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黛的功效_青黛的用量和禁忌_青黛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青黛

汉语拼音:Qīnɡ Dài 别名:靛花、青蛤粉、青缸花、蓝露、淀花、靛沫花 性味:味咸;性寒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青黛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青黛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靛花、青蛤粉、青缸花、蓝露、淀花、靛沫花

英文名:Natural Indigo,Common Baphicacanthus Rhizome and Root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aphicacanthus cusia (Nees) Bremek. [Goldfussia cusia Nees;Strobilanthes cusia (Nees)O. Kuntze]2.Polygonum tinctorium Ait.3.Indigofera tinctoria L.4.Isatis indigotica Fort.

药材基源:为爵应酬科植物马蓝、蓼科植物蓼蓝、豆科植物木蓝、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。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茎叶,置缸中,加清水浸2-3d,至叶腐烂、茎脱皮时,将茎枝捞出,加入石灰(每100kg加石灰8-10kg),充分搅拌,至浸液由深绿色转为紫红色时,捞出液面泡沫,于烈日下晒干,即得。

化学成分:从马蓝制得的青黛中分得:靛玉红(isdirubin),靛蓝(indigo),异靛蓝(isoindigo)[1,2]。

汉语拼音:Qīnɡ Dài

原形态:1.马蓝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干时茎叶呈蓝色或黑绿色。根茎粗壮,断面呈蓝色。地上茎基部稍木质化,略带方形,稍分枝,节膨大,幼时被褐色微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4cm;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6-15cm,宽4-8cm;先端急尖,微钝头,基部渐狭细,边缘有浅锯齿或波状齿或全缘,上面无毛,有稠密狭细的钟乳线条,下面幼时脉上稍生褐色微软毛,侧脉5-6对。花无梗,成疏生的穗状花序,顶生或腋生;苞片叶状,狭倒卵形,早落;花萼裂片5,条形,长1-1.4cm,通常一片较大,呈匙形,无毛;花冠漏斗状,淡紫色,长4.5-5.5cm,5裂近相等,长6-7mm,先端微凹;雄蕊4,2强,花粉椭圆形,有带条,带条上具两条波形的脊;子房上位,花柱细长。蒴果为稍狭的匙形,长1.5-2cm。种子4颗,有微毛。花期6-10月,果期7-11月。
2.蓼蓝 一年生草本,高50-80cm。茎圆柱形,分枝或不分枝,无毛,具明显的节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基部有鞘状膜质托叶,淡褐色,先端截形,边缘长睫毛;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3-8cm,宽1.5-5.5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楔形,全缘,有缘毛,干后两面均蓝绿色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排列紧密;苞片钟形,近革质,有睫毛;花小,红色,花被5裂,裂片倒卵形,淡红色;雄蕊6-8;雌蕊1,花柱不伸出,柱头3叉。瘦果椭圆状三棱形或两凸形,有光泽,包于宿存花被内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
3.木蓝 小灌木,高50-80cm,罕更高。茎直立,小枝被银白色短毛。叶互生;奇数羽状复叶,长2.5-5cm,小叶对生;托叶小,锥形;小叶9-13,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-2cm,宽0.5-1.5cm,先端钝圆,有小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被丁字毛,叶干时常带蓝色。总状花序疏松,通常腋生,远较叶为短,有花约20朵;萼钟形,被银白色毛,上部5齿裂;花冠蝶形,红黄色,长约4mm,旗瓣宽卵形至长圆形,外面有毛,翼瓣卵圆形,微与龙骨瓣相连,龙骨瓣匙形,爪上有距;雄蕊10,两体;子房无柄,花柱短,内弯,柱头头状。荚果线状圆柱形,直或稍弯,长约2cm,棕黑色,无毛。种子长圆形状圆柱形,直或稍弯,长约2cm,棕黑色,无毛。种子长圆形,5-12颗,种子长约1.5mm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4.蓼蓝:(靛青叶、蓝靛叶、靛叶)一年本草、高50-80cm,茎直立,单一分枝,有棱和明显的节,带红紫色,几无毛。单叶互生,有柄;托叶鞘圆筒状,具长睫毛;叶片卵形至宽椭圆形,长3-8cm,宽2-5cm,先端圆钝,基部近圆形或平截,全绿,无毛或沿脉补短毛,蓝绿色,干后变暗蓝色。夏季开淡红色小花,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。花密集,苞片膜质,具纤毛,花被5;卵形;、雄蕊6-8个,短天花被。瘦果宽卵形,三棱,棕色,有光泽,包于宿存的膜质花被内。

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地、林缘潮湿的地方,野生或栽培。
2.野生于旷野或水沟边。多为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。
3.野生于山坡草丛中,南方各地时有栽培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2.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山东等地。现东北至广东均有野生或少有种植。
3.分布于华东及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,体轻,易飞扬;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,用手搓捻即成细末。薇有草腥气,味淡。

