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柄菝葜的功效_短柄菝葜的用量和禁忌_短柄菝葜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短柄菝葜

汉语拼音:Duǎn Bǐnɡ Bá Qiā 别名:土茯苓、金刚豆藤、土萆薢 性味:辛;苦;凉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短柄菝葜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短柄菝葜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辞典》

别名:土茯苓、金刚豆藤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短柄菝葜的根茎。夏、秋采收。

原形态:落叶攀援灌木。地下茎块状,茎疏生小倒钩刺或无刺。叶革质,互生,狭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或微心形,基出脉5条;叶柄鞘状,红褐色;托叶呈阔垂耳形。伞形花序腋生,总花梗着生小花2朵;花被裂片6,分离。浆果球形,蓝黑色。花期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向阳山坡。分布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

性味:淡微涩,平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,补虚益损,活血止血。

出处:《贵州草药》

附方:①治痨弱干瘦:土茯苓、饿蚂蟥根各一两,阎王树根五分。炖鸡或炖鳖一个吃。
②治风湿:土茯苓、海金沙根各五钱,龙须草五分,铁筷子三分,松树根三钱,泡酒服。
③治血崩:土茯苓、大夜关门、算盘子根。朱砂莲根各五钱,煨水服。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土茯苓、金刚豆藤
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短柄菝葜的根茎。夏、秋采收。

汉语拼音:Duǎn Bǐnɡ Bá Qiā

原形态:落叶攀援灌木。地下茎块状,茎疏生小倒钩刺或无刺。叶革质,互生,狭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或微心形,基出脉5条;叶柄鞘状,红褐色;托叶呈阔垂耳形。伞形花序腋生,总花梗着生小花2朵;花被裂片6,分离。浆果球形,蓝黑色。花期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于向阳山坡。分布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

性味:淡微涩,平。

功效与作用:清热利湿,补虚益损,活血止血。

出处:《贵州草药》

附方:①治痨弱干瘦:土茯苓、饿蚂蟥根各一两,阎王树根五分。炖鸡或炖鳖一个吃。

摘录出处④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土茯苓、金刚豆藤、土萆薢

英文名:rhizome of Broadsheath Greenbrier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托柄菝葜的根茎。

汉语拼音:Duǎn Bǐnɡ Bá Qiā

原形态:托柄菝葜 灌木,多少攀援。茎疏生刺或近无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3-5mm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,有时有卷须;鞘与叶柄等长或稍长,宽3-5mm,近半圆形或卵形,多少呈贝壳状;叶片纸质,近椭圆形长4-10cm,宽2-5cm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,下面苍白色。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,通常具几朵花;总花梗长1-4cm,花序托稍膨大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绿黄色;雄花外花被片长约4mm,宽约1.8mm,内花被片宽约1mm,雄蕊6;雌花比雄花略小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6-8mm,熟时黑色,具粉霜。花期4-5月,果期10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50-2100的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。

性味:辛;苦;凉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。

功效与作用:祛风;清热;利湿;凉血止血。主风湿热痹;足膝肿痛;血淋;崩漏

出处: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
附方:①治痨弱干瘦: 土茯苓、饿蚂蟥根各一两,阎王刺根五分。炖鸡或炖鳖一个吃。②治风湿: 土茯苓、海金沙根各五钱,龙须草五分,铁筷子三分,松树根三钱,泡酒服。③治血崩: 土茯苓、大夜关门、算盘子根、朱砂莲根各五钱,煨水服。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短柄菝葜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