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辟汗草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辟汗草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辟汗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蒲陶、草龙珠、赐紫樱桃、琐琐葡萄、山葫芦、菩提子、索索葡萄、乌珠玛、葡萄秋。
英文名:European Grape Fruit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is vinifera L.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。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果实成熟时采收,鲜用或风干。
化学成分:草木犀茎叶及花含挥发油,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豆精(coumarin)。小花草木犀全草含香豆精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多种糖类如葡萄糖(glucose),果糖(fructose),山梨糖(sorbose),棉子糖(raffinose),纤维二糖(cellobiose)等。
汉语拼音:Pì Hàn Cǎo
原形态:葡萄 高大缠绕藤本。幼茎秃净或略被绵毛;卷须二叉状分枝,与叶对生。叶互生;叶柄长4-8cm;叶片纸质,圆卵形或圆形,宽10-20cm,常3-5裂,基部心形,边缘有粗而稍尖锐的齿缺,下面常密被蛛丝状绵毛;花杂性,异株;圆锥花序大而长,与叶对生,被疏蛛丝状柔毛;花序柄无卷须;萼极小,杯状,全缘或不明显的5齿裂;花瓣5,黄绿色,先端粘合不展开,基部分离,开花时呈帽状整块脱落;雄蕊5;花盘隆起,由5个腺体组成,基部与子房合生;子房2室,花柱短,圆锥形。浆果卵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富汁液,熟时紫黑色或红而带青色,外被蜡粉。花期6月,果期9-10月。
资源分布:原产亚洲西部。现我国各地普遍栽培。
性状鉴别:性状鉴别 本品鲜品为圆形或椭圆形,干品均皱缩,长3-7mm,直径2-6mm,表面淡黄绿色至暗红色。顶端有残存柱基,微凸尖,基部有果柄痕,有的残存果柄。质稍柔软,易被撕裂,富糖质,气微,味甜微酸。
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:外果皮表皮细胞1层,排列整齐切向延长,壁稍厚,外被角质层。中果皮广阔,中果皮内侧细胞有众多草酸钙簇晶,排列成断续的环带。中果皮细胞还有散在的簇晶、柱晶、不规则状的晶体以及棕黄色内含物。果皮外测维管束为外韧型,果实中心的维管来倒转为内韧型,常4个在一起。
性味:甘;酸;平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捣汁;或熬膏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浸酒涂擦;或捣汁含咽;或研末撒。
功效与作用:补气血;强筋骨;利小便。主气血虚弱;肺虚咳嗽;心悸盗汗;烦渴;风湿痹痛;淋病;不肿;痘疹不透
各家论述:1.《本经》:主筋骨湿痹,益气倍力,强志,令人肥健耐饥,忍风寒。可作酒。
2.《别录》:逐水,利小便。
3.《药性论》:除肠阎水气,调中治淋,通小便。
4.《本草图经》:治时气发疮疹不出者,研酒饮。
5.《滇南本草》:大补气血,舒筋活络,泡酒服之。治阴阳脱症,又治盗汗虚证。汁,治咳嗽。
6.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治痘症毒,胎气上冲,煎汤饮之即下。
7.《百草镜》:治筋骨湿痛。利水甚捷,除遍身浮肿。
8.《本草再新》:暖胃健脾,治肺虚寒嗽,贩血积疽瘤。
9
用药禁忌:1. 孟诜:不堪多食,令人卒烦闷眼暗。
2.《本经逢原》:食多令人泄泻。
3.《医林纂要》:多食生内热。
归经:肺;脾;肾经
出处:1.《名医别录》:葡萄,生陇西五原炖煌山谷。
2.《纲目》:葡萄,其圆者名草龙殊,长者名马乳葡萄,白者名水晶葡萄,黑看名紫葡萄。《汉书》言张骞使西域还,始得此种,而《神农本草》已有葡萄,则汉前陇西旧有,但未入关耳。葡萄折藤压之最易生,春月萌苞生叶,颇似栝楼叶,而有五尖,生须延蔓,引数十丈,三月开小花,成穗,黄白色。乃连着实,星编珠聚,七、八月熟,有紫、白二色,西人及太原、平阳皆作葡萄干,货之
附方:①强肾: SUOXUO葡萄、人参各一钱。火酒浸一宿,侵晨涂手心,摩擦腰脊,能助力强壮,劳卧时摩擦腰脊,力能助肾坚强,服之尤为得力。 (《本经逢原》)②治热淋,小便涩少,碜痛沥血: 葡萄(绞取汁)五合,藕汁五合,生地黄汁五合,蜜五两。上相和,煎为稀饧,每于食前服二合。 (《圣惠方》葡萄煎)③除烦止渴:生葡萄捣滤取汁,以瓦器熬稠,入熟蜜少许,同收,点汤饮。 (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)④治吹乳: 葡萄一枚,于灯焰上燎过,研细,热酒调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葡萄酒)⑤治牙龈肿痛, 势欲成痈者: 葡萄干去核,填满焰硝煅之。
性状:性状鉴别 全株或切成小段。茎直立,多分枝,外表有纵棱,绿色或黄绿色。三出复叶,互生,有柄,小叶片多皱缩,展平后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1-3cm,宽0.5-1cm,先端钝圆或近平截,有纤柔小齿;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齿;托叶线形,长约5mm。总状花序纤细,腋生或项生,花多数,小形,长3-4mm;花萼钟形,花冠蝶形,黄色,二体雄蕊,质轻脆或稍韧,气芳香。以色绿、芳香气浓者为佳。
炮制:除去杂质;晒干
注意:脾胃寒者慎用,孕妇禁用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辞典》
