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竹叶的功效_慈竹叶的用量和禁忌_慈竹叶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慈竹叶

汉语拼音:Cí Zhú Yè 别名:竹叶 性味:甘;苦;微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慈竹叶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慈竹叶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竹叶心

英文名:Leaf of Omei Mountain Bamboo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(竹叶心)。

汉语拼音:Cí Zhú Yè

原形态:慈竹 植株呈乔木状。高5-10m,梢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,全竿共30节左右;节间圆筒形,长15-30(-60)cm,径3-6cm,表面贴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;竿环平坦;箨环明显;箨鞘革质,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,鞘口宽广而下凹,略呈“山”字形,箨耳无;箨舌呈流苏状,连同繸毛高约1cm许;箨片两面均被白色小刺毛,具多脉。竿每节约有20条以上的分枝,呈半轮生状簇聚,水平伸展,主枝稍显着,其下部节间长可10cm,径约5mm。末级小枝具数叶乃至多叶;叶鞘长4-8cm,无毛,具纵肋;叶舌截形,棕黑色,高1-1.5mm,上缘啮蚀状细裂;叶片窄披针形,上面无毛,下面被细柔毛,次脉5-10对;叶柄长2-3mm。花枝束生,常弯曲下垂,长20-60cm,节间长1.5-5.5cm;假小穗长达1.5cm;颖0-1,长约6-7mm;外稃宽卵形,具多脉,边缘生纤毛,内稃脊上有纤毛;鳞被3-4;雄蕊6;花柱具微毛,向上分裂为2-4羽毛状柱头。果实纺缍形,黄棕色,易与种子分离而为囊状果。笋期6-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,花期多在7-9月,但可持续数月之久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现多见于农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。

性味:甘;苦;微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9g;或泡水代茶饮。

功效与作用:清心利尿;除烦止渴。主热病烦渴;小便短赤;口舌生疮

各家论述:1.《草木便方》:叶:治热淋、尿血。

出处: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

附方:治初起浊症: 慈竹心捣绒,合酒煨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(慈竹叶)。 全年可采。摘下嫩叶,晒干或鲜用。

汉语拼音:Cí Zhú Yè

原形态:慈竹(《竹谱详录》),又名:子母竹(任昉《述异记》),义竹、孝竹(《竹谱详录》),甜慈、酒米慈、钓鱼慈、丛竹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平地或低丘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。产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性味: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甘苦,性凉,无毒。"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3钱。

功效与作用:①《草木便方》:"叶:治热淋、尿血。"

出处:《草木便方》

附方:治初起浊症:慈竹心捣绒,合酒煨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
性状:干燥叶片披针形,长10~30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租糙,常有小锯齿,质薄,上表面暗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具微毛,次脉5~10对,小横脉不存在;叶柄长约2~3毫米;有时带有细枝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慈竹叶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