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荆皮的功效_紫荆皮的用量和禁忌_紫荆皮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紫荆

汉语拼音:Zǐ Jīnɡ Pí 别名:肉红、内消、紫荆木皮、白林皮。 性味:苦;平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紫荆皮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紫荆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肉红、内消、紫荆木皮、白林皮。

英文名:Bark of Chinese Redbud, Kadsura Root-bark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rcis chinensis Bunge
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

采收和储藏:7-8月剥取树皮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紫荆含鞣质。种子含微量游离的赖氨酸和天门冬氨酸。根含挥发油腔滑调1.10%,油中主要有α-蒎烯、β-蒎烯、苎烯、龙脑(borneol)、乙酸龙脑酯(bornylacetate)等于25种成分。

汉语拼音:Zǐ Jīnɡ Pí

原形态:紫荆 落叶乔木或大灌木,栽培的常呈灌木状,高可达15m。树皮幼时暗灰色而有光滑,老时粗糙而作片裂。幼枝有细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达3cm;叶片近圆形,长6-14cm,宽5-14cm,先端急尖或骤尖,基部深心形,上面无毛,下面叶脉有细毛,全缘。花先叶开放,4-10朵簇生于老枝上;小苞片2,阔卵形,长约2.5mm;花梗细,长约6-15mm;花萼钟状,5齿裂;花玫瑰红色,长约1.5-1.8cm,花冠蝶形,大小不等;雄蕊10,分离,花丝细长;雌蕊1,子房无毛,具柄,花柱上部弯曲,柱头短小,呈压扁状。荚果狭长方形,扁平,长5-14cm,宽约1-1.5cm,沿腹缝线有狭翅,暗褐色。种子2-8颗,扁,近圆形,长约4mm。花期4-5月,果期5-7月。
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溪边、灌丛中。通常栽培于庭园向阳的地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
性状鉴别:性状鉴定 树皮呈筒状或槽状或不规则的块片,向内卷曲,长约6-25cm,宽约3cm,厚约3-6mm,外表灰棕色,粗糙,有皱纹,常显鳞甲状;内表面紫棕色,或红棕色,有细纵纹理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灰红棕色。对光照视,可见细小的亮点。气无,味涩。
显微鉴定 皮横切面:木栓层数列细胞,棕色。皮层中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及晶纤维束,石细胞壁较薄。射线嗽叭状,韧皮部有纤维及晶纤维束散在。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。粉末特征:红棕色。①晶鞘纤维长450-700μm,直径20-35μm,草酸钙棱晶直径20-30μm

性味:苦;平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,通淋,解毒。主妇女月经不调,瘀滞腹痛,风湿痹痛,小便淋痛,喉痹,痈肿,疥癣,跌打损伤,蛇虫咬伤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述》: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,以血得温则行也。其解毒者多届苦寒,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。兹味(紫荆)能活血而解毒,则必非苦寒,亦非苦温,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。但先哲谓平即凉,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。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陈如胆者,盖察其性非辛温,故以极苦者为功,苦主涌泄故也。此味活血解毒,功能并奏,则血瘀而有热者,岂非适宜之善物乎。
2.《开宝本草》:主破宿血,下五淋,浓煮服之。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小肠。
4.《滇南本草》:治筋骨疼痛,风寒湿痹,麻木不仁,瘫痪痿软,暖筋,止腰痛,治

用药禁忌:孕妇忌服。

归经:肝;脾经

出处: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1.《纲目》:紫荆,其皮入药,以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。
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紫荆,《开宝本草》始着录,处处有之。又《本草拾遗》有紫荆,子圆紫如珠,别是一种,湖南亦呼为紫荆。《梦溪笔谈》未能博考,李时珍(紫荆、紫珠)并为一条, 亦踵误。