性味:味咸;性寒

用法用量:内服:研末,1.5-6g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干撒或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;清肝泻火。主温病热毒斑疹;血热吐血;衄血;咯血;肝热惊痫;肝火犯肺咳嗽;咽喉肿痛;丹毒;痄;疮肿;蛇虫咬伤

各家论述:1.《药性论》:解小儿疳热、消瘦,杀虫。
2.《本草拾遗》:解毒。小儿丹热,和水服之。
3.《开宝本草》:主解诸药毒,小儿诸热,惊厥发热,天行头痛寒热,煎水研服之。亦摩敷热疮、恶肿、金疮、下血、蛇犬等毒。
4.《本草蒙筌》:泻肝,止暴注,消膈上痰水,驱时疫头痛,敛伤寒赤斑,水调服之。
5.《本草纲目》:去热烦,吐血,咯血,斑疮,阴疮,杀恶虫。
6.《本草述》:治中风、头风、胁痛、瘛、颤振、眩晕、咳嗽、久嗽、呕吐、舌衄、咳嗽血,寒疝。
7.《本经逢原》:治温毒发斑

用药禁忌:《本草从新》:中寒者勿使。

归经:归肝;肺;胃经

出处:出自《药性论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,体轻,易飞扬;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,用手搓捻即成细末。薇有草腥气,味淡。

炮制:1.青黛:拣去杂质,过罗。

注意:《本草从新》:中寒者勿使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国药典》

别名:靛、靛花、靛沫、蓝靛

英文名:INDIGO NATURALIS

药材基源: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(Nees)Bremek.、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.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.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。

汉语拼音:Qīn Dài

性状鉴别: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,体轻,易飞扬;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,用手搓捻即成细末。微有草腥气,味淡。

性味: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1.5~3g,宜入丸散用。外用适量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解毒,凉血,定惊。用于温毒发斑,血热吐衄,胸痛咳血,口疮,痄腮,喉痹,小儿惊痫。

归经:归肝经。

性状:本品为深蓝色的粉末,体轻,易飞扬;或呈不规则多孔性的团块,用手搓捻即成细末。微有草腥气,味淡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靛花(《简便单方》),青蛤粉(《纲目》),青缸花(《外科正宗》),蓝露,淀花(《手板发蒙》),靛沫花(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马蓝、豆科植物木蓝、十字花科植物菘蓝、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。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木蓝、板蓝根、蓝实各条。

性状鉴别:本品为极细的粉末,灰蓝色或深蓝色,质轻,易飞扬,可粘手粘纸。具草腥气,味微酸。以体轻、粉细,能浮于水面,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。如质重坚实,呈团块状,有白色小点,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。
主产于福建、云南、江苏、安徽等地。此外,江西、河南、四川等地亦产。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,称建青黛。

性味:咸,寒。
①《药性论》:味甘,平。
②《开宝本草》:味咸,寒,无毒。
③《医林纂要》:辛咸。
④《本草再新》:味苦,性寒,无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~8分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干撒或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温病热盛,斑疹,吐血、咯血,小儿惊痫,疮肿,丹毒,蛇虫咬伤。
①《药性论》:解小儿疳热、消瘦,杀虫。
②《本草拾遗》:解毒。小儿丹热,和水服之。
③《开宝本草》:主解诸药毒,小儿诸热,惊痫发热,天行头痛寒热,煎水研服之。亦摩敷热疮、恶肿、金疮、下血、蛇犬等毒。
④《本草蒙筌》:泻肝,止暴注,消上膈痰火,驱时疫头痛,敛伤寒亦斑,水调服之。
⑤《纲目》:去热烦,吐血,咯血,斑疮,阴疮,杀恶虫。
⑥《本草述》:治中风、头风、胁痛、S、颤振、眩晕、咳嗽、久嗽、呕吐、舌衄、咳嗽血,颓疝。
⑦《本经逢原》: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。
⑧《要药分剂》:除热解毒,兼能凉血。
⑨《岭南采药录》:可涂疮及痄腮。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,内服之。

各家论述:①《本草经疏》:青黛,解毒除热,固其所长,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,使非血分实热,而病生于阴虚内热,阳无所附,火气因虚上炎,发为吐衄咯唾等证,用之非宜。血得寒则凝,凝则寒热交作,胸膈或痛,愈增其病矣。
②《本经逢原》:青黛,泻肝胆,散郁火,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,《千金》蓝青丸用之,天行寒热头痛,水研服之。与蓝同类,而止血拔毒杀虫之功,似胜于蓝。又治噎膈之疾,取其化虫之力也。和溺白ぁ⒈片,吹口疳最效。
③《本草求真》:青黛,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。故凡小儿风热惊痫,疳毒,丹热痈疮,蛇犬等毒,金疮血出,噎膈蛊食,并天行头痛,瘟疫热毒,发斑、吐血、咯血、痢血等症,或应作丸为衣。或用为末干掺,或用水调敷,或入汤同服,或作饼子投治,皆取苦寒之性,以散风郁燥结之义。

