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根的功效_芭蕉根的用量和禁忌_芭蕉根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芭蕉根

汉语拼音:Bā Jiāo Gēn 别名:芭蕉头 性味:味甘;性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芭蕉根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芭蕉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芭蕉头

英文名:Root of Japanese Banana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。

化学成分:茎含水分14.86%、灰分1.82%。1%盐酸可溶物11.01%、粗蛋白质1.19%、粗纤维素49.69%。

汉语拼音:Bā Jiāo Gēn

原形态:芭蕉,多年生丛生草本,高2.5-4m。叶柄粗壮,长达30cm;叶片长圆形,长2-3m,宽25-30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。花序顶和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-16朵,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cm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先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cm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黟 以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mm。花期8-9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

性味:味甘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2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捣汁涂;或煎水含漱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止渴;利尿。主热病;烦闷消渴;痈肿疔毒;丹毒;崩漏;淋浊;水肿;脚气

各家论述:1.《食疗本草》:主黄疸。

归经:胃;脾;肝经

出处: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
注意:《本草用法研究》:“阳虚脾弱无实热者,忌用。”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芭蕉头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

化学成分:茎含水分14.86%、灰分1.82%、1%盐酸可溶物11.01%、粗蛋白质1.19%、粗纤维素49.69%。

汉语拼音:Bā Jiāo Gēn

原形态:芭蕉(《汉书》文颖注),又名:巴且(《汉书》),天苴(《史记》徐广注),绿天、扇仙(《群芳谱》),香蕙、甘露树、大叶芭蕉。

资源分布: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分布山东以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
性味:①《本草备要》:"味甘,大寒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1~2两)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、捣汁涂或煎水含漱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止渴,利尿,解毒。治天行热病,烦闷,消渴,黄疸,水肿,脚气,血淋,血崩,痈肿,疔疮,丹毒。

归经: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阴、厥阴经。"

出处:《日华子本草》

附方:①治消渴,口舌干燥,骨节烦热:生芭蕉根,捣绞取汁,时饮一、二合。(《圣惠方》)

注意:《得配本草》:"多服动冷气。胃弱脾弱,肿毒系阴分者禁用。"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芭蕉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