附方:①治筋骨疼痛,痰火痿软,湿气流痰: 紫荆皮二两(酒炒),秦(当)归五钱,川牛膝三钱,川羌活二钱,木瓜三钱。上好酒五斤,重汤煎一炷香为度,露一夜,去火毒用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②治鹤膝风挛: 真紫荆皮。老酒煎,候温常服。 (《仁斋直指》)③治妇人血气: 紫荆皮为末,醋糊丸,樱桃大。每酒化服一丸。 (《妇人良方补遗》)④治产后诸淋: 紫荆皮五钱。半酒半水煎, 温服。 (《妇人良方补遗》)⑤治一切痈疽、发背、流注、诸肿毒冷热不明者: 川紫荆皮(炒)五两,独活(去节,炒)三两,赤芍药(炒)二两,白英(生)一两,木蜡(

性状:性状鉴定 树皮呈筒状或槽状或不规则的块片,向内卷曲,长约6-25cm,宽约3cm,厚约3-6mm,外表灰棕色,粗糙,有皱纹,常显鳞甲状;内表面紫棕色,或红棕色,有细纵纹理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灰红棕色。对光照视,可见细小的亮点。气无,味涩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用水浸泡,捞出润透,切块晒干。《滇南本草》:烧酒炒过用。

注意:孕妇忌服。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肉红、内消(《纲目》),紫荆木皮(《本草经疏》),白林皮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。7~8月采收树皮,刷去泥沙,晒干。

原形态:紫荆(《日华子本草》),又名:满条红(《群芳谱》),乌桑、箩筐树、紫金盘、扁头翁。
落叶乔木或大灌木,高达15米。小枝无毛,有多数皮孔。单叶互生;叶片近于圆形,长6~13厘米,宽5.2~12.5厘米,基部深心形,先端渐尖,无毛,全缘;托叶矩形,早落。花先叶开放,4~10朵簇生于老枝上;花萼钟状,上缘有5钝齿;花冠蝶形,紫红色,花瓣5,大小不一;雄蕊10,分离,基部附着于萼内,花丝细长;雌蕊1,子房光滑无毛,有柄,花柱上部弯曲,柱头短小,呈压扁状。荚果扁带形,红紫色,顶端稍稍收缩而带短喙,沿腹逢线的边上有翅,有明显的网状脉。种子圆而扁,近于黑色。花期5月。
本植物的根皮(紫荆根皮)、木部(紫荆木)、花(紫荆花)、果实(紫荆果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,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主产四川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地。

性状鉴别:干燥树皮呈长圆筒状或槽状的块片,均向内卷曲,长约6~25厘米,宽约3厘米,厚约3~6毫米,外表灰棕色,有皱纹,内表面紫棕色,有细纵纹理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灰红色。对光照视,可见细小的亮星。气无,味涩。以条长、皮厚、坚实者为佳。

性味:苦,平。
①《开宝本草》:味苦,平,无毒。
②《滇南本草》:性温,味辛苦,有毒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通经,消肿解毒。治风寒湿痹,妇女经闭、血气疼痛,喉痹,淋疾,痈肿,癣疥,跌打损伤,蛇虫咬伤。
①《开宝本草》:主破宿血,下五淋,浓煮服之。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小肠。
③《滇南本草》:治筋骨疼痛,风寒湿痹,麻木不仁,瘫痪痿软,暖筋,止腰痛,治妇人血寒腹痛。
④《纲目》:活血行气,消肿解毒,治妇人血气疼痛,经水凝涩。
⑤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跌打损伤,咽喉、牙痛,女人月经不调,红崩白带,散血止痛,癣疮。
⑥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喉痹,外用涂蛇虫咬伤。

各家论述:《本草述》: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,以血得温则行也。其解毒者多属苦寒,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。兹味(紫荆)能活血而解毒,则必非苦寒,亦非苦温,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。但先哲谓平即凉,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。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味如胆者,盖察其性非辛温,故以极苦者为功,苦主涌泄故也。此味活血解毒,功能并奏,则血瘀而有热者,岂非适宜之善物乎。