别名:野苜蓿、品川c、菔c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・豆科》),铁扫把(《四川中药志》),散血草(《陕西植药调查》),省头草、野长生果、鸡头花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鸡虱子草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,黄花草木犀(《吉林中草药》),臭苜蓿、败毒草(《陕西中草药》),香马料(《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》),真东刹里(朝名)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全草。花期收割全草,阴干。
原形态:草木犀(《释草小记》)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。3出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10~15毫米,宽约5毫米,基部楔形,先端钝,边缘自基部以上有疏齿;总叶轴长1~2厘米;托叶线形,长约5毫米。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长而纤细,具多数花;花小,长3~4毫米,具苞片与短梗:萼钟状,5裂;花冠蝶形,黄色,旗瓣长椭圆形,长于翼瓣,翼瓣钝形;雄蕊10,9枚联合;雕蕊1。荚果倒卵形,下垂,具网纹,无毛。种子单一。花期5~7月。果期8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砂丘、山坡、草原、海边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、云南、内蒙古等地。
性味:辛苦,凉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苦淡,凉,无毒。
②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辛,平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烧烟熏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,解毒,化湿,杀虫。治暑热胸闷,疟疾,痢疾,淋病,皮肤疮疡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清热,解毒,杀虫,利小便。治皮肤疮,风丹,赤白痢,淋病。
②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和中,健胃,化湿。治暑湿胸闷,口腻,口臭,头胀。头痛。
③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敢毒,止痢,截疟,健胃,化湿。治痢疾,疟疾,口臭,头痛。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附方:①治疟疾:草木犀一两。煎汤。在疟发前一小时服用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②治疳疮,坐板疮,脓疱疮:辟汗草、黄柏、白芷、雄黄、红砒、冰片,艾绒等磨粉,卷成纸条,点燃熏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出处④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野苜蓿、品川萩、菔萩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铁扫把(《四川中药志》),散血草(《陕西植药调查》),省头草、野长生果、鸡头花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鸡虱子草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,黄花草木犀(《吉林中草药》),臭苜蓿、败毒草(《陕西中草药》),香马料(《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》),真东刹里(朝名)。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全草。花期收割全草,阴干。
化学成分:草木犀含挥发油、香豆精,又含脂肪油3.5~6.3%,果胶7.1%,木质素3.16%。干茎含油2~3%。
汉语拼音:Pì Hàn Cǎo
原形态:草木犀(《释草小记》)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。3出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10~15毫米,宽约5毫米,基部楔形,先端钝,边缘自基部以上有疏齿;总叶轴长1~2厘米;托叶线形,长约5毫米。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长而纤细,具多数花;花小,长3~4毫米,具苞片与短梗:萼钟状,5裂;花冠蝶形,黄色,旗瓣长椭圆形,长于翼瓣,翼瓣钝形;雄蕊10,9枚联合;雕蕊1。荚果倒卵形,下垂,具网纹,无毛。种子单一。花期5~7月。果期8~9月。
资源分布:生于砂丘、山坡、草原、海边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、云南、内蒙古等地。
性味:辛苦,凉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烧烟熏。
功效与作用:清热,解毒,化湿,杀虫。治暑热胸闷,疟疾,痢疾,淋病,皮肤疮疡。
出处: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附方:①治疟疾:草木犀一两。煎汤。在疟发前一小时服用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辟汗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