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观音竹

汉语拼音:Guān Yīn Zhú 别名:蛇儿参、水麦冬、骑马参、龙爪参、双肾草、走肾草 性味:味甘;性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观音竹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观音竹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观音竹的功效_观音竹的用量和禁忌_观音竹的性味归经-医学资源分享网

别名:蛇儿参、水麦冬、骑马参、龙爪参、双肾草、走肾草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舌唇兰的带根全草。

汉语拼音:Guān Yīn Zhú

原形态:舌唇兰,陆生植物,高50-60cm,具粗厚的纤维根。茎直立,无毛,具3-6枚叶。下部叶椭圆形或长圆形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抱茎,无毛,最大的叶长达16cm,宽达5cm,上部的叶渐成苞片状,浙尖。总状花序长10-15cm,具10-20余朵花;花苞片狭披针形,绿色,常稍长于子房;花大,初为白色,后变为淡黄色;中萼片卵形,兜状,急尖,长7mm,侧萼片反折,斜卵形,急尖,和中萼片等长;花瓣条形,先端钝,稍短于中萼片,唇瓣条形,不分裂,肉质,长可达2cm;距丝状,比子房长,达6cm,弧曲;子房细圆柱状,无毛。花期5-6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3500m的密林下草丛中、草坡上或沟谷阴湿处。

性味:味甘;性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功效与作用:补气润肺;化痰止咳;解毒。主病后虚弱;肺热咳嗽;痰喘气壅;白带;虚火牙痛;毒蛇咬伤
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谓:“现音竹,饶州山坡有之,以千层喜。春时短叶中抽细葶,发小叶,梢开绿花,长柄如石斛。一瓣长圆如小指甲,向上翘如首,下有三细尖瓣,下垂如足;复有一长瓣,弯曲如尾。白心点点,颇似青蛙翻肚。茎花齐发,长六七寸,殊状罕俪。”与图对照,此观音竹实为本种。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观音竹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免费咨询、免费诊断。请加微信联系!微信号: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,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,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,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