用药禁忌:孕妇忌服。

归经:①《滇南本草》:入肝、脾二经。
②《纲目》:入手、足厥阴血分。

出处:《日华子本草》

附方:①治筋骨疼痛,痰火痿软,湿气流痰:紫荆皮二两(酒炒),秦(当)归五钱,川牛膝三钱,川羌活二钱,木瓜三钱。上好酒五斤,重汤煎一炷香为度,露一夜,去火毒用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鹤膝风挛:真紫荆皮。老酒煎,候温常服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③治妇人血气:紫荆皮为末,醋糊丸,樱桃大。每酒化服一丸。(《妇人良方补遗》)
④治产后诸淋:紫荆皮五钱。半酒半水煎,温服。(《妇人良方补遗》)
⑤治一切痈疽、发背、流注、诸肿毒冷热不明者:川紫荆皮(炒)五两,独活(去节,炒)三两,赤芍药(炒)二两,白芷(生)一两,木蜡(又名望见消、阳春雪,随加减妙,即石菖蒲)。为末,用葱汤调热敷。(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冲和仙膏,又名黄云膏、仙膏)
⑥内消初生痈肿:白芷、紫荆皮。酒调。(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一胜膏)
⑦治痔疮肿痛:紫荆皮五钱。新水食前煎服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⑧治伤眼青肿:紫荆皮。小便浸七日,晒研,用生地黄汁、姜汁调敷,不肿用葱汁。(《永类钤方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药材基源: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Fin. et Gagnep.;千屈菜科紫薇属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.及豆科紫荆属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 Bunge等的树皮。春秋采集,晒干。

汉语拼音:Zǐ Jīn Pí

性味:苦,平。

用法用量:2~3钱。外用适量,煎汤洗,或研粉调敷患处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通经,消肿止痛,解毒。用于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腹痛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,咽喉肿痛;外用治痔疮肿痛,虫蛇咬伤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肉红、内消(《纲目》),紫荆木皮(《本草经疏》),白林皮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。7~8月采收树皮,刷去泥沙,晒干。

化学成分:紫荆含鞣质。种子含微量游离的赖氨酸和天门冬氨酸。

汉语拼音:Zǐ Jīnɡ Pí

原形态:紫荆(《日华子本草》),又名:满条红(《群芳谱》),乌桑、箩筐树、紫金盘、扁头翁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山野或栽培于庭园,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主产四川、河南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地。

性味:苦,平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2~4钱;浸酒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
功效与作用:活血通经,消肿解毒。治风寒湿痹,妇女经闭、血气疼痛,喉痹,淋疾,痈肿,癣疥,跌打损伤,蛇虫咬伤。

各家论述:《本草述》:"诸味之活血者多属辛温,以血得温则行也。其解毒者多属苦寒,以毒为辛热之所结也。兹味(紫荆)能活血而解毒,则必非苦寒,亦非苦温,本草所谓气平者是也。但先哲谓平即凉,或者于解毒之用切乎。濒湖氏谓取蜀产其苦味如胆者,盖察其性非辛温,故以极苦者为功,苦主涌泄故也。此味活血解毒,功能并奏,则血瘀而有热者,岂非适宜之善物乎。"

归经: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
出处:《日华子本草》

附方:①治筋骨疼痛,痰火痿软,湿气流痰:紫荆皮二两(酒炒),秦(当)归五钱,川牛膝三钱,川羌活二钱,木瓜三钱。上好酒五斤,重汤煎一炷香为度,露一夜,去火毒用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性状:干燥树皮呈长圆筒状或槽状的块片,均向内卷曲,长约6~25厘米,宽约3厘米,厚约3~6毫米,外表灰棕色,有皱纹,内表面紫棕色,有细纵纹理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灰红色。对光照视,可见细小的亮星。气无,味涩。以条长、皮厚、坚实者为佳。

炮制:拣净杂质,用水浸泡,捞出润透,切块晒干。

注意:孕妇忌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紫荆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