆形,略扁,侧面具一浅凹槽,径3~4厘米,微被绒毛;核近于光滑,坚硬,扁心形,具沟状边缘;内有种子1枚,心脏卵形,红色。花期3~4月。果期4~6月。
野生或栽培。分布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新疆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②山杏(《本草图经》)
形状与上种相近,叶较小,长4~5厘米,宽3~4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呈同楔形或截形。果较小,果肉亦较薄;核的边缘薄而锐利;种子味苦。
生于山坡,间有栽培。分布辽宁、河北、内蒙古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江苏等地。
以上2种植物的树根(杏树根)、树皮(杏树皮)、树枝(杏枝)、叶(杏叶)、花(杏花)、果实(杏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主产东北、华北各省。

性状鉴别:干燥种子,呈心脏形略扁,长1~1.5厘米,宽约1厘米左右,顶端渐尖,基部钝圆,左右不对称。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,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,表面有细微纵皱;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,其下方侧面脊棱上,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,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,自合点至种脐,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,是为种脊,种皮菲薄,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,富于油质,接合面中间,常有空隙,胚根位于其尖端,味苦,有特殊的杏仁味。以颗粒均匀、饱满肥厚、味苦、不发油者为佳。
杏仁有甜、苦之分,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,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。从原植物来看,西伯利亚杏、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,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,有些是甜杏仁。

性味:苦,温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味甘,温。
②《别录》:苦,冷利,有毒。
③《本草正》:味苦辛微甘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.5~3钱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痰止咳,平喘,润肠。治外感咳嗽,喘满,喉痹,肠燥便秘。
①《本经》:主咳逆上气雷鸣,喉痹,下气,产乳金疮,寒心奔豚。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解锡、胡粉毒。
③《别录》:主惊痫,心下烦热,风气去来,时行头痛,解肌,消心下急,杀狗毒。
④《药性论》:治腹痹不通,发汗,主温病。治心下急满痛,除心腹烦闷,疗肺气咳嗽,上气喘促。入天门冬煎,润心肺。可和酪作汤,益润声气。宿即动冷气。
⑤崔禹锡《食经》:理风噤及言吮不开。
⑥《医学启源》:除肺中燥,治风燥在于胸膈。《主治秘诀》云,润肺气,消食,升滞气。
⑦《滇南本草》:止咳嗽,消痰润肺,润肠胃,消面粉积,下气,治疳虫。
⑧《纲目》:杀虫,治诸疮疥,消肿,去头面诸风气鼓疱。

用药禁忌: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得火良。恶黄耆、黄芩、葛根。畏蓑草。
②《本草经疏》:阴虚咳嗽,肺家有虚热、热痰者忌之。
③《本草正》:元气虚陷者勿用,恐其沉降太泄。
④《本经逢原》:亡血家尤为切禁。
⑤《本草从新》:因虚而咳嗽便秘者忌之。

归经:入肺、大肠经。
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手太阴经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入脾、肺二经。
③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肺、大肠二经。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肺寒卒咳嗽:细辛半两(捣为末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尖、双仁,麸炒微黄,研如膏)。上药,于铛中熔蜡半两,次下酥一分,入细辛、杏仁,丸如羊枣大。不计时候,以绵裹一丸,含化咽津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咳逆上气:杏仁三升,熟捣如膏,蜜一升,为三分,以一分内杏仁捣,令强,更内一分捣之如膏,又内一分捣熟止。先食已含咽之,多少自在,日三。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,则痢。(《千金方》杏仁丸)
③治久患肺喘,咳嗽不止,睡卧不得者:杏仁(去皮尖,微炒)半两,胡桃肉(去皮)半两。上件入生蜜少许,同研令极细,每一两作一十丸。每服一丸,生姜汤嚼下,食后临卧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杏仁煎)
④治上气喘急:桃仁、杏仁(并去双仁、皮尖,炒)各半两。上二味,细研,水调生面少许,和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生姜、蜜汤下,微利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双仁丸)
⑤治气喘促浮肿,小便淋沥:杏仁一两,去皮尖,熬研,和米煮粥极熟,空心吃二合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⑥治肺病咯血:杏仁四十个,以黄蜡炒黄,研,入青黛一钱,作饼,用柿饼一个,破开包药,湿纸裹,煨熟食之。(朱震亨)
⑦利喉咽,去喉痹,痰唾咳嗽,喉中热结生疮:杏仁去皮熬令赤,和桂末,研如泥,绵裹如指大,含之。(《本草拾遗》)
⑧治久病大肠燥结不利:杏仁八两,桃仁六两(俱用汤泡去皮),蒌仁十两(去壳净),三味总捣如泥;川贝八两,陈胆星四两(经三制者),同贝母研极细,拌入杏、桃、蒌三仁内。神曲四两研末,打糊为丸,梧子大。每早服三钱,淡姜汤下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⑨治暴下水泻及积痢:杏仁二十粒(汤浸去皮尖),巴豆二十粒(去膜油令尽)。上件研细,蒸枣肉为丸,如芥子大,朱砂为衣。每服一丸,食前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朱砂丸)
⑩治上气,头面风,头痛,胸中气满贲豚,气上下往来,心下烦热,产妇金疮:杏仁一升,捣研,以水一斗滤取汁,令尽,以铜器螗火上从旦煮至日入,当熟如脂膏,下之。空腹酒服一方寸匕,日三,不饮酒者,以饮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杏仁膏)
⑾治眼疾翳膜遮障,但瞳子不破者:杏人三升(汤浸去皮尖、双人)。每一升,以面裹,于痘一鹬信谌龋去面,研杏仁压取油,又取铜绿一钱与杏油同研,以铜箸点眼。(《圣济总录》杏仁膏)
⑿治鼻中生疮:捣杏仁乳敷之;亦烧核,压取油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⒀治诸疮肿痛:杏仁去皮,研滤取膏,入轻粉、麻油调搽,不拘大人小儿。(《纲目》)
⒁治犬啮人:熬杏人五合,令黑,碎研成膏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杏核仁、杏子、木落子、苦杏仁、杏梅仁、杏、甜梅。

