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 刺梨
,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刺梨的功效与作用、用法用量、性味归经、配伍禁忌等, 刺梨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。
摘录出处①:
摘录出处②: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
别名:莰梨、文光果、团糖二、油刺果
英文名:Singli Roxbrugh Rose Fruit, Fruit of Single Roxburgh Rose
药材基源: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和单瓣缫丝花的果实。
化学成分:1.缫丝花 果肉中含维生素(其中鲜果含量为3541.13mg/100g),干果为8000mg/100g,烟酸5981-12895mg/100g,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,维生素K和维生素E。小果型维生素C含量3086.4mg/l00g,大果型维生素C含量平均为2296.8mg/100g。还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委陵菜酸(tomentic acid),野雅春酸(euscaphic acid), 原儿茶酸(procatechuic acid),以硬脂酸及二十一烷酸为主的脂肪酸,刺梨酸(roxburic acid)又叫2β,3a,7β,19a-四羟基-12-乌苏烯-28-羧酸(2β,3a,7β,19a-tetrahydroxyursolu-12-ene-28-car-boxylic acid),未成熟果实含刺梨素(roxbin)A,B,蔷薇素(ro-gosin)F,长便马兜铃素(pedunculagin),木麻黄素(casuaricin),恺木素(alnusiin),旌节花素(stachyurin),新唢呐草素(tellima-randin),2,3-O-(S)-六羟基联苯二甲酰-D-葡萄糖[2,3-O-(S)-hexahydroxydiPhenoyl-D-glucose],(+)、儿茶酚〔(+)catechol]江苏引种的刺梨(1986-1988)花粉含可溶性糖,含量为18.54%,含葡萄糖(glucose),果糖(fructose),蔗糖(sucrose),维生素C含量为145.4mg/100g,维生素(vitamin)E含量为23.3mg。维生素 B1,B2含量为 6.92和 7.09μg/g、含蛋白质为24. 44%,总氮量为2、51%.内含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,其中含量较高的有缬氨酸(valine),组氨酸(histidine),异亮氨酸(isoleucine),亮氨酸(leucine),赖氨酸(Iysine)等,又含9种脂肪酸,以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为主,而油酸(oleic acid)与亚油酸(linoleic acid)含量较高(11.58%、6、25%),含24种矿质元素,有常量元素钙、钾、钠、镁和微量元素铁、锰、钼、钻。含鞣质,胡萝卜素(carotene)1.6×10-6-3.1×10-6。果实含维生素E1O.5×10-6-3.4×10-6及胡萝卜素1.6×10-6-333.4×10-6。
汉语拼音:Cì Lí
原形态:1.缫丝花 灌木,高约1-2.5cm;树皮灰褐色,成片状剥落;小枝常有成对皮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9-15,连叶柄长5-11cm;叶柄和叶轴疏生小皮刺;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;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1-2cm,宽0.5-1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细锐锯齿,两面无毛。花两性;花1-3朵生于短枝顶端;萼裂片5,通常宽卵形,两面有绒毛,密生针刺;花直径5-6cm;重瓣至半重瓣,外轮花瓣大,内轮较小,淡红色或粉红色,微芳香;雄蕊多数,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;心皮多数,花柱离生。果扁球形,直径3-4cm,绿色,外面密生针刺,宿存的萼裂片直立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资源分布:生态环境:2.生于海拔500-2500m的向阳山坡、沟谷、路旁及灌丛中。
性味:甘;酸涩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9-15g;或生食。
功效与作用:健胃;消食;止泻。主食积饱胀;肠炎腹泻
各家论述:1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健胃,消食积饱胀,并滋补强壮。
归经:脾;肾;胃经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性状:果实呈扁球形或圆锥形,稀纺锤形,直径2-4cm。表面黄褐色,密被针刺,有的并具褐色斑点;先端常有黄褐色宿存的花萼5瓣,亦被披针刺。纵剖面观:果肉黄白色;种子多数,着生于萼筒基部凸起的花托上,卵圆形,浅黄色,直径约1.5-3mm,骨质。气微香,味酸、涩、微甜。
摘录出处③:
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
别名:茨梨(《分类草药性》),文先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团糖二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。
汉语拼音:Cì Lí
原形态:刺梨,又名:送春归(《宦游笔记》),缫丝花。
资源分布:生长于中山及低山地区的沟旁、路边或灌木林旁。分布江苏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:《宦游笔记》:"味甘而酸涩。"
用法用量:内服:生食或煎汤。
功效与作用:健胃,消食。治食积饱胀。
出处:《纲目拾遗》
摘录出处④:
编者后记:
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刺梨的详细内容和介绍,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.yixueshi.cn收集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!
在线医师/免费咨询:
李润洲中医师,位于华佗故里/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,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。医术精湛,药价低廉。专属私人医生,请加微信联系!
医师微信号:laoshenyi123