用药禁忌:《本草从新》:中寒者勿使。

归经:入肝、肺、胃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肝、脾二经。
②《本草求真》:专入肝。
③《本草便读》:入肝,又能入肺、胃。

出处:《药性录》

附方:①治伤寒赤斑:青黛二钱。水研服。(《类证活人书》)
②治妊娠伤寒,热郁阳明,热极而发紫黑斑,脉洪数者,若不急治,胎殒在即:真青黛钱半,鲜生地二两(捣汁),生石膏八钱,升麻六分,黄芩二钱,焦栀子三钱,葱头三枚。水煎服。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青黛石膏汤)
③治吐血不止:青黛二钱,新水调下。(《端效方》青金散)
④治咯血:青黛一钱,杏仁四十粒(去皮、尖,以黄明蜡煎黄色,取出研细)。上二件再同研匀,却以所煎蜡少许,熔开和之,捏作钱大饼子。每服,用干柿一个,中破开,入药一饼,合定,以湿纸裹,慢火煨熟,取出,以糯米粥嚼下。(《中藏经》圣饼子)
⑤治咳嗽吐痰,面鼻发红者:青黛(水飞极细,晒干再研用)四钱,蛤粉三钱。二味炼蜜为丸,如指头大。临卧噙三丸。(《医学从众录》青黛蛤粉丸)
⑥治肺经咳嗽有热痰者:青黛、海石、瓜蒌仁、川贝母。(《症因脉治》青黛海石丸)
⑦治小儿惊痫:青黛,量大小,水研服之。(《生生编》)
⑧治产后发狂:四物汤加青黛。水煎服。(《摘元方》)
⑨治胃脘痛,病久成郁,郁则成热:青黛,以姜汁入汤调服。(《医学正传》)
⑩治口舌生疮:青黛一钱,细辛一分,黄柏一分(锉),地骨皮一分,密陀僧一分。上件药,捣细罗为散。每取少许,贴于疮上。有涎即吐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⑾治一切热毒,脓窝疮:青黛一两,寒水石一两(煅过,苏为度)。上为细末,用香油调搽。(《普济方》青金散)
⑿治天泡疮:青黛适量,鲜丝瓜叶捣汁调敷患处。加少许菜油调和亦可。(《验方选集》)
⒀治小儿湿癣浸淫疮:白胶香二两(研),蛤粉半两,青黛二钱半。上研匀为细末,干掺疮上。(《田氏保婴集》青金散)
⒁治瘰疬未穿:靛花、马齿苋同捣,日日涂敷。(《简便单方》)
⒂治耳疳出汁:青黛、黄柏末。干搽。(《谈肝淌匝榉健罚
⒃治烂弦风眼:青黛、黄连。泡汤日洗。(《明目经验方》)
⒄治诸毒虫伤:青黛、雄黄等分。研末,新汲水服二钱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靛花(《简便单方》),青蛤粉(《纲目》),青缸花(《外科正宗》),蓝露,淀花(《手板发蒙》),靛沫花(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马蓝、豆科植物木蓝、十字花科植物菘蓝、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。

汉语拼音:Qīnɡ Dài

原形态:植物形态详"木蓝"、"板蓝根"、"蓝实"各条。

性味:咸,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5~8分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干撒或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治疗鼻衄:用鼻钳扩大鼻前孔,查明出血部位,然后用消毒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,压迫出血点。上药时,应嘱患者暂停吸气,以防青黛吸入引起咳嗽。治疗20例,13例用药1次、4例用药2次、2例用药3次(另加针刺),鼻衄停止;1例无效。

各家论述:①《本草经疏》:"青黛,解毒除热,固其所长,古方多有用之于诸血证者,使非血分实热,而病生于阴虚内热,阳无所附,火气因虚上炎,发为吐衄咯唾等证,用之非宜。血得寒则凝,凝则寒热交作,胸膈或痛,愈增其病矣。"

归经:入肝、肺、胃经。

出处:《药性录》

附方:①治伤寒赤斑:青黛二钱。水研服。(《类证活人书》)

性状:本品为极细的粉末,灰蓝色或深蓝色,质轻,易飞扬,可粘手粘纸。具草腥气,味微酸。以体轻、粉细,能浮于水面,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。如质重坚实,呈团块状,有白色小点,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。

炮制:青黛:拣去杂质,过罗。飞青黛:筛去杂质,置乳钵内,加适量清水,混和研细,复注入清水,轻轻搅动,使细粉悬浮,倾入另一容器中,待沉淀后,倒去清水,然后将沉淀之粉末,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,晒干,研细。

注意:《本草从新》:"中寒者勿使。"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青黛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