英文名:Bitter Apricot Seed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rmeniaca vulgaris Lam.[Prunus armeniaca L.]2.Armeniaca vulgaris Lam.var.ansu(Maxim.)Yü et Lu[Prunus armeniaca L.var.ansu Maxim.]3.Armeniaca sibirica(L.)Lam.[Prunus sibirica L.]4.Armeniaca mandshurica(Maxim.)Skv.[Prunus mandshurica(Maxim.)Koehne]
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杏、野杏、山杏、东北杏的种子。

采收和储藏:6-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。

化学成分:1.杏 种仁含苦味氰甙:苦杏仁甙(amygdalin)约4%和野樱甙(prunasin);脂肪油约50%,油中有8种脂肪酸,主要的是亚油酸(linoeic acid)占27%,油酸(oleic acid)占67%及棕榈酸(palmitic acid)占 5.2%。还含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即是5'-咖啡酰奎宁酸(5'-caffeoylquinic acid),新绿原酸(neochlorogenic acid)即是3'-咖啡酰奎宁酸(3'-caffeoylquinic acid),3'-阿魏酰奎宁酸(3'-feruloylquinic acid),5'-阿魏酰奎宁酸(5'-feruloylquinic acid),3'-对香豆酰奎宁酸(3'-Pcoumaroylquinic acid),肌醇(inosit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△5-燕麦甾醇(△5-avenasterol),胆甾醇(cholesterol)24-胆甾烯醇(△24-chlestenol),雌性酮(estrone),17β-雌二醇(17β-estyadiol),甘油三油酸酯(triolein)。另含有抗炎和镇痛活性的2种蛋白质成分:KR-A和KR-B,其含量分别为4.44%和0.41%。又含与杏仁香味有关的挥发性成分:本甲醛(benzaldehyde),芳樟醇(linalool),4-松油烯醇(4-terpinen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。

汉语拼音:Xìnɡ Rén

原形态:1.杏 落叶小乔木,高4-10cm;树皮暗红棕色,纵裂。单叶互生;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,长 5-9cm,宽4-8cm。春季先叶开花,花单生枝端,着生较密,稍似总状;花几无梗,花萼基部成筒状,外面被短柔毛,上部5裂;花瓣5,白色或浅粉红色,圆形至宽倒卵形;雄蕊多数,着生萼筒边缘;雌蕊单心皮,着生萼筒基部。核果圆形,稀倒卵形,直径2.5cm以上。种子1,心状卵形,浅红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6-7月。
2.野杏 本变种的主要特征为 叶片基部楔形或宽楔形;花常2朵簇生,淡红色;果实近球形,红色;核卵球形,离肉,表面粗糙而有网纹,腹棱常锐利。
3.山杏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叶卵形或近圆形,长(3-)5-10cm,宽(2.5-)4-7cm。花单生,直径1.5-2cm;萼片长圆状椭圆形,先端尖;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,白色或粉红色。果实扁球形,直径 1.5-2.5cm,两侧扁,果肉薄而干燥,熟时开裂,味酸涩,不能吃。核易与果肉分离,基部一侧不对称,平滑。花期3-4月,果期6-7月。
4.东北杏 大乔木,高5-15m。幼枝无毛。叶椭圆形或卵形,长6-12cm,宽3-8cm。花粉红色或白色;雄蕊多数;子房密被柔毛。核果近球形,直径1.5-2.6cm,黄色;核近球形或宽椭圆形,长13-18mm,宽11-18mm,粗糙,边缘钝。花期4-5月,果期7月。

