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麦的功效_大麦的用量和禁忌_大麦的性味归经

中药材 大麦

汉语拼音:Dà Mài 别名:麰、稞麦、麰麦、牟麦、饭麦、赤膊麦。 性味:甘;凉
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大麦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大麦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
摘录出处①:

摘录出处②: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
别名:麰、稞麦、麰麦、牟麦、饭麦、赤膊麦。

英文名:Barley
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颖果。

汉语拼音:Dà Mài

原形态:大麦 越年生草本。秆粗壮,光滑无毛,直立,高50-100cm。叶鞘松驰抱茎;两侧有较大的叶耳;叶舌膜质,长1-2mm;叶片扁平,长9-20cm,宽6-20mm。穗状花序长3-8cm(芒除外),径约1.5cm小穗稠密,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,小穗通常无柄,长1-1.5cm(除芒外);颖线状披针形,微具短柔毛,先端延伸成8-14mm的芒;外稃背部无毛,有5脉,顶端延伸成芳,芒长8-15cm,边棱具细刺,内稃与外稃等长。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,先端有短柔毛,成熟时与外稃粘着,不易分离,但某些栽培品种容易分离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我国各地普遍栽培。

性味:甘;凉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0-60g;或研末,外用:炒研调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健脾和胃;宽肠;利水。主腹胀;食滞泄泻;小便不利

各家论述:1.《别录》:主消渴,除热,益气,调中。2.《唐本草》:大麦面平胃,止渴,消食,疗胀。3.《崔禹锡食经》:主水胀。4.《本草拾遗》:调中止泄。5.《纲目》:宽胸下气,凉血,消积,进食。6。《本草衍义》:有人患缠喉风,食不能下,将此大麦面作稀糊,令咽之,既滑腻,容易下咽,以助胃气。

归经:脾;肾经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

性状:性状鉴别 果实呈梭形,长8-12mm,直径1-3mm。表面淡黄色,有1条纵沟。质硬。断面粉性,白色。气无,味微甘。

注意:朱丹溪:“大麦安装熟,人多炒食,此物有火,能生热病。”(引自《纲目》)

摘录出处③:
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
别名:麰(《广雅》),倮麦,麰麦(陶弘景),牟麦(《纲目》),饭麦、赤膊麦(《医林纂要》)。
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实。

汉语拼音:Dà Mài

原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60~100厘米。秆直立,光滑无毛。叶鞘无毛,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,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;叶舌小,长仪l~2毫米,膜质;叶片扁平,长披针形,长8~18厘米,宽6~1B毫米,上面粗糙,下面较平滑。穗状花序,长4~10厘米,分为若干节,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,小穗长约2厘米,通常无柄,每小穗有花1朵,内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微被短柔毛,先瑞延长成短芒,长仅8~14毫米;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光滑,具5条纵脉,中脉延长成长芒,极粗糙,长8~13厘米,外稃与内稃等长;雄蕊3枚;子房1枚,花柱分为2枚。颖果与内外稃愈合,罕有分离者,颖果背有沟。花期3~4月。果期4~5月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
性味:甘咸,凉。
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研末。外用:炒研调敷或煎水洗。

功效与作用:和胃,宽肠,利水。治食滞泄泻,小便淋痛,水肿,汤火伤。

归经:《要药分剂》:"入脾、胃二经。"

出处:《本草经集注》

附方:①治卒小便淋涩痛:大麦三两,以水二大盏,煎取一盏三分,去滓,入生姜汁半合,蜜半合,相和。食前分为三服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注意:《本草经集注》:"蜜为之使。"

摘录出处④:

编者后记:
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大麦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

发表回复

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