生态环境:3.山杏 生于海拔700-2000m的干燥向阳、丘陵、草原。
4.东北杏 生于海拔400-1000m的开阔的向阳山坡灌木林或杂木林下。

资源分布:1.杏 分布于全国各地,多系栽培。在新疆伊犁一带有野生。
2.野杏 主产于我国北部地区,栽培或野生,尤其在河北、山西等地普遍野生,山东、江苏等地也产。
3.山杏 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和甘肃等地。
4.东北杏 分布于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显微鉴别 种子中部横切面:(1)杏仁 外种皮细胞1列,散有长圆形、卵圆形,偶有贝壳形及顶端平截呈梯形的黄色石细胞高38-95μm,宽30-57μm。埋在薄壁 组织部分壁较薄,纹孔及孔沟较多;出部分壁较厚,纹孔较少或无。种皮下方为细胞皱缩的营养层,有细不维管束。内种皮细胞1列,含黄色物质。外胚乳为数列废的薄壁细胞。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,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。
(2)野杏仁 种皮表面石细胞单个或2-5个(或更多)散在于种皮薄壁细胞中,石细胞呈类、多角形、类多角形或梭形,纹孔大而密;侧面观呈贝壳形

性味:苦;温;有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祛痰止咳;平喘;润肠;下气开痹。主外感咳嗽;喘满;伤燥咳嗽;寒气奔豚;惊痫;胸痹;食滞脘痛;血崩;耳聋;疳肿胀;湿热淋证;疥疮;喉痹;肠燥便秘

各家论述:1.《神农本草经》:主咳逆上气雷鸣,喉痹,下气,产乳金疮,寒心奔豚。
2.《本草经集注》:解锡、胡粉毒。
3.《名医别录》:主惊G,心下烦热,风气去来,时行头痛,解肌,消心下急,杀狗毒。
4.《药性论》:治腹痹不通,发汗,主温病。治心下急满痛,除心腹烦闷,疗肺气咳嗽,上气喘促。入天门冬煎,润心肺。可和酪作汤,益润声气。宿即动冷气。
5.崔禹锡《食经》:理风噤及言吮不开。
6.《医学启源》:除肺中燥,治风燥在于胸膈。《主治秘诀》云,润肺气,消食,升滞气。
7.《滇

用药禁忌:1.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忌服。
2.《本草经集注》:得火良。恶黄耆、黄芩、葛根。畏Z草。
3.《本草经疏》:阴虚咳嗽,肺家有虚热、热痰者忌之。
4.《本草正》:元气虚陷者勿用,恐其沉降太泄。
5.《本经逢原》:亡血家尤为切禁。
6.《本草从新》:因虚而咳嗽便秘者忌之。

归经:肺;脾;大肠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
1.《名医别录》:杏核仁,五月采之。其两仁者杀人,可以毒狗。生晋山川谷。
2.孙思邈:杏仁作汤,如白沫不解者,食之令气壅身热;汤经宿者,动冷气。
3.《本草拾遗》:杏酪浓煎如膏,服之润五脏,去痰嗽。
4.《养性要钞》:治食杏仁中毒,下利烦苦,方以梅子汁解之。又方以蓝青汁服之。
5.《本草图经》:杏核仁,今处处有之。其实亦数种,黄而圆者名金杏。相传

附方:1.麻黄汤(《伤寒论》),用治外感风寒。2.三拗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,用治感受风邪,鼻塞身重,语音不出,或伤风伤冷,头痛目眩,四肢拘绻,咳嗽痰多,胸满气短。3.大青龙汤(《伤寒论》),用治风热袭肺,或风寒郁而化火,壅遏于肺的喘咳证。5.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(《伤寒论》),用治风湿在表的风寒表湿证。

性状:显微鉴别 种子中部横切面:(1)杏仁 外种皮细胞1列,散有长圆形、卵圆形,偶有贝壳形及顶端平截呈梯形的黄色石细胞高38-95μm,宽30-57μm。埋在薄壁 组织部分壁较薄,纹孔及孔沟较多;出部分壁较厚,纹孔较少或无。种皮下方为细胞皱缩的营养层,有细不维管束。内种皮细胞1列,含黄色物质。外胚乳为数列废的薄壁细胞。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,内含糊粉粒及脂肪油。

炮制:1.杏仁:拣净杂质,置沸水中略煮,俟皮微皱起捞出,浸凉水中,脱去种皮,晒干,簸净。

注意:1.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杏仁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